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

2015-12-19 11:52李燕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意境

摘 要:意境美的再现是实现成功散文翻译的重要因素。散文意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复杂结构。根据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中的意境创造需要有真实与真诚的融入,生命的灌注和灵趣,并善于处理景、物、我三者的关系。基于散文意境的创建结构,本文从情感的传递,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美层次再现的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散文翻译;意境;情感传递;意象翻译;想象生成

意境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话题,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任务和困难所在。散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如何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披文以入情,产生丰富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是散文译者不容回避的课题。无论是高层次或是低层次的要求都强调了对散文翻译技巧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要达到目的,使散文翻译技巧能夠真正地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就必须对目前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三层次”再现进行分析。

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描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境界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宗白华,1981)根据这一学说逐渐推进,散文的意境创造主要在于真景与真情的融入,生命情调的灌注和灵趣的飞扬。本文从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三个方面,分层次地对散文翻译中意境的再现技巧做研究和探讨。

散文意境的美学特征散文意境本质上是散文作家把握自然和社会人生,并将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与诗歌意境相比,散文意境具有如下独特的特点。

真情真景的融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很多非常有经验的高水平的散文翻译教师,他们都过多专注于散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因为这个与现实有关,散文翻译师长期就是关注研究散文翻译水平如何得到提高,这些教师面对新的散文翻译中意境都觉得不适应,然后传统的方法如何适应新的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他们去思考、去解决、去研究。

”作者还描写了故乡的风俗人情,如关于老榕树的传说,女人们在榕树下烧香求神等。所有的描述都是“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融入,因此整个作品成功地营造了意境:故乡的榕树一方面牵动着游子思乡的情怀,另一方面自然的美景沁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由此,乡音,乡愁,还有作家未泯的童心,大自然充满生机的景色,奇妙地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了。

生命情调的灌注散文作为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在创造意境时需要通过各种意象的构建,来呈现一种跃动蓬勃的生命感。鲁迅的散文?秋实?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枣树、空间、群星、小花、繁霜以及飞虫等,作者捕捉这些意象的目的在于寄寓自己深刻的情思:在黑暗统治的重压下,小粉红花是生活的弱者,小飞虫象征着追求光明的勇敢青年,高大挺拔的枣树象征着勇猛的战士,坚强的革命者。作者借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统治阶级强者、恶者的憎恶;对弱者、善者和战士的同情、赞美,全文荡漾着作者的生命热情,涌动着生命的情调。

1 灵趣的飞扬

散文创作中的意境构造,除了要有作者真情真景的融入,要有生命的灌注外,还要有灵趣的飞扬。众所周知,散文是一种最具个人性,心灵性和自由性的文学样式,因而它特别推崇心灵的感悟和想象的飞驰。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论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他又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谈到:“趣如册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由此可见,灵趣是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朦胧的艺术特质,散文意境就要追求这种既自然随性而又难以言说的美感。散文家张晓风在?山水的圣谕?中写道:“剪水为衣,博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扶水成琴弦”,这些充满灵趣的意象,很容易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人体悟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真爱,和饱含生命趣味的灵性。

遵循宗白华先生的“三层次”说,散文意境的创构主要在于作者真情的投入,充满生命力的意象描写和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因此,散文翻译中意境美的再现关键就是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

2 再现散文翻译中的意境美

2.1 情感的传达

情感可称得上是散文的灵魂。散文翻译要想实现意境美的再现,首先就要进行审美情感的传达。“当你译文学作品(不论是一首诗还是一篇散文时),首先应考虑如何传达原作的情感内容。”要传递原作的情感,译者需要采取移情法。“移情”一词最先是由德国哲学家劳伯特·费肖尔提出来的,意为“把情感渗进里面去”。具体说来,首先译者要深刻理解原文并识别原作的情感,然后:“译者不仅要译出眼泪,而且要译出悲哀;不仅要译出笑声,而且要译出欢乐;不仅要译出拍案而起,而且要译出义愤填膺;不仅要译出效命疆场,而且要译出赤胆忠心;不仅要译出有形之事物,而且要译出无形之情操。”我们且来看一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两个片段。对江南的惦记,更显示出作者摆脱不了的愁怀。

