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个性创造—编辑风格探究

2015-12-19 22:59崔婷婷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

崔婷婷

摘 要:编辑风格是在编辑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编辑主体的个性或特色,反映在编辑思想、编辑艺术和编辑方法等各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文化产品中,使文化产品呈现出具有代表性且较为稳定的独特面貌。编辑风格是编辑主体应该追求的高尚目标和境界,是编辑主体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编辑风格;编辑主体;形成机理;媒介特色

编辑主体在自己的实践中,个性化的劳动逐步形成一种富有特性的思维方式、文化风度、知识格局、情趣意味等审美观念,并把这一切统一贯彻到全部编辑业务活动中,通过众多的编辑作品整体反映出来。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一套连续出版的期刊、一系列的图书,乃至一整套连续播放的电视节目等等,都常常在内容和形式的总和中显示出编辑特有的风格,而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定。

1 编辑风格的体现

高度发展的编辑个性是形成编辑风格的基础。每一位编辑工作者,只要主观努力,通过长期的编辑实践活动,都可以具有自己的编辑个性。个人独创件的充分发挥,是编辑科学和编辑组织对编辑个体的正当要求。在编辑活动中,这一个体区别于另一个体是客观存在。因而,编辑个性具有普遍发展的条件。风格属于艺术范畴。审美的风格不仅是个性的突出表现、个性特色的集中反映.而且具有整体性的独创特色。带有某种审美的、不可重复的族力。编辑在创造个性的发展中,到达高度自由的自在境界、才能确立编辑风格。编织风格如同编辑其人。建立在优秀的编辑人格基础上的编辑风格才是优秀的编辑风格。

用“人”来比喻风格,是说风格的存在方式,就像一个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内在思想意识的天然外现。“善不由外来今,名不可以虚作。”(屈原:《九章·抽思》)到意表现,则是某种模仿。真正的编辑风格都是主体在实践中长期修养而形成的独立创造意识的自然外现。编辑主体在充分熟练掌握业务技术之后,在日常的编辑审美追求中,随着风格的形成,也形成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编辑人格”。如同文艺作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一样,编辑从事的每一次具体业务活动,都是典型人物性格的临事反应:只有他这么做,他只会这么做。对文化成果的审选、整理加工、模式制作,只会遵循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行为方式,用独特的思维习姻处理各种编辑业务。

风格虽是编辑主体的活动创造,但风格的认定却是客观外界对编辑作品的审美评价。因此,风格不能自封,只能以连续不断的创造,反复表现出持定个性的编辑成果摆在广大受众面前,从而使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形成一种公认的审美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风格,是文化受众对编辑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编辑人格的审美共识或总体结论。

某一编辑主体在其众多编辑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编辑风格的一致,不等于个性特色的凝固存在。鲜明的个性持色之所以不等于风格,就在于风格以丰富的艺术个性而发展变化,是一种活动着的生命人格。保持个性特色,是风格存在的基础,是编辑活动取信于文化受众的行为。但是受众不希望始终接受一副面孔,而欣赏“熟悉的陌生人”。编辑主体创立了自己的某种风格之后,还需要以新的个性创造丰富风格的内涵,发展风格。发展需要继承.更需要变化,有扬弃,有创新。创新而带来的各种变化,由于是主体意识习惯的自然表现,又必然统一于既成的编辑风格之中。

2 编辑风格的形成

编辑风格的形成,主要靠编辑主体的实践活动。其中,主体的文化京质、学识修养、审美能力、主观创造力等等,都是先决条件。这些因素是怎样通过编辑活动实践促成编辑风格最终形成的呢?

