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015-12-19 21:00李建华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农村金融

摘 要:2007年以来在我国遍地开花的村镇银行是我国开始农村金融原创性实践的新起点。其实,我国村镇银行的实践也是借鉴了国外乡村金融机构的诸多经验,国内学者对于这种服务于乡镇、以农户为主要业务对象的金融机构的研究颇多,关于该类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与方法,也有诸多论述。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农村金融

由于村镇银行的历史较短,研究资料匮乏,当前,国内理论界对村镇银行的研究主要关注村镇银行的合理定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村镇银行设立的制度绩效以及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等方面,这些构成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大环境。当然,对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界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户信用提升研究

张亚维(2003)研究了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对策,强调了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构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建立各类涉农经济组织也可以改变单个农户的信用能力弱势的局面,提升农户的信用水平和能力,并设计了一套的农村金融风险的补偿与转移机制。

王益(2006)等认为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确实比较高昂,不过可以通过放开农村信用中介组织市场来降低交易成本,强调农村信用中介组织的效率是影响农村信用体系作用发挥的关键。

孙亚楠 (2008)研究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微观领域,如何建设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在我国的运用环境分析等。

王静,周宗放,曹磊(2008)等研究了农村 PNO机制的效率问题,对PNO机制在农户信用提升方面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模型的实效性进行了检验。

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村镇银行的脆弱性与风险管理研究

何颖媛(2013)研究了我国村镇银行脆弱性与风险管理问题,探讨了我国村镇银行脆弱性的成因,认为村镇银行自身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资产负债业务的运营管理也存在本身的脆弱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剧了村镇银行的脆弱性,并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村镇银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了模型相关指标的综合权重。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村镇银行脆弱性比较显著,对于我国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阻碍。

凌峰(2011)认为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村镇银行经营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加大了村镇银行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2,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原因的研究

高凌云、刘钟钦(2008)较早研究了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认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离不开对农村金融市场特点的剖析,农村信用理念不够成熟、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和看天吃饭特征、农业经济体资本实力不足以及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有缺陷等等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效率,建议构建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农村金融大环境。

王绪慧,潘莹(2012)讨论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认为农业大环境、农民的信用状况以及村镇银行自身的信用机制等等是导致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要防范与化解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必须有针对性的从上述三个角度研究对策。

祝健,张传良(2010)也研究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认为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等影响了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并针对性的研究了防范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

3,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制度设计

戴礼荣(2007)认为应该加强信用建设,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处置不良资产完善金融法律体系才能化解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

宋星星、顾允涛(2011)认为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尚待改善,所以村镇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较大,由于村镇银行本身抗信用风险的能力不够,所以信用风险的防范对村镇银行尤为重要。作为非正式约束的声誉制度同本地化经营的村镇银行具有天然的可结合性,并且利用KMRW声誉模型可以得知声誉制度可以有效地对贷款人起到约束激励作用。基于声誉制度的社会实施机制,提出了一种可以大大减少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声誉制度组织形式—联保式信用共同体。

4,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模式研究

陈淑花(2009)研究了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殊性,讨论了不同的信用管理模式在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适用性问题,认为,村镇银行在解决农户信息不对称方面,可以与村委会或其他农村基层组织合作,在信息收集与评估方面会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可以采取浮动利率的农户信贷定价机制,增加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自由度;还可以采取农户信用积分换信贷支持的做法,既可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也可以增强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信贷大联保的思路,认为联保规模的扩大、有实力的农户介入等可以增强联保的信用担保机制,降低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也研究了农村抵押方式的改良和创新,并认为这是一条应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难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刘诗娇,谭文雯(2010)研究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认为考虑到村镇银行经营的特殊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特点,其信用风险管理不能直接套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不能照搬主流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而应该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安排,她们以代理人制度与集群管理理论为分析基础,研究了信用代理在村镇银行农户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途径和效果,提出了以集群为基础改革村镇银行的信用管理机制,运用集群征信、集群授信以及集群互保等方式来防范和降低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

5,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

杨岚(2009)在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把村鎮银行和国外类似的金融机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比如美国社区银行、日本地方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印尼人民银行,讨论了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的行为动机差异,比较了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了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改良和提升等问题。

