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2015-12-19 18:59吴龙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高校发展

吴龙

摘 要:大学体育课程其实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延伸,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体育实践教学环节,是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的终身体育层面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发展

课程源出于拉丁语的“跑道”后转意为教育上的术语,意思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和进程,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学程”。“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年间。人们经常会使用到课程这一概念,而对于究竟什么是课程却没有一个规范的文学界定。 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技术用语词汇》给出的定义是“课程是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次的学习组织”。要给课程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国内外学者们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课程的定义有多种,概而言之,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而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涵义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1.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变革历程

1.1 大学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流变

建国初期,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类,设置的大学体育课程架构较为完整和系统,这是在学习前苏联教育学和凯里舍夫等人的体育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强调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学科的完整性以及理论叙述的详尽性。而在文革期间,大学体育课程处于停滞发展阶段,甚至可以说完全被取消。在这之后,也就是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大学体育必修课程才得以恢复设置,但其发展在这一阶段却呈现出中学化倾向。而自1992年,《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以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格局才慢慢形成,明确规定:大学一年级上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上选项体育课;三四年级为了使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在前两年体育教学的基础上续开选修体育课;再就是,为个别身体有异常或有病史以及体弱的学生,针对性地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即大学体育课程由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四个部分组成。

1.2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多种课程模式

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种课程模式,如“大一统模式”、“俱乐部模式”、“三自主模式”和“二段式模式”,这都是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模式。但这几种课程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大一统模式”是根据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去设计课程的整体内容的,它强调教学的全面性,也就是什么项目都要教,所有的项目都必须学,可以说它就是典型的“目标模式”。而“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二者属于典型的“过程模式”。我们再来看看“二段式模式”,它的具体操作过程就是大学一年级进行体育基础课教学,学习多种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二年级进行选项课教学,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是以上分析的“两种”模式的中间模式。综合观之,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几种课程模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2.1 体育课程目标日趋综合化和针对性

经过多年体育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和科学理论研究,以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正在渐渐形成,即以增强体质和健身为主,通过不断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能力,且这一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形成与当今国际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步调也是一致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日趋呈综合化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生体质和锻炼学生身体这一根本目标更加突出;(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能力;(3)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4)针对不同运动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趋多样化和可选性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目标也是空中楼阁。换句话说就是: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为此体育课程内容日趋多样化和可选性:(1)教学内容健康化,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健康成分,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2)教材内容乡土化,依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3)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内容既有大纲统一要求的,又有教师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拓展选取的,既有刚性的,又有弹性的,这都是为了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选择的学习内容;(4)竞技运动教学化,要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体育课堂所教的动作技术和方法,就一定要遵循体育的一些规律,因材施教,绝不能简单地把竞技运动的一套东西直接搬到课堂中去,那是行不通的,而是應该对竞技运动中高难度、严要求的一些内容予以淡化和改造,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5)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是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传授,以及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一个教学过程。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趋科学化和客观性

体育课程评价对体育课程的建设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它包括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其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采取的评价方式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三种,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等。教师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两个大的方面,其中教师业务素质细化,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量,采取的评价方式是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议等。课程建设评价,涉及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些,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综合评价。

2.4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适宜性趋势

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未来。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包括:体育人力资源、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多趋向复合型人才。大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之一,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搞好大学体育教学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要合理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就是要配备相应数量的体育教师,这些配备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思想和眼界不能局限,必须与时俱进,跟上发展潮流。

3.结束语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改革,在改革中难免会出现些问题,其实出现问题并可怕。因为,课程改革要想更深入且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不能回避问题,必须找到“症结”,也就是要抓住问题,如此一来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不断走向成功。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们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正面临着全新而复杂的社会局势,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必须仔细回顾大学体育课程的变革历程,从新的视角出发,认真分析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反思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现状,使之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这也是大学体育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高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