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影响及重建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留守儿童为例

2015-12-25 02:19魏满霞王达梅黎婉莹谭达威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儿童孩子教育

魏满霞,王达梅,黎婉莹,谭达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一、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研究现状

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母性教育通常表现为温柔、细腻和感性,父性教育则更多地表现出阳刚、果敢和理性等特质。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表1),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占46.74%,仅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占36.39%,这两项相加,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3.13%[1]。可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性教育的缺失比母性教育的缺失更为严重。父性教育缺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物理性缺失,主要是由于父母离婚、父亲去世或父亲外出工作而造成的父亲“身”的缺失;二是功能性缺失,尽管父亲“身”在场,但是父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未尽到父职。[2]本文所指留守儿童专指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

国外关于父性教育缺失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主要集中在父性教育缺失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外部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影响上。父性教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定义为“父爱缺乏综合症”,所谓“父爱缺乏综合症”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以及孩子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孩子教育而导致子女在生理、心理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状况[3]。患此症的儿童主要特点有:性别认知有困难、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生理早熟、更容易违法犯罪。但西方国家所做的父性教育缺失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父母离婚、父亲死亡、父亲离家出走等原因,与中国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父亲外出务工所造成留守儿童的父性教育缺失有很大的不同。

表1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情况单位(%)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学者们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集中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成绩、越轨行为、交往和人格及安全方面的研究[4]。但国内对于父性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以父性教育为切入点的研究非常少。目前学术界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父性教育所导致,父性教育缺失对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不同层面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我们选取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粤西地区的县级市——罗定市太平镇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广东省罗定市太平镇的4所小学和2所初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为7~14岁,问卷发放以班级为单位。除此之外,为了弥补问卷调研的不足,我们还采取了访谈法,对校长、老师、家长和村干部进行了实地访谈。我们的研究可以为国内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一方面可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父性教育缺失的严重程度,通过比较父性教育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完整家庭的农村儿童,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父性教育所导致;另一方面也从更微观的层面研究父性教育缺失对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同层面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开拓性的研究。

二、个案分析——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

本次社会调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罗定市抽取太平镇作为调研地点,随机抽取其中的4所小学和2所初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为7~14岁,问卷发放以班级为单位,共派发了400份问卷,有效回收365份,问卷有效率为91.25%。问卷包含20道选择题以及1道开放式的问答题。其中,男性比例为55.16%,女性比例为44.84%。

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关于父亲的工作情况方面,数据显示,父亲在家的(包括在本地工作的33.15%,以及待业在家的10.33%)占43.48%;而父亲在外地工作的占52.45%,即超过一半的父亲因长期远离家庭较难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38.59%的父亲从不参加孩子家长会,所占比例最大,有23.1%的父亲极少参加家长会(表2)。由此可见,父亲不参加家长会的现象是很普遍的,父亲对家长会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即使是父亲在家,但也是多由其他家长出席家长会,这就说明父亲在家也存在父性教育缺失的现象。

表2 父亲参加家长会的频率

在辅导孩子学习方面,占比例最大的39.67%的父亲从不辅导孩子学习,29.89%的父亲一学期对孩子进行几次辅导,次数很少。仅有7.07%的父亲每天都对孩子进行辅导(表3)。由此可见,父亲辅导孩子学习的现象较少,说明父亲对孩子应有的教育与影响不足,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里,父亲应发挥的教育功能上有较大缺失。

表3 父亲辅导孩子学习频率

当问及父亲不在家时的感受时,会感到孤独的比例高达71.65%,只有17.01%的留守儿童不会感到孤独。有44.04%的受调查学生认为,父亲长期不在家,自己亲情缺失与空白,缺少父爱。这表明,父亲在孩子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亲人的角色,也是一种感情依赖与倾诉的对象,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多或少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自闭和自卑。

对于父亲不在家的最大影响,28.87%的留守儿童认为是学习没人监督及指导;26.80%的留守儿童认为是孤独;15.98%的留守儿童认为是缺乏安全感;10.31%的留守儿童认为是生活没人照顾。这说明父亲在孩子们心目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留守儿童是极其渴望父亲能给自己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与教育。

本次社会调研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分析和处理,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父性教育存在功能性缺失,即使父亲长期在家,某些家庭也存在父性教育缺失的问题,也就是说,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第二,父性教育缺失对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留守儿童成绩优良的比例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无几,但留守儿童中的差生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第三,父性教育缺失对女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性格和心理方面:父性教育缺失的女生更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不自信等;第四,父性教育缺失对男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业和纪律方面:父性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男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男生容易表现出自制力差、责任心不强。

三、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负面影响分析

(一)性格方面

Hetherington研究认为,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则,同时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5]。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留守儿童总体上在良好个性的培养方面不如非留守儿童。

1.外向性

父母均在家的孩子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占55.28%,而父亲不在家的孩子则只有36.85%认为自己性格外向,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男生而言,在外向性方面,父亲在家的男生或父亲不在家的男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就女生来看,父性教育缺失对其外向性格的形成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父亲不在家的女生只有11.36%认为自己乐观、外向,父亲在家的女生有29.31%认为自己乐观、外向。父性教育缺失造成女生形成不同程度悲观、内向的性格。

