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15-12-23 04:54郑志来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7期
关键词:区域间中西部一带

郑志来

“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郑志来

“一带一路”战略现有研究局限于战略内涵、战略意义和政策解读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还没有涉及。该文从区域经济不均衡、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区域经济分层优化等方面论述“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内在关系,进而从“一带一路”战略与既有国家区域战略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融合、区域产业链融合、区域通道经济双向融合、区域经济平台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最后根据前面分析,提出了政府加强对中西部政策扶持、主导性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注重中西部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 区域经济 融合发展 路径

一、引言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国家期间,提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海洋伙伴合作关系,并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设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全面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4年11月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2015年国家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2015年3月“一带一路”战略国家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出台。“一带一路”战略区别于我国既有开放和投资战略布局,投资贸易过于偏向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和东部沿海地区,向中亚、西亚、东盟、非洲和中西部地区等区域进行转向和平衡,是我国对外开放拓展和升级的举措。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战略内涵、战略意义和政策解读等方面。主要观点有:白永秀(2014)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并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意义;王元(2014)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共同理念、制定发展议程、实施行动方案和保持互联互通等建议;陈耀(2015)提出了“一带一路”六大内涵,科学规划布局重点和稳步推进四个方面建议;张茉楠(2015)论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从发展理念、模式、战略定位等角度提出深化“一带一路”战略政策建议;罗雨泽(2015)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以及面临挑战,并从政策协调、融资平台、经济合作区等四个方面提出措施建议;朱鹏颐(2015)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福建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提出加大同东盟国家商贸、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等三个建议。从中不难看出,目前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还没有文献涉及,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内在关系确立,进而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最后根据前面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内在关系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核心区域涉及到18个省份,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份明确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其中西部地区包括了新疆、陕西、四川、云南等10个省份,中部则有河南、湖北、江西等6个省份,东部则有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8个省份。基于区域经济视角“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明确“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内在关系,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互动。其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一方面由于基础存在差异,产业集聚累积效应;另一方面由于东部经济总值基数大,东中西部经济增速差距也不明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经济总量15年变化情况具体见表1所示。其数据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依然严重,东中西部经济总量差距的绝对值还在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东中西部,着眼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并加快东部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第二,“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区域经济互联互通。我国东部经济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具体见表2所示,不难看出东部经济对外贸易规模很大。但自2012年对外贸易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尤其是2014年东部重点省份出现对外贸易同比下滑。东部省份既有的偏外发展路径,一方面发展动力不足,出现增长瓶颈;另一方面其对中西部经济拉动不明显。“一带一路”战略打破了东中西部经济固有路径模式,强化东中西部双向的互联互通基础上通商。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三期叠加”背景下区域经济分层优化。目前我国经济从总体上看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局面分区域看情况不完全一样,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情况可能更明显,中西部部分地区可能自身不存在“三期叠加”效应,“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三期叠加”效应在区域经济分层优化,东部进入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中西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短板,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所以各区域侧重点也不完全一样,需要分层优化。

表2 2013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情况 单位:万美元

三、“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其内涵强调国内沿线区域与国外沿线国家或地区相互开放双向格局,陆上通道与海上通道相互统筹和双向平衡,贯穿南北与东西互济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相互平衡,其本质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相互一致。本文正是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一致性,从“一带一路”战略与既有国家区域战略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融合、区域产业链融合、区域通道经济双向融合、区域经济平台融合等五个方面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

