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问题研究综述

2015-12-19 12:53张艺媛赵永健
卷宗 2015年11期

张艺媛?赵永健

摘 要: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议,学术界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争议之中,研究者们就两者的基本问题达成了一些结论。本文从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界定以及两者关系出发进行总结评述。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历史选择论;研究评述

近年来,关于历史观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引起了普遍地争论,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再次将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议涂抹上了厚重的一笔。

1 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界定

关于历史观点争论,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两者的不同概念的界说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概念是众说纷纭。

1、关于历史决定论

第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之前,普遍认为的历史决定论属于机械的历史决定论。机械的決定论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产物,以牛顿经典物理学为代表。“经典物理学从事物的单个个体出发,把事物‘还原为孤立的均匀的质点状态,在完全理想化的条件下,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线性相互作用。”[1]因此它把这种已确定的、机械性的客观规律看成历史发展的唯一形式。显然,这种观点具有过于肯定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的缺陷。与此观点相似的是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基于此观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术界有学者将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并将此代替唯物史观。与机械决定论一样,该观点忽视了主体作用。

第二种观点:在历史发展领域,承认其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争议焦点就是是否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这个意义上,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决定论,是科学历史观的核心观点。

第三种观点: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该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摒弃了历史观的机械性,单一性。朱康有认为在当代科学背景下它可以包含因果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系统决定论。刘曙光具体指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单义决定论的线性相互作用与或然决定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客体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它既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坚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次观点是辩证的、能动的科学方法论。但笔者认为此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所不同。第二种观点是针对主体(历史)选择论的反驳。而第三种观点则是从宏观、辩证的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第二种观点包含于第三种观点。

第四种观点:根据并遵循历史的客观规律,能够预测未来的理论。持此观点的是西方哲学家波普尔。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明确地将历史主义限定为历史决定论,“也就是说,历史主义一词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历史的行程遵循着客观的必然规律,因而人们就可以据之以预言未来。”[2]

由此看来,对历史决定论较为科学的界说:一是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二是历史决定论是辩证的、科学的唯物史观。

2、关于历史选择论

第一种观点: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是与历史决定论第二种观点相对应的。这一观点是学术界内普遍认可的。对于历史主体来说,根据主体的历史信念与历史责任,在具体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空间中,选择一种历史可能性转换为历史现实的历史活动。人们追求自我目的,创造优化的社会环境,实现尽可能的价值,这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根本动力。未来社会趋向于哪一种形态发展,取决于人的自觉选择。

第二种观点:历史的发展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主体是人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人。此观点的理论依据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谓历史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因此社会的发展是实践的,是由实践决定的。何蔚荣认为“实践之外既没有历史,也没有历史规律,”[3]在此,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了强烈的捍卫。但是何蔚荣将此观点归划为历史决定论观点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历史实践决定论。此外,张廷国认为“实践是决定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根据。因此,从这一点可以引申出历史决定论,也可以推导出历史抉择论。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决定论与历史抉择论具有同等程度的意义,二者之间可以互为规定、互为前提。”[4]与此观点相近的是实践选择论。薛文礼认为“实践选择论就是社会主体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定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它以认识上的选择为起点,表现为肯定某种目标和方案,同时否定另外一些目标和方案;以实践上的选择为终结,表现为用行动去促进某种可能性的实现,并组织其他可能性变为现实。”[5]

第三种观点:其作为主体的、社会历史的选择论、创造论的简称。张曙光认为人以及人的世界基于人的选择和创造活动持续地建构和重构的过程,选择既是实践的基本功能,又是实践的主客体要素,无论人类的何种选择(主客体选择,必然性、偶然性选择,个体、群体选择等)都是主体选择活动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展开。“可以说,人的实践的选择使世界上各种选择行为的一般意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显示,所以我们才特别看重选择概念并以‘历史选择论指称马克思的历史观。”[6]

将以上两种观点引申之,又可划分为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以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选择论。朱康有认为,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有三个发展阶段:古希腊神学历史决定论,近代文艺复兴人性历史决定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历史决定论。吴先逵认为主观唯心主义历史选择论表现为唯意志论即英雄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选择论则表现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和上帝创世说,具体来说即“神”、“上帝”、“绝对精神”。根据这三种观点的阐述,笔者认为,名称虽异,但实质为同,都属于唯心主义。

