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科技投入现状及其在省内的聚类分析

2015-12-21 03:02蒋惠凤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常州市常州

蒋惠凤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常州科技投入现状及其在省内的聚类分析

蒋惠凤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地科技的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了解常州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常州市科技投入状况进行纵向动态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州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规模及其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发展不均衡,投入支持主要倾向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缓慢增长,略有波动;科技人员队伍专业性稳步增强,结构也较稳定,但引进人才的流失率比较高,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不多。利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法对江苏各市4年的科技投入进行聚类,发现常州科技投入位于全省前列,与常州在科技投入方面表现类似的城市为南京和苏州。

关键词:科技投入;聚类分析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科技投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的强弱反映了其科技实力,也表明政府及全社会对发展科技事业重视程度的高低[1]。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更加重视科技投入。我国也十分重视科技投入,但各区域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均有差异,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使各区域间科技发展水平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发展水平使科技投入的重点和结构也不尽相同。常州科技投入现状如何?与省内各市相比,科技投入与哪些城市具有相同的特征?

1常州科技投入现状

对科技投入概念的理解依据范围不同有2种解释。第1种,凡是为完成规定的科研目标所投入的科技资金、人力、政策、管理和技术投入等各种物质条件为广义的科技投入。第2种仅指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与发展这3类科技活动的资金数额。无论哪种定义,归根结底包括科技人力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两方面。2007 年政府实行收支分类体系改革,2007年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2007年开始,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学技术”科目下支出和其他功能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遵循可比性原则,文章以2007年为研究的时间起点,由于2014年的数据不是整年的数据,研究时间终点为2013年底。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常州统计年鉴》《常州统计公报》《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科技统计年鉴》以及科技统计网站。

1.1 常州市科技经费投入基本情况分析

1.1.1常州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规模及其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

2007年以来,常州市的科技拨款规模逐年增长,全市政府科技拨款总数由2007年的48 324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254 775万元,增长了4.27倍,年均增长率为31.9%。2008、2009年增加的绝对额为1.5亿左右,从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增加的绝对额有所回落。2013年科技拨款额比上年增加3.6亿,增幅为16.6%,低于年均增长速度,增幅趋缓。2007—2013年常州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7年的平均比重为5%。2007—2011年均低于平均水平,从2012年开始,所占比重显著提高,2013年政府科技拨款占其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1%,较2012年高0.5个百分点(图1)。

图1 常州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及其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1.1.2分区财政科技拨款规模增长不均衡

2007—2013年常州各区科技拨款规模大多为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相近。市区财政科技拨款比重最大,约占全市的90%,年均增速接近全市平均增速,为30.81%,增幅较稳定,2013年增速减缓,为11.6%。增长最快的是溧阳市,年均增速为48.34%,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由于其在全市所占比重较小,溧阳市的增长并不能影响全市增长率的稳定性。溧阳市6年中增长最快的是2010年,为2009年的1.8倍,其后3年保持快速增长。金坛市科技拨款占全市比重略低于溧阳市,增长不稳定,有2年为负增长,年均增幅为30.1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2007—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及分区政府科技拨款 万元

1.1.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主要支持倾向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

按照现行支出功能分类,2013年常州市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研究的费用为7.06亿元,用于科技重大专项的费用为4.3亿元,二者之和达到11.36亿元,占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的比重为44.59%。从增长情况来看,增长最快的类别是应用研究,2013年比2012年增长了30.92%,其次为技术研究与开发,增幅为26.92%。常州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技术领域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重大专项的实施,使2012年和2013年科技重大专项所占比重较大(表2)。可见,常州市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主要支持倾向于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大科技项目开发方面。

表2 政府科技拨款按支出功能分类 万元

1.1.4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缓慢增长,略有波动[2]

常州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指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2.2%提高到2012年的2.5%,略高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图2)。从2007—2012年全市R&D经费支出和GDP的增长率来看,除2010年外,常州科技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均高于经济发展增速。根据2014年《常州统计年鉴》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为715 705万元,低于2012年的949 118万元,科研开发活动中2013年R&D经费支出为18 301万元,也低于2012年的19 197万元。

图2 常州市R&D经费支出及其投入强度

1.2 常州市科技人力投入基本情况分析

1.2.1科技活动人员队伍专业性稳步增强,工业企业科技人员数量增长较快

科技活动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5 902人,同比增长9.23%,R&D人员53 305人,同比增长20.61%。从企业规模分布来看,大中型企业集中了28 494名科技活动人员和34 361名R&D人员,占全部人员的一半以上。科研开发活动中,2013年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1 606人,同比增长32.95%,R&D人员1 006人,同比增长0.4%。可见,2013年科技活动人员队伍的专业性稳步增强。

1.2.2科技人员构成近年来较稳定,但引进人才的流失率较高[3]

图3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及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

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中以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来衡量人力投入,2007—2013年这2项指标呈现一定的波动,如图3所示。计算其3项移动平均值,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01%、2.11%、2.26%、2.42%和2.47%,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R&D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的3项移动平均值为49.38%、54.54%、57.30%、56.16%和53.18%,呈现比较稳定的结构。

1.2.3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不多,数量、质量与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差距较大

近年来,常州的人才总量,包括科技人才的总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与省内城市相比,并不占优势。常州市政府办公室、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常州市科技局、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和科技人才的能级结构方面存在问题。不合理的方面有:①科技人才的职称构成不尽合理。与国内外公认的合理比例相比,常州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的比重较低,并且高级职称绝对数量较小。②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以学历程度为自变量绘制次数分布图,常州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呈现出向左偏的钟形分布,本科以上高学历科技人才偏少,本专科学历者依然是科技人才的中坚力量,中专及以下的低学历科技人才仍占较大比例。③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技人员数量较少。2013年R&D人员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科技人才中高级科技人才年龄严重老化。