2.2 意象的翻译

中国艺术注重取象,“取象好坏是决定艺术的成败”。(寇鹏程,2003)因为情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要想在人与人之间普遍传达,让他人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就只有把它表现出来,概念性的语言讲不清,只好让形象来说话。(易中天,2006)散文中的意象都是蕴含作者情思的精心选择,“象”的背后都蕴含着或多或少的文化底蕴和渊源。意象的翻译应以直译法为主。因为是通过直译法来翻译的。但另一方面,深深浸润在中西不同文化中的读者,由于其认知语境中相关文化图式的不完整、缺省甚至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理解“象”之蕴,继而移情,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从而领略原文的意境是困难的。鉴于此,意象的翻译技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对于普通的“象”可以直接翻译;对于那些可能造成读者理解困难甚至误解的“象”,可进行适当调整或采取加注解释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译文读者文化图式不完善或缺省造成的理解困难或偏差。

原文有两个构思精巧的意象:“甜蜜的私语”和“冷清的露珠”,作者借此表达了恋人间从甜蜜到悲伤的巨大情感落差,为全文构建起了哀伤悲戚的意境。译者采取直译法,分别将两个意象按字面意思翻译为两个英语并列词组,在用词结构上前后完全对称,与原文形似,并与原文有着同样意蕴深远的意境之美。

原文作者通过三个意象的描写,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雪景图,而且创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意境:作者渴望追求心境的安宁和生命的平和,通过仔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意象将真实的“严寒”和虚拟的“寂静”结合,营造了清静萧素的意境美。译者将它直译为“严寒和寂静重压在每棵树的枝头”,帮助译文读者准确地体会到了原文的意境。设想如果将其意译为“每棵树的枝头都静悄悄地压着冰凉的积雪”,原文的意境美尽失。不能理解文中的意象,谈何领悟原文的意境。译者将其意译为“珠光宝气的白粉蘑菇”是十分恰当的。可见,无论中西译者,都需对原语和译语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原文意象,识别作者寓于文中之情,领悟原文的意境之美。如果译文省略掉这些比喻,文章就欠缺了灵趣的美,作者眼里梅雨亭和梅雨瀑的美丽及作者对它们强烈的爱的表达就会大打折扣。

例6: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橫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原文用了三个排比,三个比喻,描写了白杨树的形态丰姿和气质精神,层层递进地传达了作者对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的赞美,使人联想到我们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气势皆出,想象丰富,诱人遐思。

3.4 译者的素质

要使散文的意境美在译文中得到分层次再现,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首先,这是完成翻译中解读和表达两个阶段的基本条件。语言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阅读原语和目的语的优秀文学作品。刘士聪教授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出色的翻译家,就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英语,也才能掌握并运用好的英语。

只有这样,才能解读出原文的内容实质,精神内涵和作者构建的意境之美,才能在表达阶段通过译语将这些特点在译文中再现。此外,它还会在译文中加以再现。最后,译者还要具备处理意境再现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的能力。翻译实际也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译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4. 结 论

意境的再现是散文翻译中的难题。散文中意境的创构特点决定了意境迁移中的三个关键因素:情感的传达,意象的翻译和想象的生成。它是将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意象的翻译应以直译法为主,对于那些因读者文化认知图式不同而理解困难的“象”,可通过适当调整或加注解释的办法帮助读者理解。想象的生成虽比较抽象,但译者可以采取尽量保留原文修辞手段的办法,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的情感,以利想象的生成。此外,译者需要孜孜不倦地在语言素养、文学及美学修养、文化修为等各个方面不断积累提高,只有通过译者的不懈努力,读者才可以领略到散文中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剑晖. 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龚光明. 意境翻译论[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5).

[3]寇鹏程. 美学纲要[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李洁,杨彬. 中国古典艺术散文意境的传译[J]. 山东外语教学,2007,(1).

[5]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孙迎春. 文学翻译意境问题刍议[J]. 山东外语教学,2000,(3).

[7]王治红. 再现汉语抒情散文的诗情画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8]萧乾. 翻译的艺术[A].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9]易中天. 易中天谈美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祝德纯. 散文创作与欣赏[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燕(1983-),女,河南安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助讲,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旅游英语及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心造 达其自然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镜头里的意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