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研究*

2015-12-25 01:54李越凡
关键词:临床研究

李越凡 彭 静

(1.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山东 青岛 266042 ,2.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儿科,山东 青岛 266042 )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研究*

李越凡1彭静2

(1.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山东 青岛266042 ,2. 青岛市中心医院心儿科,山东 青岛266042 )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合并血管栓塞临床特点,总结防治措施。方法对既往收治的184例IE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合计者与合并血管栓塞者相关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生血管栓塞43例,发生率23.37%,150例有赘生物,占81.52%;栓塞者赘生物培养阳性、赘生物直径≥10mm比例分别为37.21%、58.14%高于合计10.87%、1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两者均为独立危险因素,赘生物培养阳性OR=0.72,赘生物直径≥10 mmOR=2.10;合并栓塞者白细胞计数(17.3±7.3)×109/L高于合计者(13.0±4.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E患者合并血管栓塞风险较高,行心动超声传遍监护,评估赘生物进展情况,及早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若缺乏监护条件,也可定时检测白细胞计数,若白细胞上升过速,并发血管栓塞风险较高。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血管栓塞;临床研究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直接感染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炎症,以发热、心内杂音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栓塞是IE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5.0%~35.0%,可延长疗程与治疗时间,严重影响预后,威胁患者生命。本次研究就IE并发血管栓塞临床特征进行风险,以总结防治经验。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3月~2014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IE住院患者184例,均据Duke标准诊断。纳入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均完整;②未合并其它严重致病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急性创伤,血液系统疾病,原发血管栓塞。

1.2统计学处理数据均应用EXCEL转录至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管栓塞与赘生物发生情况发生血管栓塞43例,发生率23.37%,其中脑动脉栓塞21例,脾动脉栓塞10例,肺动脉栓塞10例,冠状动脉栓塞2例。治疗过程中,均应用超声心动监护,其中150例有赘生物,占81.52%,其中二尖瓣68例、主动脉瓣49例、三尖瓣33例。

2.2相关因素分析栓塞者赘生物培养阳性、赘生物直径≥10 mm比例高于合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为相关因素(见表1)。

表1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单因素分析[n(%)]

心脏病类型先天性心脏病25(13.59)5(11.63)2.440.13风湿性心脏病34(18.48)12(27.90)1.690.18赘生物类型二尖瓣68(36.96)16(37.21)三尖瓣49(26.63)15(34.88)1.060.38主动脉33(17.93)12(27.91)

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以上两种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4 1日内临床指标对比

合并栓塞者白细胞计数高于合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三种相关指标变化(±s)

表3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三种相关指标变化(±s)

指标合计(n=184)栓塞(n=43)tP血沉(min/n)58.3±33.155.3±39.81.030.12血红蛋白(g/L)95.3±11.088.1±19.71.630.09白细胞计数(10×9/L)13.0±4.817.3±7.33.460.01

3讨论

IE合并栓塞几率约为15.0%~35.0%,致死率极高,其中多见脑栓塞引发脑疝者,尸检检出率栓塞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器官,提示IE合并栓塞需进行系统性预防,本次研究IE合并栓塞几率为23.37%属于正常水平。关于IE合并栓塞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多数学者认为感染所致血管赘生物脱落是致栓塞发生的主要因素,患者血管条件也可影响病情[2]。

IE血培养赘生物阳性者达25%~75%,但不同学者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能与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性变化较大有关,近年来,IE致病菌谱不断扩大,几乎所有的致病菌均有引发IE,同一病原菌可致IE急性、亚急性发作,患者病情日趋复杂。

关于IE并发栓塞危险因素研究较多,多数学者认为赘生物直径≥10 mm者并发栓塞风险较高,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同。IE大小多见3 mm×5 mm~7 mm×20 mm,超声心动是检测其大小的主要方法,赘生物多呈条索、结节状,活动度较好不易受大小影响,理论上赘生物越大越容易引起血管栓塞[3]。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心动超声对于<3mm赘生物辨析度较低,但从引发栓塞的赘生物大小来看,心动超声可基本满足需要。

此外,本次研究中,白细胞计数与IE合并栓塞密切相关,WBC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炎症状况,与IE病情与赘生物扩散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IE并发栓塞风险预测指标,且WBC检测开展容易,可连续监测。

参考文献:

[1]甄福喜,张伟,倪步青,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栓塞30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3,39(21):2557-2559.

[2]陈志刚,秦瑞英,席鸿霞,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54-3355.

[3]黄楠,徐永通,李建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8):1935-1936.

作者简介:李越凡(1974—),女,山东青岛人,主要从事临床心内科工作。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5)04-0426-02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04.023

(收稿日期2015-1-19)

猜你喜欢
临床研究
平窦膏治疗湿热毒瘀型肛隐窝炎40例
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
碳酸氢钠溶液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小儿院前急救及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复方硼酸含漱液的药理毒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