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2015-12-25 01:54赵建琴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

赵建琴

(泰安市交通医院针灸理疗科,山东 泰安 271000)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赵建琴

(泰安市交通医院针灸理疗科,山东 泰安271000)

摘要: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104例脑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康复锻炼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分、行走功能评分(FCA)、BI指数、NIHSS评分、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关节活动的(AROM)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I指数、FMA、NIHSS、NIHSS评分及AROM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5/5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1%(40/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锻炼能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脑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中风;肢体功能障碍

脑中风是脑出血或脑缺血导致的中枢神经功能损伤综合征,脑中风发病急,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存活患者治疗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此,针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文将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应用于脑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观察其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探针针灸在脑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共收治脑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04例,男79例,女25例,年龄在51~78岁之间,参考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标准,104例患者Brunnstrom分级均在1级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10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或监护人均自愿参加本实验。观察组57例,男43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6±2.5)岁,原发疾病中脑出血32例,脑缺血25例,左侧偏瘫者29例,右侧偏瘫者28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中4级15例,3级26例,2级16例,病程在6~18 d之间,平均病程(11.4±2.1)d,NIHSS评分(7.25±1.67)分;对照组47例,男3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9±2.8)岁,原发疾病中脑出血28例,脑缺血19例,左侧偏瘫者24例,右侧偏瘫者23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中4级11例,3级23例,2级13例,病程在4-16d之间,平均病程(10.8±2.5)d,NIHSS评分(7.14±1.59)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稳定后即介入康复锻炼,早期功能康复锻炼以被动、辅助锻炼为主,保证患者处于功能位,初期开展起坐、伸臂、屈膝等简单动作训练,不断进行按摩等肢体刺激,以对抗肢体痉挛模式,指导患者进行上下床、翻身、起床及更衣等活动,指导患者运用健肢辅助患肢进行一些日常活动,随后可逐步开展直立床活动和关节活动,运动次数根据患者情况可逐渐增加,运动范围遵循从近至远、从小至大的原则,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者可开展坐、站、步行、平衡等锻炼,鼓励患者自主进行进食、洗脸等日常活动,通过不断康复训练逐渐恢复患者平衡、协调能力,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等逐步康复[1]。观察组在康复锻炼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取百会、足三里、命门、太冲穴、大椎、曲池、阳陵泉、合谷、解溪、曲泽、照海穴位,每天选4-6个穴位,穴位处皮肤消毒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毫针深刺穴位,每次留针15min , 1次/d,2周为1个疗程,连续针灸4个疗程[2]。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分、行走功能评分(FCA)、BI指数、NIHSS评分、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关节活动的(AROM)及临床疗效[3]。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共六级,1级即指患肢无随意运动或任何运动,2级即指患肢可引起联合反应或共同运动,仅可出现协同运动模式或细微屈伸,3级即指随意出现共同运动和协同运动,可进行简单的抓握、屈伸运动,能保持坐、站位,膝、踝间能协同屈伸,4级即指能侧捏和松开拇指,手指可进行随意小范围伸展,保持坐位、站位时能进行屈膝离地,5级即指肌张力基本逐渐恢复,可进行一些精细运动,独立协同运动较好,站立位时患肢可进行屈膝、伸髋等动作,6级即指患者运动功能与正常者无差别[4]。根据以上观察指标将临床疗效分为三类,显效即指患者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可完全自理,有效即指患者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恢复良好,除个别精细动作需辅助完成外,其他日常生活基本能独立完成,无效即指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5],将显效及有效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BI指数、FMA、NIHSS、NIHSS评分及AROM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2.2两组运动功能分级比较 观察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分级比较[n,(%)]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5/5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1%(40/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脑中风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研究较多,不同干预措施获得的效果有所差别,临床常用的干预手段为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效果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训练依从性等密切相关,并非每个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其他干预措施也日渐被应用于临床中,本文将针灸应用于我院收治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实验结果显示,针灸组BI指数、FMA、NIHSS、NIHSS评分及AROM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分级及临床总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针灸可唤醒正常状态下处于休眠的脑细胞,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快速转变成功能状态[6],配合康复训练长期规律的功能锻炼,确保神经功能损伤能有效改善,同时防止患肢肌肉废用性萎缩,因此针灸和康复训练能获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久,熊德菲.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可行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17-119.

[2]孙宝民,王晓玉,王强.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22):8-9.

[3]詹龙祥.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1):134-136.

[4]任长辉.康复训练及针灸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51-52.

[5]孙玲.针刺联合推拿、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3):36-37.

[6]韩娟,何玉仁,刘凤琴,等.将息疗法结合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2):1429-1431.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5)04-0445-02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04.033

(收稿日期2012-1-8)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针灸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飞蚊症 不妨一试针灸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