3 涉农信贷客户信用管理研究

王芳(2005)研究了涉农信贷的基本特征,比如额小、面广以及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高昂等问题,再加上涉农信贷抵押机制的欠缺,农业经济固有的脆弱性等因素,加大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影响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用行为动力,并认为,解决农村融资难的关键在于涉农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的构建。

刘清馨(2009)也从期货市场套利与投资的角度研究了涉农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构建了一个涉农企业的信用等级判别模型,能有效的对涉农企业进行信用评定和评估,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同时,也探讨了涉农企业对期货市场避险以及投资功能的运用,提出了一个银行、期货公司、涉农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三方信用合作机制。

白鹏(2011)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研究了涉农企业的信用行为动机与原理,讨论了涉农企业的信用行为对信贷违约风险管控的影响,并对我国粮食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进行了分析。

吕罡(2011)研究了我国涉农信贷企业的信用行为机理,涉农信用风险管理等问题,讨论了涉农企业与涉农金融机构的行为博弈情形,并创造性的引入了集对理论,整合了传统信用管理方法与技术,提高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还关注到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农业经济政策导向的关键作用以及涉农金融市场的构建和培育等问题。

4 农户联保机制与信用风险控制

沈红、杜晓山、孙若梅(2000)等人讨论了农户联保机制的作用,认为农户联保机制可以实现农户小额信贷的自动瞄准功能,通过降低信用风险确保小额贷款真正的与穷人对接。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熊学萍 (2005)同样对联保贷款机制持消极的态度,仍然存在信贷门槛较高,选择机制较为严格,搭便车行为会弱化该机制的效果,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王健康、高沐浴(2006)研究发现联保贷款无法确保小额贷款实现其价值,因为小额贷款对农户有自动的选择识别功能,逆向选择机制仍然存在,他们提出了一种内部识别法来弥补小额信贷机制的不足。

江能、邹平、王泽丽(2007)探讨了联保小组的规模适宜度问题,认为联保小组规模会影响联保贷款还款率,还与小组信用系统风险诱发概率有关,并且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也与小组规模密切相关,他们对联保小组规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数理实证分析,认为4-6人(户)是联保小组最佳的规模。

江能、邹平(2009)还关注了农户联保贷款的运行效率,建议规定更为严格的信贷条件、严格激励与违约惩罚机制以及改善法制环境等来保证农户联保贷款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他们的研究把联保成员植入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履约激励机制的效率,得出了上述结论。

杨峰 (2011)把农户联保分为四大类型,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新模式的构想方案。

崔少磊、贾金荣 (2010)则分析了联保贷款的本质,认为联保组织内部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以开封地区农行农户联保贷款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在于:有机资本的大小对联保制度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联保小组成员缺少利益共同体概念,约束力就会较差,成员违约概率会比较高,毕竟成员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胜于对联保共同体利益的在意。

关于农户联保信贷机制研究的重要文献和观点还有:章元(2005)提出了团体联保贷款的概念,并研究了信用担保机理,论证了团体联保贷款在涉农信贷中的效率;赵岩青,何广文(2007)等也阐述了农户联保組织的特点、构建和功能,农户联保组织可能存在的不足与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静,周宗放,曹磊.农村PNO机制与农户融资信用研究--以陕西省扶风县样本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5).

[2]漆明春,管理农信社小额信贷风险的金融工程方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B],贵州财经学院硕士论文,2009(6)

[3]何颖媛,我国村镇银行脆弱性的测度及成因分析[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6).

[4]凌峰,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3).

[5]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财政经济,2008(5).

[6]陈淑花,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模式研究[B],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9(6).

[7]刘诗娇,谭文雯.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0(1).

[8]杨岚, 论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B],西南财大硕士论文, 2009(6).

[9]王芳,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 金融研究,2005,(4).

[10]刘清馨,涉农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B],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1]白鹏,涉农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的行为金融学研究[B],2011(6),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12]赵岩青,何广文.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7).

[13]张亚维,信息不对称与信贷市场合约—以江苏农户信贷市场为例[J],金融纵横,2003,(10).

[14]王绪慧,潘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及防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15]祝健,张传良.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对策分析--马克思金融风险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0(12).

[16]吕罡,我国涉农信贷主体的信用行为及涉农信贷风险评价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作者简介

李建华,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村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与对策
村镇银行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