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辅导案例

2015-12-25 17:25胡娜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沙盘咨询师玩具

胡娜

小Y,4岁男孩,幼儿园小班就读。最近一年,小Y在家与家人可正常交流,但在学校及其他场合,不管是对老师、同学还是陌生人,均沉默不语。父母因此前来求助。

一、初步诊断

初次见面时,小Y对咨询师的问话、逗引、游戏提议,均无反应,大多数时候都执拗地僵持在原地,显得紧张不安,但对沙盘表现出一定的兴趣。面对正在玩沙盘的另一同龄小男孩,半小时中始终独自玩耍,未流露出与同伴交往的意愿,且对男孩主动的交流及搭讪,均无反应。

根据小Y的表现及症状,初步诊断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儿童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如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患儿常伴随以下个性特征:极端羞怯、社会性孤独(社会隔绝)、过度依赖父母、爱发脾气、有反抗行为等。

二、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家族遗传方面:外公性格内向,几乎不与人交流,可考虑家族遗传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2)个性因素:孩子病前性格细腻、敏感、胆小,羞涩、容易紧张。

2.社会及环境原因

(1)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首先,孩子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较为强势,过度关注孩子的安全,总是希望孩子呆在较为安全熟悉的环境中。这种对安全的焦虑无形中传递给孩子,当孩子远离熟悉的环境时就会变得紧张不安,于是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避免与周围的人交流,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需要。其次,外婆平常对孩子包办较多,孩子应做的事,经常由外婆替代完成,造成孩子交往能力较弱。最后,父母对孩子较为焦虑担心,无形中强化和放大了孩子的“沉默”行为,加重了孩子的紧张感,使问题愈发严重。

(2)学校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小Y的班主任是位五十多岁的女老师,对小Y多次引导无果后,认为他是个不会说话的怪孩子,对他开始不管不问。老师的态度影响了其他学生对于小Y的看法。有一次小Y在洗手间上厕所时,竟然被同学推倒在地。这些负性生活事件使得小Y更加排斥学校,抗拒说话。

三、咨询过程

1.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1)调整自身心态。帮助家长了解“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心理上接受在较长一个阶段里“孩子在某方面是特别的”这一事实。

(2)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家庭氛围。将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和陪伴者,由外婆逐渐过渡到父母(两个月后,在小Y父母的沟通安排下,外婆暂时回了湖北老家)。同时,由于孩子对妈妈较为依赖,且性格羞怯、细腻,因此建议父亲多与孩子相处。父子一起尝试一些略显激烈的活动,如踢球、跑步等,以唤醒孩子内心沉睡的男性力量。

(3)每周至少让小Y与同伴接触2-3次。交往时,父母少干涉、多观察,尊重孩子的缄默,适时帮助孩子解读同伴的“社交语言”,激发孩子主动交流的愿望。

2.开展沙盘治疗

由于小Y与咨询师交流存在困难,且对沙盘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因此拟通过沙盘游戏实施治疗。

咨询期间,小Y在咨询师的陪同下,完整做个体沙盘游戏四次。尽管几次沙盘无法窥其全貌,但我们仍可以从中发现小Y的转变。

通过观察小Y在沙盘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变化,咨询师作出如下分析和思考:

(1)从进入沙盘的过程来看

第一次沙盘制作时,咨询师在开始10分钟后才参与进来,当时沙具基本摆放就位,小Y已开始沙盘游戏,故咨询师感受不太明显。

第二次,小Y进入沙盘制作的过程非常艰难。孩子进入沙盘室后,在长达15分钟的时间里,始终站在沙架旁边,不说话也不动,却又不肯离开沙盘室,对咨询师各种诱导均不回应。最后,咨询师建议妈妈主动向前,与其随意聊聊沙架上的玩具。妈妈指着沙架一排一排地问:“(你喜欢的)是在这吗?”小Y摇摇头,直至问到最上面一排摆放建筑物的沙架时,小Y才露出笑容,并点点头。此时进入沙盘室已20分钟。

第三次,小Y主动拉妈妈进入沙盘室。当咨询师指着沙盘“惊讶”地说:“小Y,快来看啊,这里面好像有东西哎!”小Y犹豫了一下,随即跑到沙盘旁边。咨询师从沙里摸出个玩具,小Y呵呵笑了起来,并主动帮咨询师把玩具摆放在沙架上,然后开始沙盘游戏。妈妈在这期间离开了咨询室,小Y看了一眼,未作反应。

第四次沙盘制作时,无需咨询师作任何介绍和诱导,进入过程更快也更放松。

(2)从对沙的使用和玩具的选择来看

沙的使用象征着来访者心理能量的转移和变化;玩具则是来访者意识或无意识的心像表现和象征语言。

在前两次的沙盘制作中,小Y对玩具的选择和摆放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而是专注于铲沙、装沙、运沙等活动。在这一阶段,沙是主角,玩具是配角,小Y对沙的使用及玩耍,范围和幅度都很大。借助流动的沙,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内在生命的自然流动,以及身心在与沙的互动中逐渐放松下来。

