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孔子做老师

2015-12-22 16:01郑开慧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老师

郑开慧

在我的心中,孔子和他的《论语》素来都是高不可及的,我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它。大三那年,系里有位女教授开课解读《论语》,深奥的中国古典文学,在一位近不惑之年的女教授讲来,竟是那么精彩,那么激情昂扬。第一次,我对这个以前从未触及的领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那年,于丹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解读《论语》,我开始觉得我们应该以一种“敬”而不“畏”的感情读《论语》,正如于丹老师所说的“《论语》是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人师的我没有“治天下”的野心,我只想着如何能给予我的学生多一点,再多一点。因而,当我再次翻开《论语》时,并没有觉得只是为自己增添了些讲道的内容,反而痛切地发觉,单纯的说教是多么的乏力,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为师者,不能“巧言令色”,言行不一,心口不一,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必须要“先行其言后从之”。即先做后说,这样才具有榜样的力量。

我常常在想,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呢?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讲礼貌,尊敬师长。对于这一点,绝大部分学生是做得很好的。每天清晨我们总是伴着学生亲切有礼的“老师好”步入校门。走廊上、校园里,学生每每遇到老师也总会停下脚步毕恭毕敬问声“老师好”。但是这些问候听得多了,我们的心却麻木了,已经没有了第一次听到学生问候“老师好”时的心潮澎湃。我们回报给学生的往往只是轻轻点头,甚至是匆忙而去。假如此时我们能和蔼地对学生说一句“同学,你好”,孩子们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也许可以省去很多费时的说教吧?教育学生不应仅仅只是局限在课堂上,它应当扩展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以教师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如春风雨露般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也是教师的感情特点吗?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育人”,“教书”也是教师职责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要把书教“好”,教“活”,教师自身学习也尤为重要。

说到教师自身的学习,我不禁想起在教授《〈论语〉十则》一课时,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则,我告诉学生,这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坦白说,讲到这里,我在讲台上不禁有些脸红。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教育热土上蓬勃发展。在这轰轰烈烈的环境里,面对洪水猛兽般汹涌而来的新技术,我不禁产生了“不安全”感。曾经,我们想方设法杜绝学生接触网络;如今,我们却要将网络用于课堂教学。曾经,我享受闻着墨香与学生徜徉书海,各抒己见;如今,我却要制作微课程,隔着屏幕对学生侃侃而谈。我的抵触情绪使我一时间拒绝学习新技术。那一个又一个下午,对着电脑看学习视频,上网查阅资料,练习软件操作……当我艰涩地做出了第一个微课程,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我真切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课堂变革,也深刻意识到,只有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因为不管你接不接受,教学改革还是以自身独特方式、不可挡之势嵌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接招,就会被“OUT”。

或许,“翻转”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它首先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颠覆。“微课程”绝不是单纯的媒体手段,它的意义在于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接受它们,学习它们,运用它们,是对教师已有教学观念、知识储备的极大挑战,当我们能自由驾驭它们时,也许就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境界:没有课堂,没有教师,有的是兴趣盎然、解决问题、富有挑战、自由宽松。

孔子,作为教育先贤,他有太多太多话语值得我们体悟反思。《论语》,作为承载孔子教育大智慧之作,更值得我们捧读品味,从中获得一份宁静,一番顿悟,一次成长。 本期封面是马振声所绘宋苏轼《临江仙》词意图。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老师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老师的见面礼
《论语·为政第二》
六·一放假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