1.“一带一路”战略与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融合

目前我国已实行的区域性国家战略,从大的区域来看包括了西部大开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从小的区域来看包括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江苏沿海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战略,这些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都着眼于某一区域或地区自身,没有针对区域与区域之间协同和融合。“一带一路”战略其核心区域就涉及东中西部18个省份,不同于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其着眼于区域与区域之间互动,强化区域与区域之间协同和融合。“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其关键是协调好“一带一路”战略与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关系,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将沿线区域性国家战略连接起来,形成以点带线促面,“一带一路”战略与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的大融合。通过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将“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不断交叉并交织在一起,因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经济体量和规模不能完全支撑其发展,比如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起点城市,但其2014年经济体量和规模在整个江苏地级市中处于倒数第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外贸易体量较小,依靠自身不能完全承接“一带一路”战略起点功能。连云港同为江苏沿海开发北翼起点,通过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江苏沿海开发的交叉点,将“一带一路”战略同区域性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融合,通过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南翼城市南通进而融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难看出,其他省份既有区域性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融合的路径跟江苏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同“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具有相似性。“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其关键是与既有区域性战略相互促进,其思路就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通过区域内外互联互通将沿线省份城市连接起来,并覆盖区域性国家战略,而不能相互并行或割裂,没有形成“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性国家战略融合的合力。

2.“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间协调机制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不同于既有任何一个国家战略,其涉及到我国东中西部各个区域,其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关键是发挥区域之间战略协同效应,这需要区域之间建立有效协调机制。“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协调机制不同于一般意义联席会议制度,由于其涉及沿线省份众多,发展现状不一,所涵盖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所以“一带一路”战略协调机制应分级分层设置;分级表现在“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相关省份,应根据其自身经济发展、所在区域相关性等情况,分别成立东中西部地区间协调平台,区域间子平台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同区域间内部整合,各自地区间协调平台解决好区域间内部存在的问题,在区域间子平台基础上成立“一带一路”战略协调总平台,其关键是加强区域间“一带一路”战略沟通。分层表现在“一带一路”战略协调子平台和总平台,其涉及到内容包括政策、制度、经济、产业、人才、文化、旅游等所有方面,所以对“一带一路”战略协调总平台进行分层,分别设置政策制度、经济产业和文化旅游等协调小组。具体包括区域间既有政策制度有没有冲突或阻碍区域间协调发展,协调好各地区战略差异化定位;区域间市场开放性、产业转移和对接、协调好各地区产业链整合和分工;区域间文化交流、拓展区域间文化旅游有形展示协同效应。“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是加强区域间协调机制融合。具体见图1所示。

图1 “一带一路”战略区域间协调机制融合

3.“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通道经济双向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改变既有的单一渠道,东中西部贸易渠道几乎全部集中在海上通道,仅有部分西部沿边地区贸易渠道部分集中在陆上通道。据中国海洋局统计,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量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目前通道布局结构:一方面影响东部产业、尤其是外向型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影响中西部产业布局和经济快速发展。受制于对外贸易现有国家政治、经济影响,2014年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吞吐量增速回落了3.8百分点。“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的抓手是加快区域间通道经济双向融合,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东中西区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通道经济上,加强陆上通道建设,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已开通浙江“义新欧”班列、河南“郑欧”班列、重庆“渝新欧”班列、湖北“汉新欧”班列、江苏“连新亚”班列、福建“夏新欧”班列等多条国际班列,覆盖我国东中西部铁路货运枢纽。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数据,2014年共开行中欧班列308列,发送集装箱26070标准箱,较2013年增长了285%。中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后方变为开放新前沿,形成新的贸易平衡新增长点。第二,在东中西区域间通道经济双向融合上,东中西区域间经济联动性不强,很大层面上受制于东中西部区域间通道不畅,加强民用航空航线、高速铁路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通过陆上通道建设拓宽东部地区贸易渠道,通过与中亚、西亚等贸易增强同中西部区域联动。第三,在各自区域内通道经济融合,以“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省份城市作为支点,所在省份其他城市加强与支点城市通道建设,将“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到支点城市所在省份相关城市。目前西部新疆、甘肃、陕西等省份加强互联互通软肋建设,具体表现在铁路支线联系和互联互通信息化等方面,并强化通道动力支撑,优势产业向通道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4.“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产业链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落脚点在区域间产业链融合,既有产业链分工路径,其范围大部分局限于所在市域或省域,这一方面区域间缺乏有效协作,另一方面适应于区域性国家战略需要。目前现有格局为东部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中西部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完善性不够,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局限于自身相对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产品等,但相比于东部地区其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中西部相对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科研投入相对不足,研究与实验R&D经费和投入强度排在前面的都是东部地区,东中西部R&D经费投入呈现阶梯型,具体见表3所示。产业链融合在省际间分工和配置,中西部加强产业链生态环境建设,提升资源综合竞争力。目前,中西部经济增长为资本推动型,其中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近60%,各地发展路径过于一致,产业结构雷同,无法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一带一路”战略沿线东中西部产业链融合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东中西部产业转移,一方面化解东部由于人工、资源等成本上升困境,另一方面着力发展中西部占比相对欠缺的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东中西产业转移优化各自产业结构,形成合理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西部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应加快东部地区全产业链转移。二是东中西部产业升级,“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都涉及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是针对本地区主导产业,以省际间产业链合作视角优化本地区主导产业,形成“省际间完整产业链分工加上区域间主导产业链高端再加区域间前导产业链低端”新格局。三是东中西部产业转型,重新确立和定位东中西部比较优势,东中西部路径“产业转移加优化结构再加产业创新”,合理引导和规划东中西部产业转型方向,避免各地区都转向战略新兴产业,产生新一轮投资过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强中西部产业链分工合作。