在后两次沙盘制作中,小Y的注意力逐渐从沙转移到玩具上来。在第三次沙盘制作,唯一选择的玩具是公安局大楼。对这一玩具的偏爱及掩埋,可见其内心的封闭和安全感的缺失,或许跟记忆中的某个片段或难解的情结相连。第四次沙盘制作,玩具的选择不管是数量还是类别上,都明显增多。前半段,挑选了天平、蓝色火箭、桌椅、食物等玩具放入沙盘;后半段,相继拿走玩具,挖出水和山,细致摆放出一群围成圈的绿色小人。沙盘中,食物可能象征着对创造的肯定和回报,是成就感的表现;桌椅、杯盘、茶壶构成了交流活动的场景;水的出现,显现出生命内在涌动的能量;而首次出现的人物形象——警察和战斗的小人,传达出寻求安全感、渴望交流,内心存在冲突等信息。

(3)与咨询师的互动来看

沙盘制作过程中,小Y与咨询师的互动,既体现出咨访关系的变化,又可表明小Y在人际交往中的进步和变化。

第一次,小Y与咨询师无任何交流,且回避与咨询师的身体接触甚至是间接接触(离咨询师较远,不碰咨询师碰过的玩具),对咨询师的问话,只是点头表示同意;第二次,仍无交流,与咨询师单独相处时,较为紧张不安;第三次,在与咨询师的沟通中,反应准确而迅速,较少出现不理睬的情况;第四次,孩子主动打破了与咨询师之间的界限(取沙架上咨询师刚刚整理过的玩具),第一次与妈妈就沙盘游戏进行对话和交流,第一次用语言回答咨询师的问话。

第三次沙盘完成后的对话:

咨询师:玩得开心吗?

(小Y点头。)

咨询师:喜欢这个公安局大楼吗?

(小Y点头。)

咨询师:我看到你把这个大楼埋到沙里?

(小Y不语。)

咨询师:埋在沙里会比较舒服吗?

(小Y不语。)

咨询师:是因为觉得在沙里比较安全和舒服,所以才把喜欢的东西埋在沙里吗?

(小Y点头。)

第四次(最后一次)沙盘完成后的对话:

咨询师考虑到孩子跟妈妈交流较为顺畅,于是将想要了解的内容写在纸上,请妈妈与小Y对话,咨询师在一旁观察倾听。

妈妈:我应该怎么看?哪里是正面?

(小Y不回答,但把小人转了一个方向,全部头朝外。)

妈妈:这群小人在干嘛?

小Y:在打仗。

妈妈:他们在跟谁打仗啊?

小Y:(拿了三个警察放在沙盘的边沿上)跟这三个警察。

妈妈:那最后他们谁赢了呢?

小Y:我不告诉你!

咨询师:那我们来猜猜,好不好?我猜是这群好人赢了。妈妈呢?

妈妈:我猜是警察赢了。

小Y:哈哈,你(指着咨询师)猜对了!

妈妈:我们一起为沙盘起个名字好吗?(重复数次)

小Y:不要啦,我不知道叫什么。

咨询师:他们既然在打仗,就叫打仗行吗?

小Y:不好,我真不知道叫什么啊!

游戏结束时,咨询师为沙盘拍照,小Y请妈妈也拍张照片,并恋恋不舍地看着这群围成圆形的小人。妈妈笑着说:“是不是觉得太好看了,舍不得把他们放回去了?”小Y笑着点点头。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了解情况后,班主任主动提出要参与咨询,这对于小Y的恢复,无疑是极为有利的。老师与咨询师沟通后,决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将重点放在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感觉老师喜欢他、爱他,并能逐渐与老师轻松相处。

(2)为孩子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从易到难,缓慢推进这一过程。孩子不开口时,不施加压力,顺其自然,避免让孩子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不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强调孩子的沉默行为,相反,偶尔将之视为优点,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加以鼓励。

(3)安排活泼健谈、乐于助人的小朋友与小Y结成互助小组,一起学习、玩耍,甚至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小Y家做客,把学校环境延伸到家庭中,让小Y在放松的环境中与同学自在相处。

本次咨询过程从2014年3月开始,至11月结束,历时8个月,共咨询13次。最后一次咨询时,孩子表现得较为放松,与咨询师尽管没有眼神交流,但能在父母在场时,简单回答咨询师的问话。8个月后回访,了解到孩子发展良好,愿意跟小朋友玩,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四、反思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病因复杂,且由于来访者存在交流障碍,常使咨询师无从下手,鉴于此,可一方面从家庭治疗的角度出发,改善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为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和适宜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对孩子采用不以语言为媒介的沙盘治疗,为儿童提供安全表达和探索自我的空间,使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实现深层次的心理治愈;同时寻求学校老师、同学的参与和支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三管齐下,让孩子感觉安全,愿意说话,主动交流。

尽管小Y的问题已显著改善,但要完全恢复,还需父母和老师保持耐心,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江苏常州 2130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沙盘咨询师玩具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奇妙的沙盘游戏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拒绝入侵
马尔科夫链在企业沙盘模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马尔科夫链在企业沙盘模拟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