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人生·丰硕成果

2015-12-19 18:01穆静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死亡爱国爱情

摘 要:马琳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诗歌史上一位充满才情,命运坎坷,性格又奇特的著名女诗人,由于她的性格命运及其创作的独特性,多年来,业界的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她的关注,也从多个角度对她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本文旨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她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以变更好的了解其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茨维塔耶娃;创作;爱情;爱国;死亡

1 坎坷人生路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1892年9月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教授,知名的语言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母亲是著名音乐家鲁宾斯坦的弟子,是极具音乐天赋的钢琴家。但不幸的是在茨维塔耶娃14岁时,她的母亲就因病去世。茨维塔耶娃6岁就开始写诗,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时,她的第一本诗集《黄昏的纪念》出版。1912和1993年她相继出版了诗集《神奇的灯》和《选自两本书》。1916年,诗集《俄里》问世。这些诗集都展示出诗人的诗歌天赋与过人的才情。

国内战争和十月革命使茨维塔耶娃生活和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的丈夫艾夫隆曾是白军军官,后杳无音讯。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几年,生活的贫困导致她的小女儿夭折,茨维塔耶娃也不得不为自己和大女儿的生存而奔波。但是生活的苦难没有消退她的诗歌创作,在此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如《我的阁楼,我的宫殿》、《噢,我简陋的家》、《我坐着,没有说》、《天鹅群》等。1921年,茨维塔耶娃出版了诗集《里程碑》,这本诗集大多描写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及其个人生活的艰难,流露出诗人对未卜前途的忧虑和困惑。

1939年,茨维塔耶娃带着对祖国崇高的信念,结束了长达17年的流亡生活,同丈夫、儿女回国。严酷的“大清洗”时代,茨维塔耶娃一家也难逃这一劫难。不久,女儿与丈夫被捕入狱,妹妹也被关进了集中营,茨维塔耶娃在莫斯科依然生活在孤独之中,她的作品遭封杀,她只能靠翻译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卫国战争爆发后,她和儿子被疏散到小城“叶拉布加”。在那里,她甚至被拒绝做洗碗工来养活儿子。一生孤傲、刚烈的诗人茨维塔耶娃在被剥夺了爱情、家庭和终生为之奉献的诗歌艺术之后,于1941年8月自杀身亡,令世人扼腕叹息。

2 诗歌的主要题材

2.1 大胆而又奔放的爱情诗

爱情是每个人人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寄托了我们每个人的希望和梦。而对茨维塔耶娃来说,爱情更是为她一生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贯穿她一生的创作主题。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和情感经历造就了茨维塔耶娃热情奔放而又大胆的情诗风格呢,首先这与她早年的经历密切相关,父亲工作繁忙,母亲早逝的使得茨维塔耶娃从小在这种环境中,养成了极端任性、为所欲为的性格。她拥有一位杰出诗人天生具有的敏感性,又天生耽于幻想,惧怕孤独,渴求找到心灵的知己。她情感丰富又易动情,一生多次追求心灵的知己,但眼睛往往被幻想蒙蔽,知己很快变成异己,她自己则陷入绝望之中,唯一解脱的办法便是将心中的痛苦倾吐于诗中。绝望爱情的苦水一旦化为晶莹的诗篇,她便随之解脱。她的爱情诗篇多半都是这样写出来的。由于爱情的对象各不相同,爱情诗篇迥然各异,异彩纷呈。她的一生有许多次的情感经历,从初恋对象大学生尼伦德尔,到丈夫埃夫伦,到同性恋者帕尔诺克、再到著名诗人曼德尔施塔姆、演员扎瓦斯基、缪斯山出版社发行人维身尼亚克、著名诗人安德列·别雷、柏林年轻评论家巴赫拉赫、丈夫查理大学同学罗泽维奇、著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青年诗人施泰格尔。在茨维塔耶娃爱情观念中知己灵魂的融合永远占据首位。她所经历的都是不幸的爱情,都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她的爱情诗格外打动人心。她的著名爱情名篇有:《少年诗篇》、《致女骑手》、《贝壳》、《刀刃》、《山之歌》、《终结之歌》《电线报》、《献给孤儿》等等。

