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ADP iNOS及ET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15-12-21 08:59张云书高瑞利王军英薛新琴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05001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5期
关键词:缺血性病情脑梗死

张云书 高瑞利 王军英 薛新琴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石家庄 050011

血清ADP iNOS及ET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张云书 高瑞利 王军英 薛新琴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石家庄 0500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P)、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血清ADP、iNOS、ET水平及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AD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NOS、E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P水平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iNOS、ET水平与其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ADP、iNOS、ET水平在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可反映脑组织受损情况。

ADP;iNOS;ET;缺血性脑卒中

近年来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病理生理与ADP、iNOS和ET相关[1-2]。因此,探讨ADP、iNOS和ET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男66例,女54例,年龄50~70岁,平均(63.3±14.1)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48h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定性定位症状,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经MRI、PET、血管造影等显示有脑梗死病变区域或局部血管病变,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3]。排除患心、肺、肝、肾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另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对照组,男39例,女41例,年龄50~70岁,平均(65.8±12.5)岁。2组年龄、体质量、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抽取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3d内、10d内的空腹静脉血,采集标本后立即进行离心分离血清并置于-40℃环境中保存。对照组均于体检当天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后于同样方法保存。ADP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测定,iNOS检测使用化学比色法进行测定,ET检测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所有检测步骤均严格按照规范及流程进行。

观察组入院后24h、3d、10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脑卒中量表(NIHSS)分别进行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及严重程度的评估(1~4分为轻度,5~15分为中度,15~20分为中重度,>20分为重度)并妥善记录归档[4]。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清ADP水平比较 观察组发病时血清AD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24h内病情越重,血清ADP水平越低,呈明显负相关(r=0.768,P<0.05);随治疗的进行,血清ADP水平逐渐增加(3d、10d的r值分别为0.715、0.830,均P<0.05)。见表2。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表2 2组血清ADP水平比较(±s,ng/L)

表2 2组血清ADP水平比较(±s,ng/L)

组别 n 24h 3d 10d观察组 轻度36 4.7±6.1 5.8±3.8 9.2±6.2中度 42 4.8±7.3 4.3±9.3 9.2±7.3中重度 27 4.4±2.9 5.7±2.4 8.9±6.3重度 15 3.8±9.4 6.8±8.7 8.4±9.3对照组80 14.2±4.8

2.2 2组血清iNOS水平比较 观察组发病时血清iNOS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发病24h内病情越重,血清iNOS水平越高,呈明显正相关(r=0.878,P<0.01);随治疗的进行,血清iNOS水平逐渐下降(3d、10d的r值分别为0.798、0.946,均P<0.01)。见表3。

表3 2组血清iNOS水平比较(±s,U/mL)

表3 2组血清iNOS水平比较(±s,U/mL)

组别 n 24h 3d 10d观察组 轻度36 24.7±6.1 20.2±8.5 16.9±6.5中度 42 25.9±6.6 23.5±9.3 25.5±7.0中重度 27 33.5±9.6 33.5±9.3 29.1±4.3重度 15 38.8±4.7 35.8±7.3 30.2±10.3对照组80 13.2±8.8

表4 2组血清ET水平比较(±s,U/mL)

表4 2组血清ET水平比较(±s,U/mL)

组别 n 24h 3d 10d观察组 轻度36 36.3±4.7 34.7±2.6 29.0±5.7中度 42 43.6±9.3 41.8±6.9 38.9±11.5中重度27 57.5±17.3 50.3±12.5 39.6±4.7重度 15 60.4±7.2 55.3±11.7 43.6±11.1对照组80 27.9±7.6

2.3 2组血清ET水平比较 观察组发病时血清ET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发病24h内病情越重,血清ET水平越高,呈明显正相关(r=0.905,P<0.01);随治疗的进行,血清ET水平逐渐下降(3d、10d的r值分别为0.913、0.867,均P<0.05)。见表4。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高,与心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成为三大致死病因。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类型。脑血管在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病变血管的内皮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受损,白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炎症细胞迁入内皮下增殖、释放炎症因子,引起血管壁的损伤,进而引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改变。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参与了发病过程的多个环节。此过程中,炎症反应产生和释放出来的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多有益的提示。

脂褐素(ADP)是一种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有生物学功能的多肽。人体细胞产生的ADP的活性形式可特异性与肝细胞或骨骼肌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下游系列反应,调节人体三大物质代谢过程。此外,ADP还参与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功能等过程,目前研究表明[6],血清脂联素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改变。还有报道指出,脑梗死病灶的体积和ADP的水平成反比,即体内ADP的水平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大小,间接反映了病程的进展。iNOS参与一氧化氮(NO)的合成,NO是血管内皮生成和释放的一种重要的舒张血管物质,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鸟苷酸环化酶,导致cGMP浓度的升高,进而使钙离子浓度下降,从而使血管舒张[7]。由于NO半衰期短,不方便实验研究,故科研中常通过研究iNOS间接研究NO。ET是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缩血管物质之一,是2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活性多肽,有强大的收缩血管平滑肌效应和促性组织细胞增生肥大的作用。ET还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过程,可快速使作用部位血管强烈收缩、痉挛。

本研究表明,脑梗死发生伴随ADP水平的下降,病情越重,ADP水平下降得越多,脑梗死病情越重,血脂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危险因素的程度越大,印证了本研究中AD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的关系。NO和ET对血管平滑肌的活性效应正好相反,NO是重要的舒血管物质,ET是重要的缩管物质。曹红等[8]研究指出,两者形成了机体内普遍存在的负反馈系统,对人体内血管的舒缩活动、调节血流大小和管腔大小、正常血液流动和循环有关键的生理意义。此负反馈的生理反应受到破坏,导致正常血管功能受影响,引起血管短暂或持续性痉挛,加重缺氧和血管内皮的损伤。脑梗死使脑部血液供应受阻,局部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在脑组织、部分血管病变的作用下NO和ET水平失衡,正常调控功能也出现障碍,进一步促进了脑梗死病变的发展。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NO、ET均出现下降,病情越重,NIHSS评分越低,NO、ET水平下降越多。

综上所述,血清ADP、iNOS、NO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变化,可反映脑梗病灶受损情况,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病情及预后判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Sasaki M,Otani T,Kawakami M,et al.Elevation of plasma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and reduction of plasma adiponectin in subjec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Metabolism,2010,59(4):527-532.

[2]Zhang Q,Zhang L,Yang X,et al.The effects of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 on cerebral blood flow change and endothelin-1ex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6):1 696-1 702.

[3]刘晶,陈宝鑫,王红梅,等.三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4206例脑卒中高危患者中的比较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3):192-196.

[4]Chen X,Zhan X,Chen M,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ombined NT-pro-BNP levels and NIHSS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Intern Med,2012,51(20):2 887-2 892.

[5]吴辉.脑血管疾病的心理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封三.

[6]Sasaki M,Kawano T,Saito T,et al.Hypoadiponectinemia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comparison with other atherosclerotic disorders[J].Am J Med Sci,2007,333(3):140-144.

[7]胡伟鑫,陈春美,石松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缺氧诱导因子-1α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意义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9-12.

[8]曹红,吴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浆)脂联素、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3):229-232.

(收稿2014-10-06)

R743.33

A

1673-5110(2015)15-0042-03

猜你喜欢
缺血性病情脑梗死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