首先,编辑主体确立总的编辑活动原则时,要科学分析社会原有的文化结构、认定某种特殊需要,制订某些单元文化结构的缔造计划,并持久不断地审选能够充分体现编辑创意的文化元素,作为编辑活动持有的背景。

其次,编辑主体要以社会文化结构的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原则,寻找到自己最易发挥编辑个性的位置和活动对象。

其三,编辑风格是对编辑个性在其一系列创造物中反复出现的独到特色的整合与抽象。编辑主体应尽量始终如一地选探特别适合自己个性的编辑活动对象,并将自己的个性在编辑活动中对象化。我国30年代鲁迅的文化斗士风格,张元济的学者风格,生活书店的泼辣风格,开明书店的活泼风格等等,都是这样形成的。

其四,选题策划的方向性、长远性与具体编辑规划的阶段性、可行性.二者的结合决定着编辑创造个性是否能连续发挥,反复出现。编辑活动的连续进行.使得某些个性持色的编辑准则反复实施,促使编辑个性的成熟发展,形成编辑风格。

其五,编辑个人的文化性格与编辑劳动对象是否适应,是个关键问题。编辑通过他人的作品,运用选择手段,用编辑成果的整体倾向间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因而,相对一致的主客体之间容易沟通,容易互相为用,有利于主体对客体的科学把握,也有利于主体的客体化,形成风格。在自己熟悉的对象范围内进行对象化活动,有利于编辑主体充分发挥个性创造力,施展个人才能。所以,因人而宜的组织分工,使编辑工作者各得其所,是帮助编辑个人创造出风格的重要措施。

3 编辑群体的风格创造

风格本指个人的内在品格形之于外的气度风范。艺术弛畴把风格相近的人们集中在一起,用流振来表示。而在编辑出版界,大家又把某一集体的劳动特征、人员气质、思想作风等综合反映,赋予集体风格的称誉。这种由多数人共同形成的持殊的外在风范,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编辑活动中。如凝重的中华书局,严谨的商务印书馆,严肃的人民出版社,活跃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及总揽全局的《人民日报》、知识深厚的《光明日报》、信息量大的《新民晚报》等等。人们之所以得出各各不同的印象,一方面是它们连续众多的编辑作品展示出来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它们分别集结有相当数量风格接近的编辑人员。正因为如此,这些文化生产单怔不仅具有雄厚的生产实力,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寻找个性,发展特色,确立风格,是精神文化生产者的审美追求。

相对于编辑群体风格而言,编辑个人风格的建立比较艰难。群体风格的形成主要靠编辑组织在同一方针任务、同一编辑构思下,集中群体力量,形成文化共识,能够施展强大的创造力量。风格成熟的编辑家以身垂范,直接作用于编辑群体,带动其他成员提高业务水平。榜样力量,环境培育,是促进编辑个体风格形成的巨大动力。同时,风格相近的编辑家,因生产任务的需要结台在一起,协作中有竞争,便于各自发展。编辑的组织管理机制,不仅能促使社会文化生产的发展,而且能促使编辑个性发展,促使编辑个体风格和群体风格的形成。

编辑活动既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过程,因为它需要熟练的编辑技术操作技能,但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因为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编辑艺术就是指创造性地进行编辑工作。也就是说,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编辑,在工作中要调动他整个的社会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全部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来创造性地进行编辑工作。只有这样,编辑出来的产品才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事实上,编辑的创造性因素极其广泛,它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无数事实表明,编辑艺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编辑的质量和知识信息传播的效果。一个编辑不掌握编辑艺术,虽然也可以对文稿进行加工处理, 但他的编辑工作一定是缺乏吸引力的,很难得到作者、读者的认可。高超的编辑艺术,不仅是编辑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而且会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感染和改变读者的追求兴趣和志向。那些只懂编辑操作技能而不懂创造性工作的编辑,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编辑风格。编辑风格的形成,虽然源于编辑艺术,但并不是掌握了编辑艺术就立即会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如前所述,编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风格是编辑主体编辑艺术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申晏宁. 浅谈报纸编辑意识的培养与编辑风格的建构[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06)

[2] 高旻. 论编辑风格的隐性体现[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
建筑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
建筑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