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外交政策中的卡特个人因素

2015-12-19 12:53马佳宝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卡特

摘 要:卡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期实行了人权外交政策,并影响至今。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当时的国际环境都是卡特进行人权外交的客观原因,但是卡特个人的民族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观也是他实施人权外交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卡特;人权外交;个人因素

卡特就任美国总统的四年期间,把人权外交推上了巅峰。人权外交在美国历史中渊源极深,早在伍德罗·威尔逊时期,“人权”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内容之一,可是直到卡特执政时期,才真正作为一个国家政策正式出台。卡特推行人权外交,固然与美国的政治文化、当时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但是同样也是卡特的种族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观的体现。

1 平等的种族观念

1924年,卡特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萨姆特县普兰斯镇,祖辈世代以农为生。南方的种族主义意识较美国其他地区尤其严重。在成长过程中,卡特亲眼目睹了种族隔离的罪恶,对南方激烈的民权运动耳濡目染,但是家庭的影响和善良的品格使他形成了平等的种族观。

卡特的父亲老卡特有严重的种族偏见,但是乐善好施,他虽然认为黑人不能和白人拥有同等的地位,但认为帮助贫穷的黑人的天经地义的,而且他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暗中帮助贫困的黑人。卡特的母亲莉莲在普兰斯镇是唯一一个能够平等对待黑人、跟黑人有交情的人。父母对黑人的所作所为无疑为小卡特种族观的形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卡特从小在农场长大,童年的玩伴也几乎都是黑人小孩。他5岁时就和黑人小伙伴一起到田里劳动,田间地头的农场生活也使他养成了质朴、勤劳和充满爱心的性格。

成年后的卡特倡导平等主义的种族观。他最疼爱的小女儿艾米从小就在种族融合学校念书,在他就任总统后,继续在华盛顿一所公立的种族融合学校学习。卡特一家人和非洲裔的玛丽·菲茨帕特里克相处融洽。瑪丽·菲茨帕特里克受冤入狱,卡特还是佐治亚州的州长时,她作为一名监狱受托人在州长宅邸服务,与卡特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卡特坚信玛丽无罪,并指定自己为玛丽的假释官,帮她洗清冤情,并把玛丽带到了白宫。最终,玛丽获得清白,并且“至今依然是我们(卡特)家庭的一位成员”。

卡特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的观念对他人权外交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卡特看来,如果美国南部可以在若干年内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消除种族隔离,那么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享受同样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带来的益处则是可能的。卡特的种族观念与宣扬“平等自由”的人权政策的内涵是相通的。成长于南方的经历使他对种族隔离带来的伤痛深有体会,这也成为他倡导人权的一个根源。卡特在自己的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对保护人权的承诺,可以说是源于我个人对种族隔离制的了解:它对我的南方故乡可谓创巨深痛”。

2 宗教信仰

基督教新教倡导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宣扬博爱精神,又有很强的使命感。这些都是和人权的内涵相通的。此外基督教还有一种将信念积极付诸实践的特性,它主张把“上帝的光辉”传播到人间的每个角落,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平等、自由和幸福。基督教成为卡特推行人权政策的强大精神支撑。

卡特作为一个极为虔诚的基督教浸信会教徒,他的虔诚程度在美国历届总统中都显得非常突出。甚至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卡特直接引用了《圣经》中的内容:“……这本《圣经》打开的地方写着古代先知弥迦所留下的一则永恒的训诫:‘世人呐,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求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这在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是惟一一次。

作为总统,卡特十分清楚政治必须要与宗教界线分明,但是他自己也承认,宗教信仰与他的政治原则还是有密切的联系,“尽管我认为政教分离的原则符合宪法和《圣经》的要求,但我必须承认,我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我秉承的政治原则仍有某种关联。”而且,当卡特还是一名美国海军学院的学生时,就开始教授《圣经》课,即使入主白宫之后,也没有中断授课。

卡特曾说过,“作为福音派教徒,我们致力于一项重大的全球化使命:不带任何偏见与歧视,与众人分享我们的基督教信仰。”甚至在邓小平访美时,卡特还与邓小平讨论了宗教问题。当邓小平问是什么激发了卡特对国家最初的兴趣时,他回答的是,“我从小就被培养为浸礼会教徒,我们心目中杰出的英雄是那些女性基督教领袖,她们作为传教士远赴中国,传播基督福音。”除此之外,卡特还向邓小平提出了宗教方面的要求:保证礼拜的自由;允许《圣经》的发行;重开传教士进入中国的大门。除了邓小平,卡特还与当时的波兰领导人、爱德华·盖莱克以及韩国总统朴正熙讨论过宗教问题。与多国领导人在政治场合中讨论宗教信仰,足以见基督教对卡特的影响程度之深。

