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21 02:39林国栋林丽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组间神经功能脑梗死

林国栋 林丽芳

广东始兴县人民医院内科 始兴 512500

脑梗死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林国栋 林丽芳

广东始兴县人民医院内科 始兴 512500

目的 分析脑梗死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脑梗死患者126例,依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12分的27例患者作对照组,NIHSS评分在13~24分的58例患者作观察A组,NIHSS评分≥25分的41例作观察B组,分析其与睡眠结构与睡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A、B 2组经多导睡眠图与主诉所得睡眠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对照组2组的SL与REM水平组间比较,观察B组与对照组2组的TST、SL、SE与REM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的SE与REM水平均比观察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时间>8h是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重度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梗死;睡眠时间;睡眠结构;相关性

脑梗死典型临床表现为局源性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使用以及治疗预后效果[1]。本文主要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睡眠时间、睡眠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4-01本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126例,其中梗死部位为小脑14例,脑干12例,脑叶28例,基底节区72例;合并为高血压83例,糖尿病25例,高血脂18例。依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12分27例患者作对照组,NIHSS评分在13~24分58例患者作观察A组,NIHSS评分≥25分41例作观察B组。对照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41~80岁,平均(63.47±9.86)岁。观察A组男38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63.72±9.68)岁。观察B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39~81岁,平均(63.58±9.74)岁。各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合并疾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局部脑组织存在病变;临床征象符合脑梗死患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发病时间≤14d[2]。排除标准:昏迷或睡眠严重障碍等无法行多导睡眠图监测者;存在脑水肿、出血性梗死与颅内高压等严重颅内并发症者;精神疾病患者;已接受睡眠障碍药物治疗者;近期内有服用抗精神病、抗抑郁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者。

1.3 仪器与方法 收集患者入院时的病例资料,对其主诉的睡眠时间进行统计;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后均行多导睡眠图(仪器:Stellate Haimoaie system视频多导睡眠仪)监测7h的睡眠全过程,实验室为无干扰单人屏蔽室,在另一单间行数据扫描。

1.4 观察指标 睡眠进程观察指标[3]: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睡眠潜伏期(SL)及异象睡眠(REM)。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进程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 观察A组与观察B组的TST与S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的TST与S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E与RE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观察A组,对照组与观察A组SL与REM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睡眠进程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x±s)

2.2 总睡眠时间经不同方法获取的可信度分析 观察A、B 2组的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睡眠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A组的主诉睡眠时间明显缩短,观察B组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且对照组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睡眠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总睡眠时间经不同方法获取的可信度分析(¯x±s)

3 讨论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具有隐匿性与突然性,当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时,局部脑组织病变多为不可逆性病变,可导致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因此,寻找脑梗死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进而行相应预防与控制措施,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以及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途径[4-6]。在本次研究中,依据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通过对3组患者的睡眠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A、B2组的睡眠潜伏期均有上升,异象睡眠时间均有下降,表明NIHSS评分≥13分的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眠与觉醒异常等睡眠障碍。其机制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去甲肾上腺素与5-HT能神经元胞体的主要形成区为脑干,脑干一旦受病灶累及时,阻断两者的神经通路并降低体内含量,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症状;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患者脑局部供血不足时,增加下丘脑部位的食欲原素mRNA水平,进而延长患者的觉醒时间[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B组的总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睡眠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患者的总睡眠时间呈正相关性,与睡眠的总有效率呈负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与吴波娜等[8]文献研究成果类似,进一步有效证实睡眠时间延长可作为预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可靠因子。分析原因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越高时,经头颅CT检查其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病变体征可见度越明显,表明神经细胞受到不可逆损害越大,进而刺激氨基酸等毒性物质的大量释放,干扰患者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觉醒异常以及过度嗜睡等睡眠障碍。同时,本研究对经多导睡眠图与患者主诉所得的睡眠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观察A、B 2组的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睡眠时间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对照组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睡眠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显著,间接证实NIHSS评分≥13分的脑梗死患者行睡眠时间问询可较准确的预测其病情发展情况,有利于临床医师行相应对症处理。关于脑梗死患者的发病部位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以及机制,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有效率降低与脑梗死有相关性,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脑梗死患者的睡眠质量。

[1]侯东哲,孙岩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评估[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13,10(3):719-721.

[2]袁远,高旭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2(23):591-593.

[3]杨辉.急性脑梗死并发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4):99-101.

[4]王燕玲.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和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3,9(14):223-224.

[5]黄小波,陈文强,陈玉静.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抑郁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5(10):119-121.

[6]喻小红,张临洪.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1 964-1 967.

[7]卢俏丽,薛蓉,任丽,等.缺血性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血压节律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6):396-397.

[8]吴波娜,翟登月,周志明,等.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6):2 346-2 347.

(收稿2014-03-16)

R743.33

B

1673-5110(2015)04-0070-02

猜你喜欢
组间神经功能脑梗死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