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脑代谢显像与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

2015-12-21 02:39李树生邱志斌于思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软化局限性癫痫

李树生 齐 毅 邱志斌 于思颖

江西中寰医院 南昌 330000

PET脑代谢显像与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

李树生 齐 毅 邱志斌 于思颖

江西中寰医院 南昌 330000

目的 探讨PET显像与SPECT显像在顽固性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癫痫患者均行发作间期PET和SPECT显像,36例发作间期PET结果为多灶改变(包括15例存在脑软化灶)的患者行发作期SPECT检查,结果分析采用半定量分析及目测法。结果 86例患者均见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发作间期PET显像示低代谢者中50例(58.1%)表现为单叶局限性低代谢,发作间期SPECT显像示低灌注者中48例(55.8%)表现为单叶局限性低灌注。对36例发作间期PET结果为多灶改变的患者行发作期SPECT检查示,35例(97.2%)例高灌注灶,高灌注中24例(68.6%)为单叶局限性高灌注,5例(14.2%)仍见多个病灶,但未见弥漫性高灌注。1例(2.8%)未发现高灌注区。15例(41.7%)脑软化灶患者经发作期SPECT检查后均定位为局限性病灶,且在脑软灶边缘。结论 发作间期PET显像与发作间期SPECT定位局限性单叶癫痫病灶的符合率较高,两者相互印证可提高特异性;发作间期PET检出多灶性改变时,结合发作期SPECT显像可提高定位特异性。存在脑软化灶病例行PET检查意义较小,进行发作间期及发作期SPECT两次显像即可较好的定位病灶。

癫痫;PET显像;SPECT显像;发作间期;发作期

随着神经外科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发展,术前致痫灶的定位诊断对制订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核医学应用于无创性定位癫痫灶的方法包括SPECT脑血流(rCBF)显像和PET脑葡萄糖(FDG)代谢显像,结合癫痫灶在发作间期呈低血流及低代谢改变,在发作期则大多出现相反改变的特点,探讨PET和SPECT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临床诊断为癫痫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6~40岁,平均(18±1)岁。癫痫分型按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标准:全身大发作48例,其中强直性发作13例,阵挛性发作14例,失神性发作8例,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13例;部分性发作38例,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7例,部分性发展成全身性发作13例。86例病例中15例经CT或MRI证实存在脑软化灶。

1.2 方法(1)显像方法:发作间期SPECT和PET检查:停服抗癫痫药物,禁食6h以上,SPECT检查肘静脉注射99mTc-ECD(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剂量为370~740 MBq(10~20mCi),PET检查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0 mmol/L以下,肘静脉注射18F-FDG(2-氟-2-脱氧-D-葡萄糖)185~296MBq(5~8mCi)。视听封闭,令受检者闭目带黑色眼罩,用耳塞塞住外耳道。PET显像设备为GE公司Discovey ST8型PET/CT,SPECT显像设备为GE公司Millennium MPR型SPECT。发作期SPECT检查:首先建立静脉通道,在脑电图监护下行诱发实验。诱发方法包括主要有过度换气诱发实验、生理性刺激诱发实验(包括感觉、运动以及精神刺激等)、剥夺睡眠诱发实验、睡眠诱发实验及药物诱发。在病人出现发作症状或脑电图上有明显的棘波时,在发作的第一时间内迅速静注SPECT显像剂(99mTc-ECD),剂量为间期的1.5倍(15~25mCi)。诱发成功后休息30min进行检查,检查时密切观察,以防再次发作。(2)分析方法:包括目测法及半定量分析:目测法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同时阅片,其中1名对患者的其他结果一无所知。半定量分析用感兴趣区(ROI)法在图像上测出异常部位及对侧同位区的放射性计数,以公式进行计算:发作间期:正常侧-减低侧/正常侧×100%=%,发作期增高侧—正常侧/增高侧×100% =%。(3)诊断标准 至少在三个断面上的同一部位连续三帧以上发现异常。发作间期异常侧比对侧低3~4个色阶,半定量计算分析较对侧低15%以上视为明显减低,低2个色阶,半定量计算分析较对侧减低10%视为轻度异常。发作期血流灌注较间期增高4个色阶以上,半定量计算分析较对侧增高20%以上视为明显增高,增高两个色阶,半定量计算分析增高10%以上视为相对高灌注区。两种显像在发作间期确定为同一区域放射性分布减低或发作间期放射性分布减低,发作期增高的同一区域确定为可疑致痫灶,其他异常视为痫波泛化。

