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储备对策研究

2015-12-22 06:35秦广虎
关键词:皖江科技人才战略性

秦广虎,陶 磊

(1.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经管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从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腾飞的核心力量。科技人才储备对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才需求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对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与区域人才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起到指导作用。[1]揭示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当前示范区科技人才使用状况,探索科技人才储备路径对促进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与人才互动关系

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 053.1亿元,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 228亿元,占84.86%,产值总额比上一年度增加13.9%(见表1)。

通过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行业归类,得出八大新兴产业,覆盖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部分类行业,共计123个。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归类26个;节能环保产业归类11个;新材料产业归类行业有25个;生物产业归类行业21个;公共安全产业归类行业1个;新能源产业归类行业1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归类行业28个;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制造业归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见表2。

科技人才与新兴产业存在互动关系。首先,科技人才是新兴产业的核心因素,新兴产业依托技术领先取得优势,而技术攻关、产品开发需要能够开发和利用的高科技人才。可以说,科技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在不断地吸引境内外的科技人才,为科技人才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提供现实的实验平台,而且新兴产业的性质、结构特征、行业分布,又在影响科技人才的分布与流动,影响科技人才的储备。

表1 2011~2013年皖江城市带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一览表 单位:亿元

表2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

二、皖江城城市带科技人员储备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3年,皖江城市带人口占安徽省总人口的45%左右,现有从业人员963万人。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4万人,其中皖江城市带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6万余人,占全省28.86%。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6.5万人,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56.39万人,初高中在校人数110.78万人,分别占全省各类在校人数的82.22%、58.25%和76.56%。每10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4 826.9人,高中和中专学历10 400人。目前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马鞍山,而且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辖区科研院所,新兴产业人才积聚较少。

通过调研及统计分析,得出皖江地区科技人才总量储备较高,但是人才层次、结构分布不均匀,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存在滞后性,人才流动和激励政策不完备。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状况。

一是科技人员总量逐年提高,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靠技术和人才,尤其是具备高素质的行业领军人才,他们在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3]而从目前统计来看,科技人员总量在逐年提高,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较为短缺,主要集中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储备来看,还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随着示范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新性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力度。

二是科技人才知识更新慢、技能提升路径相对狭窄。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一线技能操作人员,另一类是为新性产业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或提供知识、决策咨询和技术保障人员,例如高校、科研院所的骨干教师和研究人员。[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含量高,产品价值好,处于先导产业,这就要求科技人才能很好地驾驭技术领先的能力。目前普遍的现象是企业重人才利用,轻知识更新和技能拓展提升。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课堂教学,轻工程实践能力训练;重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轻实验、实践培养。这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攻关能力和技能提升以及后备人才的储备是不利的,势必会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是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措施效度不够完备。当前,安徽省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技能性人才的引进投入,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提高人才来皖创新创业待遇。但与江、浙、沪人才引进政策比较,提高引进人才待遇不再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最核心因素。具有海外相关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除了福利待遇之外,他们往往更看中国内政府、企业配套的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实验仪器设备场地以及有效的激励措施。示范区内部分企业存在重视引进人才,寻求政府扶持资金,而人才引进的后续跟进和利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应有的才智,或者与高层次人才签订聘任协议,约定职责,却缺乏实际的考核激励环节等问题,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流失,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储备。

四是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旨在培育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科技人才的优秀成果转化,[5]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要基于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而这种技术和理念需要在具体的载体中进行验证和发展,为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打下基础。皖江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群体方面,目前将重点放在引进的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其他群体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势必对辖区科技人才技能提升、人才储备和产业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是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急需的高层次领军科技人才及团队。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等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及人才团队。依托现有的“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111”人才积聚工程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平台,根据示范区新兴产业布局、行业发展和技术需求,优先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掌握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6]在福利待遇、科研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解决好引进后的人才效率的发挥问题。做好示范区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引进的高端人才与新兴产业服务的对接,依托现有的“高校领军人才及人才团队”、“皖江学者”和“高校骨干人才培育资助”等项目的开展,发挥此类人才的资源效应,深入融合到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使人才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二是加大紧缺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除了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领军人才及人才团队外,更要注重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扶持力度。依托现有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等平台,培养企业现有的科技人才,使其尽快成长成才,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同时,积极开辟和拓展境外培训渠道,建立境外培训基地,优先选派技术研发能力强、开发潜能好的企业技术骨干人才到境外学习培训。对现有人才进行合理利用,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经费投入方面要给予足够的保障,尤其是科技活动经费(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经费),对引进的紧缺专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在进修培训、科技项目立项、职务评聘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从而吸引并使科技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扶持。

三是增进校企合作,推行企业、高校互派科技人才挂职锻炼。高等院校存在人才优势,企业具有科学技术研发平台优势。[7]在科技人才培养与储备方面,应增进辖区内高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不仅要实现资源互补,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更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积极探索高校和新兴企业科技人才“双向挂职”。通过选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不仅把专业技术知识推广到生产、科技研发领域,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提升青年教师本人,使其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检验,从而优化个人科技素养,促进高校“双师型”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选派企业骨干科技人员进高校,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增强人才培养的效果,提高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有利于新兴企业人才后续储备。

四是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转变以定量评价科技人才的固定模式,逐步形成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业绩为重点,以品行、社会效应为主要因素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新兴产业分类为基础,科学设定各类产业人才评价指标,完善科技人才素质标准,充分发挥新兴企业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逐步推行社会化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推行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方式,通过股权和分红吸引、激励高端科技人才,促进人才的积聚与才能的使用。加大企业收入的再次分配,分配的重点向一线科技人才倾斜,可以设立激励专项经费,用于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励,考评奖励和优秀人才表彰等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吸引皖江示范区以外的高科技人才,一方面充分激发企业现有科技人才的工作动力,提高科技人才的储备与利用效率。

五是加大对辖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项目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储备不能仅仅依靠引进,要注重对潜在的科技人才的挖掘与培养。[8]辖区高等院校重多,大学生总量大,每年毕业生人数多,如何留住毕业生加入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建设,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辖区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工作。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来吸纳毕业生就业,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业园。政府要在大学生就业、落户、创业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各种配套经费的落实,包括大学生创业减免税费等,同时,多渠道开辟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新兴企业在某些领域可以和部分创新创业大学生进行合作,把企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载体,依托企业的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和文化,培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未来的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储备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企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难,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提高辖区人才素质。

[1]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德连.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

[3]阳立高,贺正楚.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90-91.

[4]张敏,顾萍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需求预测研究[J].科技信息,2014(11):53-54.

[5]宋伟伟.基于灰色 GM(1,1)模型的区域人才需求预测[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4(5):58-59.

[6]汪长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预测模型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科协论坛,2012(11):141-142.

[7]吴霞,程艳霞.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储备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 (18):131-132.

[8]秦广虎,夏莹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75-76.

猜你喜欢
皖江科技人才战略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