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析论

2015-12-19 11:52王茜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齐物文学性庄子

摘 要:《齐物论》为《庄子》名篇,又历来被认为是《庄子》一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解析《齐物论》内容的基础上,复从文学性的角度分析之。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齐物;文学性

庄子(约前369-前286)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他继承老子思想而又独开一面。总的来说,庄周之学,是人生的哲学;庄周之书,是人间的书。它充满智慧机变、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妙趣横生。

读《庄子》,不得不先读《内篇》。《内篇》七篇,《逍遥游》为首,提出彷徨无为、逍遥自在的理想,“是《庄子》全书的绪论”;《齐物论》重在齐物,道存其间;《养生主》讲安时处顺,全生尽年,无为为之;《人间世》讲处世之道即无为无用;《德充符》重在“齐人”,德充于内;《大宗师》讲死生同一,道法自然;《应帝王》讲治国重在君上无为。

《齐物论》是《庄子》名篇,紧接《逍遥游》,为庄子重要思想之一,文学性极强,影响极为深远,又是《庄子》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既是庄子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庄子思想的重大创见,又较抽象,内容丰富复杂,思维千头万绪,极具跳跃性,极具辩证色彩,还关系到庄周对儒墨之辨的态度,对死生、是非、物我、名实等关系的态度。读者稍不留心,就可能走向歧途,误解庄周的本意。但正因如此,《齐物论》以其强烈的思辨性、抽象性、多义性和趣味性,吸引着无数的追慕者、学习者。解读《齐物论》,无疑已成为极有意味的一件事情。

1 关于《齐物论》

《齐物论》之结构,可概括为“总论”、“四问”、“梦蝶”三部分。

《齐物论》“总论”部分,概括来说即由南郭子綦“丧我”自得的境界引出弟子的提问,又由师徒的对话,引出三籁的话题,最后由“天籁”的自然而然,引出“齐物”的论题。然后,用大半篇幅讲了“齐物”的原因、方法等问题。

首先,讲为什么要“齐物”。通过分析,庄子认为:“齐物”的原因是“道”无处不在,“非彼无我”却隐而不见,因此,人们常困于是非,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与物相刃相靡,疲役终身而不知所归,这实在是可悲、可叹的事情。

笔者认为,庄子讲“齐物”与百家争鸣不无关系。战国初期,秦、楚、齐等国任用法家,变法图强,国力逐渐强大,吞并之野心与日俱增,合纵连横之术遂大行于世。王叔岷(1914-2008)先生认为:“先秦诸子之说,与齐物论有关者,……墨翟、彭蒙、田骈、慎到、惠施、孟子诸家,当较可据。”庄周生活的时代,约为战国中期,正是各派思想竞相发展、一片葱茏盎然、蔚为大观之时。士人不辞艰辛,四处奔走、游说,但求见用。各派学说之间,难免存在分歧、小大、强弱等不同,唇齿之争在所难免。如杨朱与墨翟二派,秉性宏辩,皆与儒家学说对立,彼此争论激烈,互相攻击,互不相让。儒墨二派,尤可称为当时之显学。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前372-前289年),也以善于辩论著称。《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攻击杨墨学说,认为:“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可见,孟子与杨墨学派是势不两立的。庄周则从不同角度看待这种争论与不同。他认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认为他们是以己为是,以彼为非,是站在自己立场,所以观点不同,其实质是无是亦无非。

关于《齐物论》的主旨,笔者认为,从形而上方面,《齐物论》旨在提出万物齐一的哲学命题,是对道的内涵的补充;从现实针对性来看,“齐物”又旨在平息各家学派针锋相对、争论不休的“混乱”局面,试图引领大家放下是非、成见,冷静平和地对待百家争鸣。当然,当时各种学派的争论,也可能是庄子“齐物”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其次,讲怎样才能做到“齐物”,即方法问题。通过分析,庄子认为:齐物的前提是无我,即“吾丧我”、无“成心”;是非皆是相对的,圣人两行之,即任天下之是非,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使物与我各得其所,相互都能照顾到;所以,我们要从这是非的怪圈中得其“枢”,即跳出此怪圈;“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无论是或非,归根结底,是一样的。

应当说明的是,庄子的齐物,是包括“齐物”、“齐物论”、“齐物我”三方面的。庄子认为万物同一。这“万物”,包括“有生物”、“无生物”,当然也包括“我”。物论纷纷,言无穷,无终无始,循环往复,百般折腾。到头来,有言其实也即是无言,争论遂成为无用的摆设。庄子讲“无(勿)适焉,因是已”,即是认为,各家学说应当跳出因循往复的怪圈,消除机心,任其自然,止于其所当止。这表明,庄子对于百家之争的态度是:争论可以存在,学派学说可以不同,但应当和平共处,自然而然,如此而已,不必争论不休。

