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分析到镜像分析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

2015-12-27 01:5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克里斯蒂安拉康符号学

舒 也 李 蕊



从文本分析到镜像分析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

舒 也 李 蕊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电影理论从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文本符码分析、文化分析转向的一个结果。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根据无意识理论、释梦理论和镜像理论,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与意识形态批评密切相关,它对当代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观影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电影理论;精神分析;镜像分析;观影关系

1895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人合作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论著《歇斯底里研究》,该书首次使用了“精神分析”一词,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的诞生,也奠定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也是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放映了12个单镜头影片,被认为是电影艺术诞生的标志。这两件事在同一年里出现纯粹是一个巧合,但这一巧合在无意中也预示了电影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不解之缘。

一、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出场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出现与现代电影理论转型有关。经典电影理论是以蒙太奇理论与长镜头理论为代表的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它以苏联蒙太奇学派和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叙事理论为代表。1911年,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一书,第一次将电影称为是一门艺术,乔托·卡努杜提出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仍然是以镜头叙事作为其主要的电影理论依据的。

现代电影理论则表现为电影的符号分析。它不是从镜头分析入手来强调电影的创作特征,而是将电影作为一个符号学文本来进行客观的研究和分析。路易·德吕克在20世纪20年代曾指出电影基于视觉图像,可以超越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为不同语言文化的观众所理解接受,因而它是一种世界语言。1964年, 克里斯蒂安·麦茨在《通讯》杂志上发表了《电影: 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一文, 宣告了电影符号学的创立。克里斯蒂安·麦茨指出,必须驱除人们心中对第七艺术的顶礼膜拜,把电影作为一个纯客观的批评对象。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 电影不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简单的图像摹写,而应该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对电影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应根据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原理,把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某种约定性的表意符号,并且是具备一定语言结构形态的语言符号来处理。[1](P9)1965年,皮尔·保罗·帕索里尼在他的《诗的电影》中表示: “从今以后,如果要把电影作为语言来讨论,至少要会运用符号学的一套术语”,“电影实际上使用的是一种人人可懂的语言。所以, 它肯定是建立在一般人都懂的符号基础上”。[2](P19)接着, 意大利的艾柯、美国的沃伦、苏联的洛特·曼相继撰写有关书籍或文章,逐渐发展出了电影符号学。电影符号学家们将电影比作语言,对电影的研究成了对影像符码的分析。至此,电影成为了文本,以文本符码分析和文化分析为特点的现代电影理论诞生了。

这样,电影理论从经典理论演变到了现代理论,它从以蒙太奇理论与长镜头理论为代表的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发展到了对电影的符码分析。随后,又逐渐从文本符码分析发展出了意识形态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而这两者是电影文化分析批评的最主要分支。

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德吕克、杜拉克等人受到弗洛伊德无意识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启发,尝试把受到现实压抑的欲望转化为电影中的幻象。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布努埃尔的《一条昂达鲁狗》等影片把弗洛伊德的梦的象征理论在电影中以银幕形象的形式加以展现。

1968年,让·路易·博德里发表了《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一文,此文的发表被认为是电影精神分析符号学建立的重要标志。博德里从对电影的意识形态虚幻性批评入手,将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引入电影符号学的文本分析,指出电影是主体某种欲望的想象性解决。博德里强调了文本与观影主体的复杂关系,从而开创了对电影的现代精神分析。1975年,法国的《通讯》杂志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出版了一个专刊,代表了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努力。 1977年,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电影与精神分析》一书出版,标志着克里斯蒂安·麦茨从早期的电影符号学研究进入到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阶段。安德烈·巴赞主张电影通过影像来创造一种“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的另一种存在,克拉考尔则主张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针对这些电影的反映论观点,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电影是一种“想象的能指”。在《想象的能指:电影与精神分析》一书中,克里斯蒂安·麦茨设想根据雅克·拉康的学说,通过“想象的能指”这一范畴,来探索一种新的研究途径。这种新的研究途径,通过对“电影能指的大系统”,即包括电影剧本、电影机构、电影批评与研究等整个“电影的运作”,来进行语言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相结合的研究。[3](P19)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这一设想,是将电影符号学的研究结合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进行的,并且将研究对象拓展到整个“电影的运作”。

电影理论研究者指出,《想象的能指:电影与精神分析》一书意味着作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第二电影符号学的诞生。第二电影符号学是相对于第一阶段的电影符号学而言的,它是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产生的电影理论。第一阶段的电影符号学被称为第一电影符号学,它以语言学分析为模式,着重研究作品内部的符号和符号系统,而第二电影符号学则以精神分析为研究模式,从单纯的符号学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电影文本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而固定的符号结构,而是可用来进行开放性象征分析的对象,并且,第二电影符号学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观影关系等整个电影运作的一般机制。

