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理路

2015-12-19 18:59祖密密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探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坚持正面灌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优化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等媒体的主阵地作用;营造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育人作用;加强制度保障,发挥各项学校制度的规范育人作用;重视实践养成,发挥各类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自党的十八大首次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作了具体规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杆作用日益清晰明确。作为培育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沿阵地,高校需要从坚持正面灌输、优化网络平台、营造文化氛围、加强制度保障、重视实践养成等方面,不断探索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 坚持正面灌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人民对美好价值理念的向往和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2]但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会在人们头脑中自发地形成和确立。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正面的理论灌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第一,授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第二,不断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为不断提升教学时效性提供重要保障。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接受程度。第三,不断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

2 优化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络等媒体的主阵地作用

新兴互联网等媒体凭借自身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新媒介、新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途径、新的空间。[3]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视传统理论灌输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新媒体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网络新平台,进而发挥互联网络等媒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高校在培育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网站交流服务平台。比如高校可以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交流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践行原则通过易于接受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交流中,并借此有效避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化、教条化的倾向,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准,进而为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二是创造网络文化新样态。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专栏,允许大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价值观内涵表达出来,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成歌曲、民谣、相声、散文诗、绕口令等,以更通俗的形式传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营造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育人作用

从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这一角度来看,“大学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帮助或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4]所以,如何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育人作用,日益成为当前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所必须关注的着力点。大学作为知识文化的殿堂,能够有效利用充裕的文化资源和有利的教学条件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能够在这些文化活动(比如各类学术讲座、各种社团活动等)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正是在这些文化气息浓厚、文艺氛围强烈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水平才能不断得以提升。高校在开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利用其渗透性的特点,使广大大学生在文化熏陶和文化渗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作为自身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崇高价值理念。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功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亲和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高校还应加强宣传力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学生社团、党团活动等文化活动形式宣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

4 加强制度保障,发挥高校规章制度的规范育人作用

制度具有规范育人的功能。因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发挥制度建设的规范约束作用。为确保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程,高校需要整合校、院两级有利资源,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详细制定并坚决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第一,要发挥校院两级党委领导班子的领导作用。按照校级党委制定详细的培养规定,院级党委根据各院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各具特色的具体执行细则,由行政管理教师牵头,依托党、团支部,在学院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第二,要发挥监督机制的监督作用。建立学生监督、教师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第三,要发挥奖惩制度的鼓励、警示作用。一方面要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发挥期望价值理论的作用,使大学生朝着预期目标方向发展,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要建立惩戒机制,针对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为,对行为主体进行警示、批评和相应的惩罚,使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重视实践养成,发挥各类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外化途径培育”[5]。发挥各类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作用,首先要增强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意义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通过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不断将之作为自身生活和学习中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为确保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切实搭建好实践平台,广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高校还可以通过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深入农村,围绕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三农”问题等社会热点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通过深入到民间,不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感知和生活体验,使其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在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过程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正是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大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同时,也不断向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不断巩固其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养成。

参看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3]李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2013年版,第86页。

[4]冯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第5期,第6页。

[5]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68页。

作者简介

祖密密(1992-),山东德州,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