2.责任感

从图1中可以看出,父亲与母亲均不在家时,孩子的责任感最低,其次是父亲不在家母亲在家,然后才是父母均在家,令人寻味的是,父亲在家母亲不在家时,孩子的责任感最高。究其原因,父亲本来就是家庭的主力,承担起对整个家庭的责任,因此,父亲在家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父亲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品质。另外,母亲在家的孩子,由于对母亲的依赖感,使得他们的责任感明显降低。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1 孩子做事勇于承担责任的比例

3.情绪稳定性

根据和老师、家长以及校长的访谈得知,父亲不在家的女生容易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自信,父亲不在家的的男生容易表现出自制力差、责任心不强。究其原因,父亲无论在体格或者心理上一般来说都比较坚强,无形之中能带给孩子安心与稳定的感觉。而父亲常年不在家,让孩子身心都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当没有父亲特殊的强有力的安慰,孩子更容易感到焦虑与紧张。

(二)心理方面

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性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构成比较大的威胁。

1.安全感

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中,超过60%的女生安全感弱或一般,属于安全感偏低的表现;接近一半的男生安全感弱或一般。父亲不在家,会使得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安全感”的缺失,更容易产生害怕、担心、惶恐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对女生会造成一种很大的伤害。

2.亲子关系

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对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评价并不高,评价为“一般”、“不太融洽”和“矛盾尖锐”。反映了父亲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会逐渐疏远父亲,对父亲产生隔膜。父亲由于长年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孩子,从而导致亲子关系淡漠。由于亲子关系淡漠,容易造成孩子日后形成自私甚至偏执的个性。

图2 留守儿童对亲子关系的评价

3.心理对外开放程度

在从不愿意与人分享心事的比例中,当父亲不在家时,孩子从不愿意分享心事的比率是最高的,为10.53%。这说明父亲不在家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得比较孤僻、自闭,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和心理问题。

(三)学业方面

图3 从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心事的孩子的比例

父性教育缺失对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留守儿童成绩优良的比例与完整家庭儿童相差无几,但留守儿童中的差生比例远远高于完整家庭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占9.47%,略低于非留守儿童的11.11%;良好的占26.32%,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的34.07%;而中等、不及格分数段二者无明显差异;及格分数段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一般来说,非留守儿童由于有父母亲在家学习的监督,会更认真学习;而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的监督,或者要承担一定的家务而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图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对比

此外,我们发现父性教育缺失对男女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图5)。其中优秀、良好分数段,留守儿童男生人数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及格线和及格线以下的留守儿童的男生人数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父性教育缺失对男生的成绩影响较女生大。

图5 留守儿童男生的学习成绩

而对于女生而言,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较小,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图6)。这说明,父亲不在家对女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女生的自觉性较强,成绩受父亲的影响很小。另外,由于女生较早熟,能够体会到在外工作的父亲的艰辛,所以会比同龄孩子更加懂得发奋图强,好好学习,以求回报父母。

图6 留守儿童女生的学习成绩

四、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重建建议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目前中国有6 100万留守儿童,但此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考虑到家庭教育以及亲人团聚因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于2014年7月30日正式发布,《意见》提到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等措施。它们的实施对解决留守儿童的父性教育缺失有极大帮助。政府要逐步消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壁垒,使外来务工人员有与本城市居民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使更多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加强宣传父性教育重要性

“父性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大众对“父性教育”,认识仍处于一种模糊乃至未知的状态。对许多留守儿童家庭而言,父性教育缺失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认为父亲在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大。为此,需要向留守儿童家庭宣传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在校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的主力军,是社会上积极关注社会问题的知识群体,我们提出创建一个“大男孩,小爸爸”的社会公益组织,在各高校招募男性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下乡开展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报道,宣传父性教育的知识,形成对孩子的“刚性教育”,从学习兴趣、性格以及心理上部分弥补父性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培育父性教育技能

对于那些想参与子女的教育却不知怎么参与的父亲,加强相应的技能指导和训练,提高父教能力。街道社区可以举办一些“父性教育”为主题的公益讲座,为父亲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和技能辅导课程。鉴于近年来网络媒介的普及,我们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父音”项目。“父音”项目,即通过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呼吁爸爸与孩子每周至少保持一次通话,同时利用微信这个公共平台开展奖励性的活动项目,一方面跟踪父亲与孩子的沟通情况,另一方面提供父性教育的相关咨询,宣传父性教育。

(四)由“父亲替代者”实施父性教育功能

在农村地区,男性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对于众多留守儿童家庭来说,父亲外出务工的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较大改变。所谓父性教育,不仅可以理解为最狭义的仅由父亲对孩子实施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在孩子成长经历中接受的阳刚坚强类型的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寻找“父亲替代者”,由“父亲替代者”实施父性教育。特别是孩子常接触的较为信赖的老师和其他家长,可以合理发挥出部分父性教育的功能。留守儿童地区的学校可以为每个班级至少安排一位男老师的课程,让留守儿童接触更多的阳刚坚强类型的教育。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2]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

[5]Hetherington E,Martha C,Roger C.Divorced fathers[J].Family Coordinator,1976,25(4).

猜你喜欢
儿童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