2.2 深沉而又感人的爱国诗

思国思乡是多少年来诗人们永远不忘的主题,不论身在何方,不论有着怎样的命运与遭遇,那份对祖国的眷恋与牵挂永远不会改变。茨维塔耶娃于1922年去国外追随丈夫离开俄罗斯直到1939年回国,在外流亡了长达17年之久。侨居的最初几年,在白俄侨民界的支持下她接连出版了《别离集》、《手艺集》、《致勃洛克》等几部诗集,奠定了她在侨民文界一流诗人的地位。然而不久诗人便开始思念祖国,,在其作品中开始频繁地出现“祖国”、“俄罗斯”、“远方”等词语。

茨维塔耶娃虽然深受欧洲文化影响,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她仍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她的身上洽恰集中了俄罗斯精神的复雜性和矛盾性:她性情直爽、奔放,易于激动,富有灵感,不懂得方法而好走极端,过于理想主义,热爱真理,热爱俄罗斯。茨维塔耶娃本来无意离开俄罗斯,尽管她当时无法接受十月革命,又饱尝了战乱之苦和旁人的歧视,小女儿由于贫穷和疾病而夭折,她却始终坚持留在国内。直到爱伦堡告诉她她的丈夫艾夫隆现在布拉格,她才不得已离开了深爱的祖国。只是没想到,这一走就是17年。在这17年中,她也曾不止一次的想过回国,然而国内的形势又使得她无法回去,1939年回国后她的悲剧结局也许正是她所担忧的。万般无奈之下,她只能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寄托到自己的诗篇之中。

2.3 向死而生的死亡诗

与同时代的诗人一样,茨维塔耶娃也写与死亡这一主题相关的诗。但她写死亡有其原因的,一方面:母亲早逝,父亲两次成为鳏夫,给她的生活投下了极大的阴影,使她过早地体会到了死亡的冷酷;另一方面:我们知道,20世纪初叶,整个欧洲充满悲观情绪,俄国亦不例外。茨维塔耶娃也受到这种气氛的熏陶与感染。她曾写道:生活一切照旧,谁问它子午卯酉? 世上什么也不多不少,似乎从未曾生存过我。茨维塔耶娃对死亡做了独特的诠释。在写死亡的同时,她常常抒发对生、对爱的渴望,并借与先人对话的“机会”,了解彼岸世界。她敢于向死神挑战,更敢诅咒它。受罗斯托夫、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她认为,彼岸世界比此岸世界更完美,人只有在灵魂离开肉体时,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生”。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人都是信奉宗教的,在宗教意识中,认为人是有“灵”的,灵魂和肉体在人活着时是一体的,但是在人死后,灵与肉就会分开,相对于肉体来说,俄罗斯人更加重视灵,更加重视的是理想,是精神生活,相对来说不太重视个人生命,但是并不是说俄罗斯人不重视“肉”,只是相对来说更在意灵,他们在意肉体能否埋在自己的土地上。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茨维塔耶娃对于祖国的那种热爱,宁可死亡也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可以理解她的受难精神和救赎意识,对她而言死亡是另一种生存。

3 结束语

马琳娜·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著名女诗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布罗茨基称她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名作家爱伦堡也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作为一个人而死”,而她本人自称自己是“孤独的灵魂”。笔者认为马琳娜·茨维塔耶娃是当之无愧的伟大诗人,她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震撼,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谷雨译,《我是凤凰,只在烈火中歌唱——茨维塔耶娃诗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蓝英年, 《性格的悲剧——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之死》[M],随笔

[3]顾蕴璞, 《命运·个性·风格——阿赫马托娃与茨维塔耶娃》[J]

[4]荣洁, 《茨维塔耶娃精神世界中的普希金》[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1年第2期

[5]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苏杭译, 《致一百年之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M],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7]荣洁, 《走进茨维塔耶娃》[M], 黑龙江:哈尔滨

作者简介

穆静(1992—),女,汉族,籍贯:山东聊城,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死亡爱国爱情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