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理论资源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发展的一个结果。克里斯蒂安·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指出:“语言学的启示和精神分析的启示,通过两者的结合同时导致一门相当独立的电影学科。”[4](P19)应该说,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语言符号学主动结合精神分析理论的一种尝试,它的产生意味着电影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结构主义电影理论将电影的文本看做是一个相对自足的系统,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影自身的语言和符码系统。后结构主义电影理论将整个社会文化视为一个语言的泛文本系统,从而实现了从语言文本系统向世界泛文本系统的跨越。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将分析对象从电影文本扩展到整个电影机制,从而将研究领域从电影文本研究拓展到泛电影文本研究。克里斯蒂安·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指出其研究领域包括整个的电影机制和电影实践。他研究了电影创作的动力基础的视听驱动性质,并指出,对电影的精神分析还包括对电影剧本、电影文本系统,电影能指系统的研究,并且还包含整个的观影关系。克里斯蒂安·麦茨还将泛电影文本系统扩展到电影机构——包括电影工业、观影机制、电影理论和批评等三大方面。显然,精神分析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泛电影文本系统,是电影研究走向文化批评的结果,但在学术路向上,则是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走向泛文本分析的直接结果。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其最主要的理论资源,则是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克里斯蒂安·麦茨宣称,他的《想象的能指》选择精神分析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分析工具:“我称之为精神分析的是指弗洛伊德的传统以及它的后续发展,包括以英国的马莱内·克莱因和法国的雅克·拉康的贡献为中心的独创性开拓……电影研究本质上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家有时称为‘应用精神分析学’(applied psychoanalysis)的一个分支。”[5](P20)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电影分析。从弗洛伊德1895年的《歇斯底里研究》到1900年的《梦的解析》等著作,弗洛伊德创立了以对表面行为的深层心理分析为特点的精神分析学说,其理论包括:(1)意识—无意识理论;(2)本能与力比多理论;(3)“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4)“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理论;(5)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实际上以分析事物背后人类深层的无意识心理为特点,在很多方面有着非常复杂的探讨,它对哲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将其影响延伸到电影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对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它是一种“经过编码的信函”,经过了一个无意识的编码加工过程,梦文本有着两个层面:“显现层”与“潜隐层”,“显现层”是“潜隐层”的一个重写本,精神分析的目标则是找到这一重写本背后深藏的“潜隐层”。弗洛伊德把梦看成是一个重要的文本,它提供了发掘无意识的康庄大道。这一思路直接启发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同样为精神分析提供了一个类似于梦文本的电影文本,对于电影文本的深层无意识的解读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目标,并且,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致力于找到从无意识到电影文本这一编码过程中的字符和句法,分析精神无意识到电影文本编码过程中的运作方式:凝缩、移置、表象化和二度修饰。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另一个理论资源是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在法国的发展,它被创造性地化用于对电影的精神分析。1936 年,雅克·拉康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年会上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雅克·拉康认为,婴儿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6~18个月的婴儿期则进入镜像阶段。在此期间,婴儿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开始能够认识到那是另外一个“我”,产生自我认同。雅克·拉康提出,镜像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确认阶段。雅克·拉康用“想象界”和“象征界”来表达主体在获得语言能力前后的认知关系的变化。此外,雅克·拉康的语言的无意识理论也对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产生影响。雅克·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从而把无意识语言化。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镜像”的运用,远远超出儿童心理学的范畴。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利用雅克·拉康的“镜像”范畴和镜像阶段理论转而运用于电影研究,它认为电影作为一个重要文本,是人类全部意识和无意识本能的一个镜像,它为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某种认同机制,并且,电影符号与人的无意识欲望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对应和隐喻关系。此外,雅克·拉康的语言的无意识理论也对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产生影响。雅克·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从而把无意识语言化。雅克·拉康用无意识的真实界、前意识的想象界和意识的象征界来表达主体的心理结构,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借用真实界、想象界、象征界的区分,来移用于电影研究。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主要利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它将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理论“移植或嫁接到电影研究上来,采用的是一种类比的方式。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的类似、电影与梦境的类似、观影情境与镜像阶段(银幕=镜子)的类似、摄影机透镜成像与人类视觉的类似等等都构成了一些电影学者把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理论套用于电影的基点”[6](P524)。可以说,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学术路径与这两大理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它研究的是电影背后的深层心理学,它像精神分析心理学那样,研究电影背后的深层的无意识,这必须通过某些特殊的探究模式或将电影本文反向解码的方式才能够实现,显然,这一方法是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创造性化用于电影分析的结果。