2常州科技投入与省内其他城市科技投入的比较分析

2.1 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

通过R&D人员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重、R&D支出占GDP的比例和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3个指标的比较分析(表3),对科技人力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方面进行对比研究。R&D支出占GDP的比例和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可以反映科技经费投入的不同侧面,而R&D人员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反映的则是科技人力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常州科技财力投入方面历年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科技人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表3 常州与江苏的科技人力、财力对比分析表 %

2.2 江苏省各市科技投入的聚类分析

江苏各市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也不同[4],常州与哪些城市在科技投入方面最相似,可利用2008—2011年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由于2012年和2013年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没有在网络上公示,同时从已有数据来看,历年科技投入指标具有稳健性,因此以2008—2011年的数据来进行聚类分析,同样能辨别哪些城市与常州在科技投入方面最相似。

2.2.1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

所谓面板数据是既有空间维度又有时间维度的数据,由动态数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组成,根据包含的指标个数可以分为单指标面板数据、多指标面板数据[5]。文章选择科技投入得分作为聚类依据,因此是单指标面板数据。

聚类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或指标)各自看成1类,然后根据样品(或指标)的亲疏程度,将亲疏程度最高的2类合并,如此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样品都合成1类(即将1个样品看作P维空间的1个点,并且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较近的点归为1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的类)。衡量亲疏程度的指标有距离和相似系数。本文参考文献[6]中介绍的方法,用欧式距离衡量亲疏程度,对于设定的面板数据xi(t),距离公式为

(i=1,2,…,N;0≤t≤T)

(1)

2.2.2数据来源

表4为江苏省2008—2011年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中科技投入得分,无锡和南京4年均分别位于第1和第2,常州在全省的排名是第3或第4,排名比较靠前,其他各市在全省的排名也比较稳定。

2.2.3聚类结果与分析

从表5可见,最先合并为1类的是序号为1和4的城市,即南京和常州,说明这两者在科技投入方面最相似;第2步合并为1类的是序号为3和12的城市,即徐州和泰州,第3步合并为1类的是第2步合并为1类的徐州、泰州和序号为10的城市,即扬州。依次类推,结合聚类树形图(图4),科技投入得分与常州最相似的是南京和苏州,把江苏各市划分成2类的话,南京、常州、苏州、南通、镇江和无锡属于同一类,徐州、泰州、扬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属于另一类。

表4 江苏省各市科技投入得分

表5 聚类表

图4 江苏13个城市科技投入得分的聚类树形图

3结论与建议

从投入角度来看,常州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科技投入。从近几年的科技进步监测数据来看,常州无论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是科技投入得分的排名均在前5名,相对于财力投入,科技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常州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技人力投入,具体建议如下: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层次结构,同时减少已引进人才的流失,保证科技队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常州的人才政策,如“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龙城英才计划”等,为常州经济发展集聚了众多优秀的创业人才,在常州形成了一批新兴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在继续实施的基础上,再制定一些类似的、吸引不同层次人才的措施,及时对人才进行挖掘与管理。同时,通过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猎头公司、网络等传递人才需求信息,了解相关人才的分布,必要时主动出击,挖掘人才,为相关人才到常州来工作解决各种困难,尽最大可能为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发挥其作用的舞台,并在创业启动、项目研发、政策配套、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应充分发挥在常高校的作用,以培

养与提升科技型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锻炼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的创新知识,以培养和构建一流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全面提高科技人才的政治素质、创新素质、理论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完善输入性人才的配套政策,增强科技人才的稳定性。首先,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等多种分配办法,允许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或投资,允许科技人才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其次,调整政府科技奖励制度,从注重科技项目的奖励转变为注重科技人才的奖励,改变科研工作围绕奖励转的局面。第三,鼓励企业建立科技人才的产权激励制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等,将科技人才拥有的专利、非职务发明和专有技术,价值量化后转为个人拥有的股份,鼓励企业为科技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等。第四,不断优化“生活、创业、学术、融资”等4类环境,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住房、交通、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为科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拴心留人”的人才服务档次,增强科技人才的稳定性,降低人才流失率。

[参考文献]

[1]何桂丽.常州市“十五”以来科技投入与产出分析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7(5):15-17,36.

[2]贲友红.常州市科技经费投入的比较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183-185.

[3]周庆元.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84-86.

[4]邹林全.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基于江苏、浙江、广东的比较[J].生产力研究,2013(2):65-66,113.

[5]高雪,谢仪,侯红卫.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改进的聚类方法及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42(4):468-472.

[6]朱建平,陈民恳.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7,24(4):11-14.

责任编辑:唐海燕

On Status of Changzh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and Its Provincial Ranking Based on Clustering Analysis

JIANG Hui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2)

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depend largely on th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order to know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angzhou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ngitudinal dynamic analysis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alysis of Changzh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are necessa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Changzhou′s local financial allocation for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ed year by year,but the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and the input tilts towar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rows slowly and has a slight fluctuation.The team of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s steadily growing and its structure is stable,but the talent drainage is relatively high,and the absolute quantity of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is not much.The panel data clustering technology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anking of Ch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it is found that Changzhou′s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p ranking and its performa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Nanjing and Suzhou.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cluster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436(2015)04-0048-06

作者简介:蒋惠凤(1980— ),女,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常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CZSKL-2014A002);常州科技计划项目 (CR20140018)

收稿日期:2015-04-02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常州市常州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常州梳篦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