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单身女性婚恋心理问题探析

2015-12-19 13:52黄沙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同一性大龄

黄沙

摘 要:大龄单身女性指那些年龄超过30岁却保持单身状态的女性群体,她们一部分是大龄“剩女”,即年轻超过27岁还未嫁出去的女性。另外一部分是有过失败婚姻而离异保持单身的女性。这部分女性有的有子女,有的依然孤单一人。无论是大龄“剩女”,还是离异的大龄单身女性,她们的内心都积聚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一部分来自社会舆论环境,一部分受自身价值观,世界观及人格气质,性格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大龄单身女性出现的原因以及她们特有的婚恋心理倾向几个层面进行深层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龄;单身女性;依恋;同一性;爱无能;无条件积极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时间得到延长,许多女性追求职業成功和社会价值,从而延迟了结婚的年龄。那些在童年时期成长在父母吵架或离异的环境中的女性,难以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长大成年后不容易信任他人,更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而陷入孤独。在青春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对爱情的认知,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立自我同一性是关键所在。从失败婚姻走出来的大龄单身女性,有些人自己带着孩子,更难走入新的婚姻。社会舆论的污名化及自身越来越敏感,自卑,羞怯,孤独的性格给大龄单身女性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当今社会不仅要关注大龄单身女性婚恋问题,更应该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改善社会舆论,合理疏导,家庭成员和人事单位更应该对她们进行无条件积极关爱和关注,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大龄单身女性的处境和心态。

1.大龄单身女性出现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忙于工作,无瑕恋爱,适婚的年龄段将精力用在追求学业事业上,错过了最佳结婚和生育年龄。一部分大龄单身女性事业心强,巾帼不让须眉,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她们有自己的房车,并不靠依附于男人来生存。

1.2 择偶观念因素

受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影响,男性更愿意寻找年轻,温柔,贤惠的女性,在家庭中享受被伺候的待遇。高学历,高收入,高成就(简称“三高女“)的女性思想独立,经济自由,很难委曲求全甘当家庭主妇。再者,西方择偶梯度观点认为,男性倾向于往下找,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则倾向于往上找,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这一上一下包括年龄上的男大女小,能力和地位上的男强女弱。男性很难接受比自己强势的女性,数据表明,男性在择偶中更加倾向于女性的外貌和年龄,强势女性的婚姻失败率较高。受最佳生育年龄及传宗接代思想的熏陶,男性很少愿意找比自己大或超过30岁以上的女性结婚。离异的大龄单身女性在婚恋市场中更处于一种劣势,对中国男性而言,她们较之未婚女性更加缺乏吸引力,如果有子女,那么,仅就共同赡养子女这一点,也很少有男性愿意一起与之一起分担。

1.3 家庭原因

与养育者关系的早期经验成为我们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心理学家根据陌生情境实验将母婴依恋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与成人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那些在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异或吵架,父母双方互不尊重的孩子,他们多会发展成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她们对人多半是不信任及冷漠的,她们有一种心理困扰,就是害怕亲密及怀疑他人。另外一方面,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极大地影响到子女的婚恋心理。独裁型的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到大绝对地服从自己,如果孩子自己选择的男友不符合家长心愿,便对孩子软硬兼施,强行拆散,一定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安排“门当户对”的婚姻。有些意志脆弱的女子会向父母妥协,有些固执的女子会拒绝服从,但由于父母的阻力也难以愿望达成从而引发严重心理疾病,有的终身不嫁。放纵型或溺爱型的家长和权威型的家长则不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两者会给子女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些有过失败婚姻的大龄单身女性由于家庭原因离异的也不在少数,如婆媳关系对立等。

1.4 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中国,有关爱情及身心健康知识在中学乃至大学是极其匮乏的。其一,初高中学校缺乏最起码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只是在学生出了心理问题才进行干预,而未将心理知识普及到大众课堂。12岁-18岁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不仅身体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这一阶段青年期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影响整个成年早期及中期的发展。其二,中学中职甚至一些大学缺乏爱情教育。青少年期,学生已经有了对爱情的朦胧意识,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中国学校在爱情教育及性的教育方面是保守而落后的,许多教师谈起这些话题总是支支吾吾,怕过多的渲染这些话题会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事实上,在青春期的课堂教学比如语文的教学中,爱情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1.5 自身性格原因