2 结果

86例患者均见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PET结果50例患者为单叶局限性改变,其中颞叶26例,额叶16例,顶叶6例,枕叶2例。SPECT结果48例患者为单叶局限性改变且与PET结果基本相符,但范围略大。36例PET图像与38例SPECT图像检出2个或2个以上的多灶改变。PET与SPECT在多灶改变中定位同一单个脑叶29例,完全相符9例。对36例发作间期PET结果为多灶改变的患者行发作期SPECT检查,35例可见高灌注灶,24例由多灶转变为单叶局限性病灶,且与发作间期PET所示低代谢灶区相符合。6例患者位置不相符,其中1例为低代谢区外另有高灌注灶,但在发作间期SPECT可见低灌注区。5例为病灶数减少但仍为2处以上。1例未见高灌注区。另外15例脑软化灶患者在发作间期两项检查中均表现为范围大小不一的缺损区或显著减低区,其他脑叶见多处不同程度减低区,发作期SPECT诱发成功率较高,结果定位为局限性高灌注灶,且绝大部分在脑软化灶的边缘。

3 结论

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能量代谢和血流灌注低于正常,利用PET或SPECT显像,可对癫痫灶起到定位作用[1]。相关研究表明,发作间期PET显像较SPECT显像定位癫痫灶特异性高[2]。本研究发现,两项检查在定位单叶局限性病灶时,符合率较高,两项检查可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发作间期PET与SPECT显像对于多灶性改变及存在脑软化灶的病例的定位特异性均非常有限。由于癫痫发作时癫痫灶处于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生化改变非常明显,巨大数量的神经元膜发生快速反复的去极化,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脑组织的氧化代谢成倍增加,导致局部血流灌注增高和脑组织功能亢进[3]。因此,临床常结合发作期检查提高定位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相关资料[4]表明,PET发作期检查受示踪剂摄取原理及半衰期的影响,应用受到限制[5],因此,临床首选发作期SPECT检查。单纯SPECT发作期检查会因为出现癫痫灶放电泛化影响癫痫灶的定位,须将发作间期代谢减低和发作期血流灌注增高的同一脑区才定位为致痫灶。本研究表明,对于较局限性病灶,PET发作间期检查定位特异性最高(图1);对于2个及以上的多灶性改变,选择发作间期PET及发作期SPECT检查定位特异性最高。

图1 PET发作间期左侧额颞低代谢灶

本研究发现,PET/CT显示脑软化灶的CT表现为低密度区(通过MRI T1加权图像低信号,T2加权图像高信号,信号本身无特征,且不强化进一步确定)。15例脑软化灶病例发作间期PET及SPECT均定位范围较大,两项检查对癫痫灶定位意义来讲,差别不大。因此,采用发作期结合发作间期SPECT显像即可达到定位目的。

另外,本研究发现发作间期PET显像与发作间期SPECT定位局限性单叶癫痫病灶的符合率较高,在没有PET设备的单位开展发作间期SPECT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检查也可较好的定位癫痫灶(图2)。

图2 A=SPECT发作间期左顶叶低血流灌注区B=SPECT发作期同部位血流灌注明显增高

[1]Tupin S,Lambert R,Dubois J,et al.F-18FDG Brain PET and Tc-99mECD Brain SPECT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Recurrent Epileptic Seizures[J].Clinical Nuclear Medic,2010,35(2):123-125.

[2]梁英魁,赵文锐,川玲等(18)F-FDG PET/CT在顽固性癫痫病灶定位和治疗决策中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2,14:1 201-1 204.

[3]Kumar A,Juhász C,Asano E,et al.Objective detection of epileptic foci by 18F-FDG PET in children undergoing epilepsy surgery[J].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2010,51(12):1 901-1 907.

[4]阿不都热合满,买买提江,杨小丰,等.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J].四川医学,2011,32(6):942-943.

[5]孙爱君,苏文聪,李树生,等.发作间期PET显像与发作期SPECT脑显像在小儿顽固性癫痫定位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2):82-84.

(收稿2014-04-19)

R817.4

B

1673-5110(2015)04-0111-02

猜你喜欢
软化局限性癫痫
塑料维卡软化温度的测定能力验证分析
“拯救大地”理论的内在逻辑、局限性与改进思路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汉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视角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疗效
刨切竹单板的软化工艺研究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基于反身性理论对公共行政学实践教学局限性的解读与探析
癫痫共患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