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商人会馆的研究

2015-12-19 22:59杨菲
卷宗 2015年11期

摘 要: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商人会馆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为了更深刻细致的了解商人会馆,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采取“由表及里”的方法来研究和剖析商人会馆。以期望向读者展现出一副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商人会馆的具体形象。

关键词:明清经济;商人会馆;碑刻研究

明清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聚集了众多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文人士子、富商巨贾、手工业者等等各色人士。他们需要有一个联系乡谊、互相照顾的场所,于是各类会馆便应运而生。这些会馆的建立构成了京城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时至几百年后的今日,部分残存下来的会馆仍是北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会馆分类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按照会馆的主体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文人会馆和商人会馆两大类。文人会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进京赶考的考生,在考试期间大多数考生是住在各自乡籍的会馆里。但是除了服务考生这种文人,会馆也为来京办事的官员提供暂时的服务以方便他们在京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商人会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明清时期的经营商业的人士。这种基于地缘关系的由商人自发兴办的会馆,一般由商人自筹资金兴建,旨在为商人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商情沟通的地方。这些商人往往来自同一地域,或者来自相似的行业领域。

这种商人会馆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商人会馆,根据构成会馆主体成员的类型来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种:1、同乡同行或同乡数行商人,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建立的商人会馆,这种会馆的主要特点是地域性强,严格限制外省外地商人参加,因此会馆成员之间的团结性很强。比如在《临汾乡祠》碑文中提到:“除私事不理外,凡涉及同人公事,一行出首,众行俱宜帮助资力,不可借端推诊,致失和气。使相友相助,不起半点之风波;同泽同袍,永固万年之生业。”①2、不分籍贯的同行商人,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建立的商人会馆,这种类型的商人会馆当中,有一些会馆从建立初期开始就是比较单一的同行业从业者建立的商业组织。另一些是从同乡商人组织转化而来,比如《临襄会馆》,清初是临汾、襄陵两县地方商人的会馆,到嘉庆年间就有北京房山县的油商加入变为了油市商人会馆②,到民国年间,成为“无分珍域,内外市商,皆联为一体”的现代资本主义同业公会③。3、同乡商人及其官员联合,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建立的商人会馆,这类型的商人会馆,从创建、管理一直到重修,都是“官总其成,商司其册“,它的建立是为了官员和商人的共同利益,与官员的关系较其他两种最为密切。

明朝时期北京地区的商人会馆合理的分布在内城和外城,到了清代由于清政府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城,并且明文规定禁止在内城兴建会馆。因此,清朝将明朝遗留在内城的会馆逐渐废除或改迁,集中兴建于原崇文区和原宣武区,该地区统称为“南城”。北京的“南城”是清时试子商人居住之地,因为此地距正阳门(即现在的前门地区)、崇文门、宣武门外这些地区很近,而且这些地区正是商业繁华之所,同时又距科考的场所很近,交通便利,也是试子和商人通过陆路来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当时的文人和商人都把这里作为兴建会馆的首选之地。

北京地区的商人会馆始建于明朝中叶,根据李华学者编著的《明清时期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一书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如《建修戏台罩棚碑记》的碑文记载:“我行先辈,立业都门,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悠长,自明代以至国朝,百有余年。从前于康熙十七年,重修大厅两庑后阁及东西正房,悬额书名,以昭不朽。又于四十九年,复行重修找补。“④这是清朝乾隆六年颜料桐油行会馆修建戏台罩棚时的碑记,按照碑文推算:这个会馆是清康熙十七年重修的,上推百有余年,其创建年月,当在明万历以前,此时正值明朝的中期。按照此方法还可以得知在明朝中叶成立的商人会馆还有潞安会馆、四明会馆、临汾会馆、临襄油市会馆等等

根据历史的规律:分裂与战争不利于商业发展,只有统一与和平才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发展。清朝中期社会统一平稳,商业发达,这一时期是商人会馆建立的高峰时期。《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里的大多数商人会馆都设立于此时期,另外一些明朝建立的会馆在此时也还存在并且更加的成功,他们纷纷用石碑记录下修缮商人会馆过程,以期望自己修缮会馆的功绩被后人所铭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朝末年,此时战争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还改变了中国商人的经济观念。正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使得商人会馆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如果固守旧规那终将难逃被历史所淘汰的命运。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的工商部以:“劝办京城商会,并推广上海商会。将原设商业公所,改为商务总会。刊给关防。”⑤为由上奏,请求成立“京师商务总会”。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了工商部的请求,于当年冬季在北京前门外西珠市口五十四号成立了“京师商务总会”,拉开了中国传统商人会馆向近代资本主义同业公会所转变的序幕。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会馆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到1951年北京市市政府决定由房管部门对会馆进行接受,此工作于1956年完成,被接管后的会馆一部分作为单位的办公地点,另一部分作为民居。

商人会馆是以传统道德观念为指导,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定期聚会祭祀为活动方式的一种商人集团自发建立的民间组织。用以协调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平衡状态,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所以,明清时期的商人会馆建馆的目的多是“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如同乡”。商人会馆通过“笃乡谊,祀神抵,联乡谊”为精神纽带及“利”和“义”为物质纽带,实现了商人群体的整合,也实现了商人群体在自我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把个人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结合。因此商人会馆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六种:(1)增进乡谊,祭祀神明(2)组织公益,扶助弱小(3)制定规则,沟通商情(4)对抗牙行,保护利益(5)配合当局,协助管理(6)抵御外商,改革自身。

虽然商人会馆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作为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是值得深入剖析与解读的历史研究对象,这也是本文选择商人会馆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近些年,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商人会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使其能够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第88页《京师正阳门外打磨厂临汾乡祠公会碑记》

②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第24页《公议油市碑(残碑)》

③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第26页《山右临襄会馆为油市成立始末缘由专事记载碑记》

④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第1页《建修戏台罩棚碑记》

⑤《清实录》,光绪卷五三零,光绪三十年五月

作者简介

杨菲,北京联合大学社会文化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