说到“剩女”,有的人是主动剩下的,她们是非常自信,物质优渥,思想独立的女性。她们通常择偶条件高,遇到心仪的另一半会步入婚姻,如果遇不到,就单身下去。有一部分剩女是被动剩下的,爱无能是她们的特点。所谓爱无能指一种心理和行为状况,在婚恋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等待,逃避,缺乏信心和耐心的状态,即便是自己喜欢对方,也故作矜持,态度暧昧,以至于错失良机,造成误会和婚恋失败,社交面窄,有的不能容纳别人任何缺点,有的不太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有的由于过去的情感受挫的经历再也无法信任男性,相信感情。那些有过失败婚姻的大龄女性更是容易在过去的感情经历中受到影响,她们比离异的男性更难或者更晚建立新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2.大龄单身女性的婚恋心理倾向

2.1 眼光挑剔,自我感觉极好,宁缺毋滥心理

有些大龄剩女条件好,年轻时追求者多,内心优越感极强,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许多大龄单身女性物质优越,见多识广,思想独立,更加注重婚姻质量,有着宁缺毋滥的心理。

2.2 孤独,焦虑,缺乏自信,在意他人评价心理

在我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理论深入人心,对一些并非不想结婚的大龄单身女性来说,嫁不出去,异类等污名化的评价令她们感到巨大压力。找不到理想伴侣,担心未来的生理健康等等心理因素都会造成大龄单身女性过度焦虑,抑郁,封闭甚至暴躁,孤僻,从而越来越缺乏自信。有些大龄单身女性还容易遭受到一些动机不纯,品行不端的男性骚扰和伤害,这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有些女性在经历过失恋或离异打击后,甚至回避情感承诺,孤独终身。

2.3 恐婚心理

一部分大龄单身女性由于走不出童年的家庭阴影,内心排斥感情,恐惧婚姻。有的害怕结婚是爱情的坟墓,双方约束失去自由,有的害怕结婚的成本太高,负担不起。另外一些女性害怕对未来的丈夫不够了解,无法掌控,怕遭遇感情背叛。有些女性为了追求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功,害怕结婚生子耽误自己的美好前程。

2.4 唯工作为寄托,单身到底的心理

在高节奏,高压力,高竞争的现代社会,一些追求自我价值的职业女性势必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去面对职场的变化和职业的发展,在错过了最佳结婚生育的年龄后,索性將单身进行到底。有一部分大龄单身女性女权意识很重,认为没有男人生活照样精彩。

3 大龄单身女性婚恋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社会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年轻人不认为结婚是必需的,单身已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选择。有些大龄单身女性不是不结婚,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多大结婚不该成为他人眼中的怪现象而贬低嘲笑。

3.2 家庭成员给予无条件积极关爱

在罗杰斯看来,人们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父母应该做好榜样,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并且要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爱,减少言语刺激,尊重孩子的选择,完善大龄单身女性的人格发展及身心健康。

3.3 学校教育的填补

在中学及大学阶段,学校应该填补上爱情教育及心理教育。由于现今网络发达,受一些品味不高甚至不太健康的爱情内容的影响,许多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爱情观,他们对爱情是好奇而无知、向往而无措的。在爱情类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爱情文学作品过程中直面爱情、了解爱情、认识爱情,学会理性地分析爱情与自然、爱情与人生、爱情与社会道德等诸多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爱情观,达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目的。

3.4 拓宽交际圈,增强自身吸引力

大龄单身女性应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社会,结识更多的朋友,这就为选择意中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如注重仪容外貌打扮,多创造空间距离接近的机会,多寻找相同的话题沟通交流,多培养兴趣爱好,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多保持开朗乐观性格,自信大度,面带微笑,不抱怨,不猜疑,不挑剔,乐于助人。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龄单身女性的存在是社会和家庭以及自身人格等的多重原因造成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亲密关系的缺失,自我同一性混乱及自身健康的威胁,宁缺毋滥的择偶观使得她们裹足不前。应该看到,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是人的本质需要,大龄单身女性应该完善自己的人格,适当地降低择偶要求,不断提升女性魅力,扩大交际圈,同时,家庭成员应该给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她们才能获得爱与幸福。

参考文献

[1]杨超 2009 年佳木斯大学学报 第6期 第27卷第3期

[2]沈晖 都市剩女现象的后现代解读 中国青年研究 2010(5)10

[3]《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余思达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13.12

[4]人格心理学 陈会昌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积极心理学 徐红译 群言出版社 179页

[6]人格心理学 郑雪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148页

猜你喜欢
同一性大龄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大龄儿童的春节萌囧CUT
大龄海蟾蜍
大龄单身女的囧途
麦金太尔对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浅探《安恩与奶牛》的孤独性与同一性
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
不同监控视频角度同一姿态的同一性研究
以典型例题突破“欧姆定律”复习难点
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