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2015-12-19 18:01杨在峰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建设

杨在峰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强国的建设方向在哪?道路在哪?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奠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早就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强国,建设

1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核心内容

1.1 关于文化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是奠定在他浩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专门论述文化的哲学著作不多,比较集中论述文化的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

通过探究马克思对文化的专门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文化本质的探究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逻辑起点。

对文化本质正确的理解是任何政党、任何民族加强文化建设的起点。

马克思文化本质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用了“人化”“人化的自然”“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用语来阐述文化的本质,旨在表明文化的本质是人劳动的对象化或对象化的活动,即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实践的。

马克思指出:“文化与人类自身一样产生于自然之中,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创造万物和人类,文化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得以形成”[1]

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2]

因此讲,文化并非纯理论领域的思考,而是人类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对象的结果。

由此,马克思指出: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因此讲,文化需求是人的本质需求。

1.2 文化的价值诉求

文化的价值诉求指的是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应该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文化只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的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3]因此,这样一种状况必须改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文化必须要扬弃人的异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最终解放。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4]

也就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目的是为着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

2 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基本思想仍然是我们当今文化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本质和价值追求等特征的规定,对于我们探讨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像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及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双百”和“两为”的方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继承和发扬。依据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基本原理及要求,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定是要坚持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为了人民、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依靠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为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精神是科学的、民主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2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核心是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它的价值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首次提出将集体主义、革命奉献、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对当时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滚滚向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日渐淡化;另一方面是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一些人私欲熏心、金钱至上,權欲膨胀、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贪污腐化、道德败坏,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针对这一情况,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是我们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心,唯如此,才能大大扩展文化哲学在当代的话语权的空间,也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

2.3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坚持科学与理性的原则,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由民族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凝聚力等因素构成,是民族在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特定的聚合而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魂魄。马克思曾指出:文化形态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文化生产也是生产力,其过程和产品具有和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由此可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精品的打造,必不可少。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认为,文化精品的打造,离不开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因为在文化建设中对科学与理性精神的追求,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追求。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了迅猛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滚滚向前,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了极大挑战,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许多快餐式的低劣庸俗的文化却大量充斥市场,导致民众整体欣赏水平的下降,民众艺术情趣陷入“三俗”的境地。这些文化都是不科学、不理性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文化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科学的方向,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精品。

2.4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但要挖掘民族文化,而且要有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文化从其特性来说,首先具有民族性,因此,毛主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多元化不可避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早就提出,“世界历史”不可避免。面对文化多元化,我们的文化建设一定不能盲目排外、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发展。首先,文化从其基本的属性看,任何一种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因为,民族是文化成长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因此,文化建设要凸显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示。其次,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多元化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世界性。

3 小 结

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审视当代世界的各种文化,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文化,同时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清江.马克思文化视域下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P2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8

[4]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