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与和平相爱》为例谈长文教学

2015-12-22 15:22沈烨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戴维和平

沈烨萍

长文,就是篇幅长、信息量大的文章。在初中教材中,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课文,占比在40%左右。长文教学,成为教师推进大容量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下面以《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为例,谈谈长文如何教得有效、学得有法。

一、长文“短”教

长文阅读最大的难点是:信息量大,内容庞杂,不易读细致。很多老师采取略读法,犹如蜻蜓点水般,在文章表面一掠而过。这样的教学,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未能深入,教师教得粗糙,学生学得“稀里糊涂”,不能很好地落实阅读任务。据此,笔者以为,长文首先要“短”教。

1.选点

《生命与和平相爱》被编录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全文共3076字,14个小节。

文章信息大,材料杂,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成了学生阅读的难点。我们首先要求学生进行信息的搜寻:文章包含了哪些信息?初步阅读后,学生搜寻到了多个信息:相识戴维时为其杰出的语言才能所叹服,戴维高分通过美国国务院的中文水准考试,犹太民族的属于全人类的那些著名人物,犹太人对于本民族宗教和文化精髓的维护,戴维16岁“远东行”,戴维8岁创作“侦探小说”,戴维良好的家庭氛围,戴维父亲引领参观犹太会堂,戴维的“童年愿望”等。接着,我们又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分析整合:哪些信息可整合归类?学生发现:文章虽然记叙了多个场面,提供了大量信息,但信息整合后只有几个点:叹戴维才能、赞犹太民族、说家庭氛围。我们又要求学生进行信息的梳理:这三个信息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反复阅读后列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导图。

戴维才能 犹太精神

个人品性、家庭氛围、民族土壤

可以看出:“戴维才能”是文章叙述的基础,是“基点”;“犹太精神”是由“基点”逐步引发、延伸的“终点”,文章就是围绕这两点来推进展开的。至此,学生豁然开朗:阅读时,可以将“戴维才能”作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挖掘“戴维才能”后的民族根源作为课文学习的路径:戴维为什么有如此杰出的才能?“戴维杰出的才能”与“犹太精神”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由基点出发,逐步走向终极点,也就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聚焦,读懂了文章。

因此,对于篇幅长、信息繁杂的长文,引导学生精准聚焦,有效选点,是短教的关键。

2.取舍

取舍即剪裁、剪辑,围绕课文的焦点对课文进行大胆的舍弃、择取,形成行文清晰、信息集中的文本,使“长文”有效变短。

对《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文章,我们采用的是纵取法,围绕“戴维才能”及其背后原因,我们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由3076字浓缩至800多字,将14小节删减为6小节,学生为其取名为《戴维印象记》。它是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其行文思路是:戴维杰出的才能→找寻戴维才能形成的根源;保留了3个片断:戴维杰出的语言才能,戴维的父母、家庭,参观犹太会堂。

对“长文”进行取舍、剪裁,重新编辑成文,是长文短教的一种策略。其取舍的角度多种多样:可以横切,如《藤野先生》,聚焦“伟大”二字,横向择取四个片断;可以纵取,如《一面》,聚焦鲁迅顽强、奉献精神,纵向选择四处由远及近、由粗至细的外貌描写;可以点挑,如黄厚江老师教《孔乙己》,就是聚焦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选择了几处写手的“点”。当然“长文改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择一个片断,也可以是非连续文本的组合。

3.精读

充分利用编辑后的文本,组织学生开展课堂阅读。

《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的教学,就是下发《戴维印象记》,让学生进行阅读。

探究一:默读《戴维印象记》,圈点勾画,了解下戴维的哪些表现令作者惊叹?

探究二:他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分解1:这是个怎样的犹太青年?

读文,搜寻信息

分解2:这是个怎样的家庭?

读文,搜寻信息

勾连——链接材料:犹太家庭教育的故事

探究三:戴维能创造奇迹,仅仅与个人、家庭有关吗?

分解1:创造奇迹的还有谁?

读文,搜寻信息

勾连——链接材料:杰出的犹太人

分解2:为什么幸运都眷顾了犹太人?这是个怎样的民族?

读文,搜寻信息

勾连——链接材料:杰出的犹太民族

总结:

犹太民族历经苦难,2000多年的苦难史使他们分外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们珍惜生命,努力争取生存的和平环境,所以,犹太家庭格外珍惜亲情,重视教育、知识,每个犹太人都努力求取自身的不断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这,就是成就戴维杰出才能的根源。

通过对《戴维印象记》的阅读探究,学生完成了个人—家庭—民族的探询,理解了民族—家庭—个人的逐层影响,从而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戴维杰出才能的背后是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犹太民族。

长文短教的要义是精教。通过以上三环节,长文很好地完成了重点及难点的突破。学生通过信息的搜集、整合与聚焦,明确了文本的重点,很好地选择了阅读的突破点;通过选择、删减材料,完成了文本主体内容的重组,避免了冗杂信息对深入阅读的干扰;通过精读删改文,推进了文章的深度阅读,从而突破了阅读的重难点。

二、长文“厚”学

长文短教,决不是“长文少教”,长文短教决不能止步于教剪辑后的“短文”。只落眼在“短”上的教,会改了“长文”的味,少了“长文”的味。长文阅读最终还得回归“厚学”。

笔者在课堂的最后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现在,我们一起打开课文,重新阅读《生命与和平相爱》。

比较两个文本:

《戴维印象记》已经能清楚、完整地介绍戴维的才能,并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民族精神、信仰对于个人创造力的深层次影响。《生命与和平相爱》还有没有阅读的必要?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将剪辑文本重新置于课文中,有两个作用:第一,回归原文,学生可以在一个完整的语言背景下,重新观照文章“焦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例如:学生通过阅读《戴维印象记》这一删改文,较为顺畅地理解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优秀的民族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但民族热爱和平的精神对于个人的深层濡染,学生在阅读删改文中是体会不到的。回归原文之后,学生将所有信息与“焦点”进行勾连比照,从而发现:正是因为犹太民族经历过苦难,它才分外热爱和平,而这份对于和平的珍视,使得每个家庭、每个人更为珍爱生命,从而激发了生命的无限创造力和可能性。因此,回归长文重读重点内容,会使学生的理解、建构更具整体性,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会更为深透,这种阅读背景下的重难点突破才更有高度及效度。第二,回归原文,可以让学生的思路由对文本某一点的品读延展开来,更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作者的整体构思、技巧及表达意图。例如: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民族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但回归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后,学生发现了更多关于生命及和平的话题:有些学生提出,作者不仅揭示了犹太人无限创造力的根源,犹太民族热爱生命、和平的信仰,还寄予了作者希望世界和平、“一切好”的美好愿望;有些学生指出,作者在文中穿插了有关中华民族的表述,她是多么希望中华民族也如犹太民族一般,永葆生生不息的活力;也有学生提出,正因为作者热爱和平、热爱生命,她才会关注一个热爱和平、生命的民族,并以介绍民族中的一个人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学生在回归、比较中,思维被激发,思路被拓展,情感被点燃,理解也便更为深入、深刻。而立体、多角度地理解长文丰富的信息及内涵,是长文阅读的最终目的。

总之,长文教学,需要教师的智慧与技巧:一是研析教材、精准聚焦文本处理的智慧,二是纵横开合、突显重点的课堂教学的智慧,三是适时回归、因点循文深度引导的智慧。智慧的教师若能依据教材、学生的情况再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变式,必能使长文教得巧妙,教得精致,教得有效。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戴维和平
虚构的犹太民族?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闯与创》等48则
高不可攀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