2 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关系

如何认识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关系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又一热点,因此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辩证的哲学理论,它本身已经包含了历史选择论中的历史选择性,但不能将其归结为历史选择论。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是社会存在决定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决定论;唯心史观的历史选择论是主体自由的选择历史,创造历史。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既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偶然性;既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也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合力”的相互作用。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曲折的,但是由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能改变的。唯物史观是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它不排斥主体选择。历史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空间,而人们只能在可能性空间中进行能动性的发挥,这是客观前提;而人们要做出怎样的选择,这就是内在依据。“成功的选择从正面表现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可认识性;失败的选择则从反面表现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违抗性。”[7]但有学者过分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历史必然性是完全排斥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将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这种观点从客观角度出发,易导致机械决定论。

第二种观点:历史决定论从属于历史选择论。持此观点的以张曙光为代表。张曙光认为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共时态来看,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选择的产物,决定的一方与被决定的一方作为不同作用的方面并非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同时他认为决定论是选择论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历时态来看,前代人的活动结果为后代人已作出决定,后代人并非简单地、不加选择的保留前代人的活动结果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予以利用和改造。“凭借着自己的选择和创造活动,人们不仅可以从现实蕴含的多种可能中选取一种,而且能够通过这种选取,进一步为自己或后代开拓出更多更大的可能性。”[8]还有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成为生产力进步的支撑点,并演化为经济时代发展的核心。我们一方面说时代越发展,人类也就越被异化的更严重,但我们又看到知识和智力资源将日益取代物质资源。也就是说,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历史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生产力,而现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因素日益增强,最终使得生产力法发展的历史逐渐成为人的能动性不断扩张的历史。历史决定终究属于历史选择。这两种观点是从主体角度出发。以此观点为思想路线,历史发展将会是历史选择论。

第三种观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辩证统一。该观点认为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辯证统一的关系:历史决定论体现了社会规律是深层特征,历史选择论则是历史发展的表面特征,社会规律是根植于人的活动之中;历史在人的活动中得以实现,而人则是要在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活动。人类社会要想得以发展,首先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站在为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最后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否定历史决定论,将导致人的活动的盲目性,否定历史选择论则导致宿命论。因此要坚持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有机统一,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第四种观点:对第三种观点的反驳。历史决定与历史选择的统一不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两者不能辩证统一。吴先逵指出,“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实际内涵是:一方面,历史决定论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而主体选择论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们是根本对立的,不可调和,不可混淆;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有同一性,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表现在历史决定论中包含着主体选择论的因素。如果只承认它们之间存在对立性,而不承认它们之间存在同一性,那就不是辩证法的观点,而是形而上学的观点。”[9]承认两者辩证统一的学者的错误在于把“承认主体的选择性”与“主体选择论”等同起来,按照这样的观点,就使得把与唯物史观根本对立的历史选择论当作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最终导致了唯物主义二元论的历史观。从逻辑关系上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总体观点,它包含着历史规律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双重属性,承认主体选择性只是这个总体中的部分。在唯物史观中,只存在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而不存在历史决定论和主体(历史)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总之,我们要摒弃的是纯粹的必然性和绝对的偶然性,所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也就是要坚持历史规律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周玉明.历史选择论[J].衡阳师专学报,1991(1):1—6

[2]何兆武.评波普尔的《历史主义的贫困》[J].社会科学战线,2011(4):213—220

[3]何蔚荣.实践之外没有历史———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当代辩护[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10):131—132

[4]张廷国.历史决定论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1994(4):59—62

[5]薛文礼.是历史决定论,还是实践选择论——兼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7):1—5

[6]张曙光.从历史决定论到历史选择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现的再认识[J].《学术月刊》,1995(4):31—37

[7]吴先逵.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三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1):14—18

[8]张曙光.从历史决定论到历史选择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现的再认识[J].《学术月刊》,1995(4):31—37

[9]吴先逵.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三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1):14—18

作者简介

张艺媛(1991-),女,河南开封人,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赵永健(1963-),男,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