总论之后,庄子用寓言的形式再次论证了“齐物”的思想,包括四问,最后以“庄周梦蝶”的故事结束全篇。

一问,尧问于舜。表明国家不分大小,皆有生存权,非攻、非伐,反对侵略的思想。

二问,齧缺问于王倪。提出“孰知天下之正色”的观点。认为角度不同,答案则不同。再次论述了物有分畛、“存而不论”、“知止其所不知”的观点。

三问,瞿鹊子问于长梧子。亦是从超越争论、圣人愚芚、生死悲喜不可知、人生如梦、不能相知、忘年忘义等方面,来证明“齐物”的观点。

四问,罔两问于景。庄子认为,齐物,即是与物俱化。表明了无待、顺应物化的观点。

最后,用庄周梦蝶,觉而不知是蝶是周、是梦是醒的寓言故事,再次证明其万物同一,以及忘我、适志、齐同生死、与物俱化的观点。

2 《齐物论》的文学性

首先,是《齐物论》本身的文学性。

庄子散文洋洋洒洒、汪洋恣肆,行文有张有弛,议论与叙述、对话兼行,语言优美、潇洒,譬喻浅易,而意味深长,想象奇特无所不可,而说理透彻、发人深省,实在是集思想、文采、深度、品味于一体,不可多得的奇文妙笔。在庄周所处时代,这样的长篇大論,这样纵深的文思,在诸子散文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不可多见。在谈到庄子散文的艺术性时,鲁迅(1881-1936)先生虽然认为《庄子》一书的内容“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却高度肯定其文学性,认为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先秦诸子散文,如《老子》、《论语》、《墨子》,篇幅不大,文风大多简易、朴实,用辞精练,不尚浮华。而《齐物论》一文,只是庄子思想的一部分,仅为全书三十三篇之一,就洋洋洒洒将近三千七百字,其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奇特,行文之曲折,用辞之新颖、灵活,构思之深邃、巧妙就不用说了。《孟子》散文以雄辩著称,气势充沛、锋芒见于笔端,行文善用比喻、寓言,极富鼓动性、说服力。《庄子》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单从《齐物论》一文,就可以看出,《庄子》与《孟子》虽然在雄辩、气势、技法上有相同之处,但前者无疑更富于艺术气质,设喻、行文更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而且善于从反面进行论述,出人意表,说理透彻。如《齐物论》一文,在论述物论不齐的原因在于有成心,“随其成心而师之”,所以自以为是,自以为非,接着又反过来,以“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来说明,无成心而有是非就和“今日适越而昔至”一样,是不可能的,即说明是非因成心而生,无成心则无是非。“今日适越而昔至”,是个譬喻,这样的譬喻明白浅显,却似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通过正反论证,由浅入深来说明道理,足见庄子说理的细微、高妙,而看似浅显的事例,又足见其行文的随意、独到和亲切。

从《齐物论》开篇,我们还可以看到庄子散文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如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的描写,看似不经心的几笔勾勒,人物便呼之欲出,如在面前,如闻其声。

其次,是《齐物论》因其自身的无穷魅力,对于后代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这又包含两个方面,即《齐物论》本身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齐物论》精辟见解、哲学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齐物论》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其善于描写的高超功力上。如前所述,庄子善于叙述,描写人物细致传神,这对我国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无不有着深远的影响。又如文中讲“三籁”时,对风声,即“地籁”的描写: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风声作时,万窍怒号,蔚为壮观。众窍之形状,众窍所发之声,一一列于读者面前。各种风,各有其名,如泠风、飘风、厉风,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似鼻,似口,似耳,似枅……激者,謞者,叱者,叫者……”这些名称,无不是庄子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得出的。它们既构成排比,有了气势,却又多出一丝雍容和典雅,似乎有一股灵动之气,能令人得到美的享受。风可谓万籁之代表,秋天风最多,最能令人起兴。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石钟山记》、《后赤壁赋》中对风声水声等描述的灵感,也许就来自庄子《齐物论》中对风声的描述。

类似的例子,又如“天籁”一词。本是庄周所创,却成为后代诗人描述自然之声、乐曲之声时常用的词汇。如谢灵运(385-433)《答谢谘议诗》八章之六,有“翦削前识,任此天籁”句,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诗有“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句,又《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有“天籁何参差,噫然大块吹”句,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有“鼓角凌天籁,关山信月轮”句等,可谓多不胜数。

上述后人用庄周《齐物论》中“胡蝶”、“天籁”等典故入诗,除了使用这些词汇本身代表的意思外,也是利用了它们本身隐含的哲理,从而使诗歌的内容更加含蓄、深刻。而《齐物论》中的哲学词汇,也常被后人直接引入诗中,如“齐物”、“物化”、“天钧”等。其实,更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些词汇,而是把这些词汇所代表的深刻哲理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诗歌披上了一层理性的轻纱,用得好,不仅不会破坏诗歌的美感,反而能增加了诗歌的意外之意和含蓄隽永之美。如陶渊明的《神释》诗、《挽歌》诗三首,直是对庄周“物化”、“齐物”思想的完美诠释和认同。

3 结论

《齐物论》是《庄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的是万物齐一的观点,旨在齐一万物,找出万物的共同性,补充“道”的内涵,又是现实生活中对百家争鸣现象的认识和平议。《齐物论》主要在讲“齐物”,包括其原因、方法等。《齐物论》文学性极强,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1978年6月第2次印刷

[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務印书馆,2007年

[4]曹慕樊:《庄子新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王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齐物文学性庄子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