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7

2015-12-19 16:51张兴兴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形象俄国欧洲

张兴兴

摘 要:17——18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影响到周边国家,这些国家有着相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作为新的文明的“欧洲”概念开始形成。从此欧洲人对“自我”和“他者”有着明显的认同和区分。而这一时期的俄罗斯经历了“动乱时期”以后,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作为这个王朝的第一位沙皇——彼得,深刻的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他大力的改革,使俄罗斯走上了西方化的道路,并且随着北方战争的胜利,俄罗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欧洲人的视野中,但是这种新的面貌并没有有力的改变俄罗斯在欧洲国家中的形象,他们依然视俄罗斯为“异己”,将它放在“欧洲”的范围之外来看待。俄罗斯的这种不被认同、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也是数百年来导致欧俄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欧洲;俄国;形象

1 俄罗斯到底属于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

长期以来对于俄罗斯的归属问题有着很大的争议,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它到底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这个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如果以欧亚两洲的地理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索山脉为准,来划分的话,它只有四分之一的领土位于欧洲部分,而其领土的四分之三位于亚洲。虽然位于欧洲的领土面积才占到四分之一,但就是这四分之一的领土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四分之一的领土代表了整个的俄罗斯。而处于四分之三的亚洲部分,地广人稀,政治经济欠发达,处于不断的开发与完善之中。当然,属于历史意义上的欧亚两洲的划分,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划分,它更指的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介于欧亚大陆之间的俄罗斯到第属于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也曾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接受了彼得大帝时期兴起的观点,将俄国视作由欧洲的宗主国和位于亚洲的殖民地组成的帝国,将俄国的核心部分归属欧洲。虽然他们认为俄国的核心部分属于欧洲,但是对待俄国的态度依然是复杂的,他们有意无意的将俄国定义为“欧洲的北方”,这就表明,他们认为17——18世纪的俄国仍然处于“野蛮”“未开化”的状态。

2 俄国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眼中的形象

居斯蒂纳侯爵在其1893年的俄国游记中写道:“很容易被这里的文明假象所欺骗”,但“当你仔细观察人、事、物的本质,你就会觉察到存在着一种真正的野蛮状态,它仅仅被掩盖在一种令人恶心的富丽堂皇的外表之下。”这本俄国游记是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游记作品之一,并在冷战时期再次受到大受欢迎。“欧洲门口的野蛮人”,是欧洲的俄国观最具典型性的表达。在冷战时期再次被收回利用的居斯蒂纳的观点,实际上是受过启蒙运动所塑造的套话和偏见的深刻影响。

伏尔泰在《俄国史》上卷中,用了两章的内容来描述俄国概况,但也没有明确区分彼得改革前和改革后。关于莫斯科,他引用卡尔利尔伯爵的抱怨:“不能在莫斯科找到任何使生活舒适的东西”。其他地区并不优于莫斯科,南部顿河流域的别尔哥罗德、沃罗涅什、下诺夫哥罗得三个省份,是俄国最肥沃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并没有得到开发。至于那片从1563年开始才被人们发现的、原始且大的吓人的西伯利亚,除了勇敢且常常丧命于此的探险家,就只有与当地的野蛮人做毛皮生意的商人,以及逃亡的农奴、被流放的犯人出没。可以看出,伏尔泰笔下的这一片广大的俄国土地,从其核心区域到边缘地区,处处显示出一片蛮荒、未开发的状态,即伏尔泰所说的,“他们拥有全球最大的领土,却还没有一切必要的技艺”。

1716年,彼得大帝再次出访西欧诸国,这一次他到了巴黎。伏尔泰详细描写彼得参观卢浮宫、戈贝兰挂毯厂、艺术家的工作间以及法兰西科学院。与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艺术、科学成就毫不提及相对照,这显示出,无论伏尔泰如何称赞彼得引进了“我们”的习俗和艺术,使艺术和科学在俄国繁荣起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还是认为,俄国的“文明”程度比起以法国为代表的“我们”来,仍然差的很远。卢梭的论断是,“俄罗斯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开化的民族”,对俄国与野蛮决裂、走向文明的潜力的质疑时常出现。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看来,俄国人始终都是“欧洲门口的野蛮人”。

3 俄国人眼中的欧洲

与欧洲人眼中的俄国形象正好相反,欧洲在俄国统治者的心目中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彼得大帝时期确立了西化的道路以后,后来的历代统治者的改革大都是以西方为蓝图。无论在饮食起居,还是精神层面,他们开始效仿西方,彼得大帝以后,俄国的贵族阶层,开始学习法语、拉丁语、英语等各种外语。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现象,以说法语、拉丁语、英语为荣,而以说俄语为耻。

由于彼得大帝以早年就和西方的俄国侨民接触较深,与俄侨的接触,使彼得较早的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而和西方文化的接触,使得西方世界在彼得大帝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得大帝一生中两次出国考察,到访的都是欧洲国家。彼得大帝以欧洲国家为其心仪的典范,希望将俄国的一切,包括政府、社会、日常生活和文化等统统都西方化。彼得大帝的改革中最成功、最突出的应属军事改革。在陆军方面,瑞典人是他们战争艺术的老师。海军则是向英国学习,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聘请英国教官、水手。在政府组织、财政方面,彼得大帝主要是向北欧国家学习,设立参议院和现代的分管各类工作的部门、委员会,在地方推行自治,摆脱无序状态。

彼得的改革和对欧洲的模仿和学习也证明了“欧洲”在俄国人心目中的文明图景,即工商业繁荣、教育文艺辉煌、科学技术先进、司法完善、社会管理有序、礼仪习俗文明;总之,欧洲更加进步的、文明的。

4 总结

17——18世纪的俄罗斯形象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处于野蛮、未开化的边民。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得俄罗斯的形象有所好转,令欧洲的强国刮目相看,他们觉着一头沉睡的雄狮开始惊醒,正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自己的势力范围。虽然此时的俄国打败了北方的劲敌——瑞典,成为新霸。但是在欧洲国家的心目中,它依然属于北方的国家,它是在落后的,野蛮的北方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度没有先进的思想和政治体制,在欧洲国家看来这个国家保留了许多原始的,粗俗的礼节,它依然不能算作是一个文明的西方国家。

虽然彼得大帝的改革打动了许多曾经对俄国知之甚少的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甚至寄希望于彼得,希望通过这为先行者,将更多的西方文化传到俄罗斯,让俄罗斯对欧洲文明顶礼膜拜。但是,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很快就被以后的俄国統治者所不容。欧洲国家一直在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俄罗斯,而俄罗斯始终在拒绝这种姿态;俄罗斯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的强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欧洲不承认俄罗斯的这种自封的地位。所以一直以来欧俄矛盾就很难化解。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第七版),杨烨、卿文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伏尔泰:《风俗论》,上册,梁守锵、吴模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伏尔泰:《风俗论》,中册,梁守锵、吴模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4]伏尔泰:《风俗论》,下册,梁守锵、吴模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5]石芳:《启蒙时代的俄国形象与“欧洲”建构——对伏尔泰俄国历史著作的分析》,《俄罗斯研究》,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形象俄国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