5.“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平台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依托区域间既有经济平台,发挥经济平台在“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协调发展载体功能。技术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经济平台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主要载体,其经济总量占比超过5成以上,“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加强经济平台融合。具体发展路径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区域间依托现有经济平台,加强平台产业、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截至2014年底,国家级新区已达11个,国家级高新区已到113家,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已到16个,国家级技术经济开发区218个,这些既有平台目前主要依托所在地区资源,只发挥平台内作用,平台与平台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没有平台外辐射作用。第二,区域间共建经济合作平台,区域间根据合作具体意向,有针对性地加强在某些方面合作,这些具体合作可以通过共建经济合作平台等形式来落实省际间经济融合。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局限于单一产业和项目对接,省际间共建经济合作平台还没有上规模,这也说明省际间经济平台融合存在欠缺。第三,进一步加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对口援建。对口援建是平衡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有效方式,但对口援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由政府点对点推动,这种做法存在缺陷:一方面点对点之间匹配没有经过有效选择,没有发挥两者之间最大效用;另一方面无法做到点对多援建,这就需要改变政府单纯点对点推动,变成政府政策引导为主再结合援建主体市场自主选择模式。

表3 2013年东中西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省份R&D经费情况

四、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分析,不难看出“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存在着内在关系,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政府需在三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第一,政府加强对中西部政策扶持,产业扶持政策、人才保障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合理有序引导东部资源向西部转移。第二,政府主导性投资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平台相对于东部比较落后,政府加大中西部互联互通基础投入。第三,政府注重中西部生态建设,逐步改变人才流出现象,人才流出影响中西部经济结构优化,政府应注重中西部产业生态、人才生态、环境生态等方面建设。第四,加强中西部地方政府职能改进,中西部地方政府职能改革顺应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要求,深化政府职能内部改革,定位服务型政府。第五,区域间协调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关系。亚投行在我国应着力于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丝路基金着力于中西部产业转型升级投资。

1.白永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改革》2014年第3期。

2.王元:《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格局》,《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10期。

3.陈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期。

4.张茉楠:《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2期。

5.罗雨泽:《“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的经济纽带》,《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期。

6.朱鹏颐、施婉妮:《“一带一路”战略提振福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7.保建云:《论“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的投融资机遇、市场条件及风险分布》,《天府新论》2015年第1期。

8.黄孟芳:《以“欧亚经济联盟”为标志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人文杂志》2015年第1期。

9.蒋志刚:《“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主导作用》,《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9期。

10.许勤:《加快发展湾区经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

11.尤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求是》2014年第17期。

12.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责任编辑:吴群]

F061.5

A

1009-2382(2015)07-0025-05

郑志来,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盐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盐城22405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土地流转、农用水权置换与缺水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4CJY029)、江苏沿海开发院重点课题‘十三五’江苏沿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及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研究”(项目编号:RIJCD14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区域间中西部一带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