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5-12-19 18:59魏晓静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大学生

摘 要:网络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的产物,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战略指导下,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其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支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研会项目《基于隐性课程理论的高校德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GSZ-B07)

1 探析“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根源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时期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为新形式所迫下的被动应战,又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探索。伴随着高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浪潮,以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陆续开始实行完全学分制[1],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呈现出“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戰。然而,网络的普及也为我们应对挑战带来了机遇和希望。目前各大高等学校基本建成了功能完备的宽带校园网,《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占比31.5%的20-29岁青年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2];另据一项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上网比较频繁,偏好利用网络获取相关资讯,有61.6%的受访学生每天上网,互联网的使用逐渐影响着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国内外也将这一代大学生称之为“数字一代学习者”等,他们对于教育的环境、方式都有着新的诉求,对于网络的依赖度更高。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有着其独特优势:一、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发展受社会发展影响[3],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不断创新;二、遵循育人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喜欢碎片化学习、喜欢使用新媒体、喜欢高水平的社会交互的诉求[5];三、有助于汇聚各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扬“+”时代精神,实现跨界融合和即时互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探析“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路径

(一)多方合力,建设积极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目前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可分为校园公共网络平台、个体个性化网络空间、社会公共网络平台等。其中校园公共网络平台主要包括校园新闻网、校园BBS、校园红色主题教育网站、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等[6],主要侧重对象即在校大学生,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感染力受管理组织能力等多因素影响而各有不同,例如南大小百合BBS曾在学生中的口碑非常好,也多次入选全国十佳校园BBS;个体个性化网络空间则指部分受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学生、教师、公知等意见领袖们的个人网络空间,包括QQ空间、人人网、微博、朋友圈等个性化空间。社会公共网络平台则指政府主导或民间自发形成的各类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平台,例如中国网建设的“学习时空”、易班网等。

以上的平台都是开展“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多方合力,中发[2004]16文也明确提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多方合力过程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承担牵头引导作用,打破界限形成联动机制,通过严格的督导督查,将中发[2004]16文落地;个人和社会也需做到自觉自发,用积极、健康、正向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多方合力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构建积极、正向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二)集中主力,培育优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

优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最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中发[2004]16文也明确为这支队伍指明了主体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利用好这支工作队伍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因此,如何培育好这只工作队伍,引导他们率先开展“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谓重中之重。

1. 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优中选优成立专业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对于准入机制应该从政治思想素质、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7]。政治思想素质主要指标为思想坚定、素质过硬、政治理论水平高,信息素养核心指标是较强的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素养关键指标为熟悉网络文化、掌握网络技术、拥有网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敏锐洞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能力。

2. 构建长效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自觉成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实现与学生的即时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行的途径包括:一是绩效激励,采用包干制方法或是制定最低工作量的硬性约束条件等方法,科学计算教师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和激励中;二是职称晋升支持,将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例如优秀原创博文等纳入到教师职称晋升评定中,给予相应认可和支持。通过建机制、设制度的方式将教师参与网络思政教育纳入到考核和激励中,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项“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

3. 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鼓励教师进行思想观念更新和技术革新。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也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相应能力专题培训,促进教师对于各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度,丰富教育内涵和形式。例如,对于现在学生较为喜爱的网络公选课、慕课、翻转课堂,可通过相应培训让思政教师掌握制作技术,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网络课程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增强教育效果的感染力,实现“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江天肃,张洪波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3] 赵沁平. 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1.

[4] 徐魁峰.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J]. 学术论坛,2001(4):163-165.

[5] 杨俊锋,余慧菊.教育主体的变革:国外“数字一代学习者”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7):78-84.

[6] 张晓明,段惠方.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13(2):116-117.

[7] 厉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J]. 法制与社会,2011(21):240-242.

[8]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校园营销研究所2011年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互联网下的90后——90后大学生网络化生活研究》

作者简介

魏晓静(1989-),女,汉族,陕西宝鸡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助教,管理学硕士,从事大学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