卡特如此痴信基督,也曾经设想以宗教促进人权。“如果基督徒能够抱成团,特别是有一个开明的教皇,那么全世界人权状况的改善就会有深远意义”。

基督教对卡特来说是承担的责任、命运和救赎的力量,这些理念成为推动卡特实行人权政策的内在力量。

3 强烈的使命观和道德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早期的移民就是因为不堪忍受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和宗教高压,才来到美洲寻求发展空间,由此种下了美国人争取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思想种子。之后美国国父们就是以“人权”为武器,启迪普通大众,为美国独立而战,为个人的平等自由和财产而战。《独立宣言》中明确阐释了追求人权的思想,它宣布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追求个人权利的思想一直存在于美国人的思想中,已经融入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之中。在宗教方面,美国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肩负着领导世界走向和平自由的“使命”。于是,人权的传统观念和宗教使命结合在一起,美国人把争取世界人民的人权作为自己的使命,人权政策便是这种思想的生动体现。

卡特深受这种“使命感”的浸染。他认为,拯救是上帝给与的慷慨而必然的礼物,对所有接受它的人都是开放的。所以,一旦有了可以完成这种使命的机会,自然就会立即付诸实施,以实现自己的“使命”。于是,在卡特的领导下,人权外交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卡特认为,实行人权政策可以使美国成为伟大的民主国家典范,可以彰显美国的崇高道德和为世界谋求自由、民主、幸福的光辉形象。“长久以来,我们的国家高举人权的旗帜,让他人观摩、效仿,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委任的世界事务的弥赛亚角色”。

卡特在他的就职演说和卸任演说中,明确提出向世界广布人权是美国的一项伟大使命。

“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我们绝不能对其他地方的自由的命运漠不关心。我们的道德观使我们明显地偏爱那些同我们一样一贯尊重个人人权的社会。我们并不试图恫吓他人,可是,一个由他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加以支配地世界,不仅有悖情理,而且也是对全人类幸福的一种威胁,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坚信,美国必须永远为这些基本人权——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说话。这既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天命。”

卡特还坚持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是道德准则。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维护美国的道德价值观。他认为“道德原则是行使美国武力和扩大美国影响的最好基础。”卡特认为一个超级大国应当具备的特点是,明确坚持真理、正义、和平、自由、谦逊、人权、乐善好施及其他的道德价值准则。他希望美国能够成为这些美德的国际表率。而实行人权政策正是美国道德价值观的表现,是美国能够成为世界道德典范的闪光点。

同时卡特也对近年来美国违反人权的行为进行了毫不留情地谴责,“过去的四年里,我们国家的人权保护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曾经是全球称赞的,杰出的人权卫士的美国,如今已成为国际组织担忧的头号人权破坏者之一。这些令人尊重的国际组织担心民主生活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而我们的一些行为与那些我们过去所谴责的暴虐政权如出一辙。”

生活中的卡特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普通人。他的白宫日记记述了他的很多生活细节。有人说,卡特除了是总统,还是一个布道者、一个花生农夫、一个木匠、一个钓友、一个长跑健将。家庭中的卡特是一位温情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在日记里毫不隐讳地记述了因妻子罗莎莉出国访问而觉得白宫里冷冷清清,妻子回来后又感到十分欢悦的心情。还记述了和小女儿艾米一起游泳,并逗弄小女的趣事。此时的卡特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他朴实、热诚、心地善良而热爱家庭。

卸任后的卡特褪去了总统的光辉,和妻子于1983年创办了“卡特中心”。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以解决冲突、人权、救助儿童、发展农业及国际国内卫生保健事业为宗旨的组织。他奔走于全球的第三世界國家和落后地区,帮助解决冲突。并且继续促进人权,为第三世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此时的卡特不再是在国际场合中纵横捭阖的外交家,而是为了世界和平和改善贫苦地区人们的生活奔走于世界各地的热心人士。

揭下美国总统这层神秘的面纱,卡特是一个出身于南方农场的花生农夫,一名虔诚的浸信会信徒、一个追求自由、人权的美国公民,一个对家庭满怀深情的普通男人,一个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这样的卡特,施行人权外交政策也不足为奇了。

注释

[1]褚大军:《卡特传》,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2]吉米·卡特著,王海舟,董献利译,《我不会对你们说谎:吉米卡特总统白宫日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4页。

[3]王玮、戴超武著,《美国外交思想史1975—200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0页。

[4]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5]王建华主编,《美国总统执政和告别演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6]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7]吉米·卡特著,王海舟,董献利译,《我不会对你们说谎:吉米卡特总统白宫日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5页。

[8]Niels C. Nielsen, Jr, The Religion of President Carter, Thomas Nelson Inc. publishers Nashville·New York, p144.

[9]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10]崔永禄主编,《美国总统演讲集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2005年,第304页。

[11]王建华主编,《美国总统执政和告别演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12]吉米·卡特著,裘克安等译,《保持信心:吉米·卡特总统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129页。

[13]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14]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作者简介

马佳宝(1989-),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卡特
卡特智讽记者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美前总统卡特在家又摔了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遵守时间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收回成命
老鼠卡特奇遇记
吉米·卡特与埃以关系正常化
最佳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