三、“镜像分析”:精神分析 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将电影的整个运行机制当作精神分析对象,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对象,并不仅仅限于电影创制过程、电影剧本、电影文本系统,而是包括观影过程、电影机构在内的整个的电影机制,其重点研究对象便是“电影能指”。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能指担负着影片整体表意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7](P33),它代表着复杂的人类精神心理。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这一想象性能指是一个复杂的能指系统,“每部具有独特性的影片的本文系统的阐释,从定义上就是一种混合场所,在这里,专门符码和非专门符码彼此相遇,相互纠结”[8](P33)。同样,电影编码、解码过程乃至整个电影实践“根源于大规模的人类学修辞手段”[9](P122),体现着人类全部隐秘的无意识心理。

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电影是一种“想象的能指”,它承载着人类全部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意涵,体现着人类深层的意识和无意识。克里斯蒂安·麦茨指出,“电影银幕是另一面镜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替代物”[10](P2),电影这一“想象的能指”,是人类欲望的“镜像”,体现着人类复杂的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欲望。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电影文本、电影机制进行研究的重要范畴便是“镜像”。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运用类比、移植、嫁接等方法,把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范畴运用于对电影的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是人类心理和无意识本能的一种镜像,或者说,电影是人类心理和本能欲望的一种镜像化表达。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借助“镜像”这一范畴,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其背后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

对电影作为镜像的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将电影符号学推进到“镜像论”。研究者指出,克里斯蒂安·麦茨“在以往电影的‘画框论’和‘窗户论’理论之上,根据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提出了电影的‘镜像论’”[11](P4)。与蒙太奇理论把电影当成画框、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把电影当成认知之窗不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把电影当成是一种“镜像”。安德烈·巴赞主张银幕应当是“眺望世界的窗户”。巴赞指出,“摄影的客观性赋予影像以令人信服的、任何绘画作品都无法具有的力量”[12](P7),“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臻完善……影片不再满足于为我们录下被摄物的瞬间情景……事物的影像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延续的踪迹”[13](P9)。 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可以真实地还原现实,来制造与外在世界同一的影像。安德烈·巴赞把电影比作是一个窗户,它满足人们从电影中观看完整世界的愿望,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能通过画框有效地把观众带到现实存在之前,从而实现复现并直面世界存在的梦想。“镜像”的类比, 推翻了电影是物质现实复原的传统观念。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运用,体现出了意识形态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的结合。“镜像”这一范畴,体现了电影的某种虚幻的特征,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和全部的本能欲望。银幕不再被当做画框或窗户, 而是当做镜子,它体现了电影的虚幻性和欲望表达性。进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从观影关系入手,指出电影的观影经验会导致一种无意识的退化,观影者完全是被安排、被操作的, 他们是被动的。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对这一观点做了小小的修正,他指出,一部影片一旦为观影者所观赏,这部影片既已被观影者完形化了,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部影片已经被观影者“亲在”过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观影者的观影经历又是主动的,他们使电影成为一种“想象的能指”。

精神分析将电影作为“镜像”来进行研究,发现了电影和梦的相似性,认为电影和梦类似,是人类无意识欲望的一种镜像。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利用了弗洛伊德学说对无意识心理欲望的阐述,试图从梦的分析入手来找到其突破口。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梦是人类未能满足的潜意识心理本能的反映,他指出:“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14](P51)。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和梦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电影也是人类潜意识本能欲望的体现,人类的观影经验与梦境体验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把电影看成是人类之梦的说法早已有之。1916年, 雨果·闵斯特堡说“在影戏里, 我们的幻想被投射到银幕上”。1937年,伊利亚·泰勒称好莱坞为“ 梦幻工厂”。1953年, 苏珊·朗格把电影称作“梦境化的现实”,认为“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想出现的秩序。这是梦的方式”[15](P480)。博德里和克里斯蒂安·麦茨则系统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电影与梦的关系。

1968年,让·路易·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被认为是电影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文本。这一文本的最初愿望是从电影与梦的高度相似性入手来进行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批评。博德里将马克思、阿尔都塞等人所主张的意识形态虚幻性批评引入电影研究,认为电影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幻觉或者误认。博德里利用柏拉图的洞穴譬喻指出, 电影提供的现实的印象与人类的梦境具有高度相似性,它与阿尔都塞所谓的意识形态的虚幻有着某种共同之处。进而,博德里从意识形态虚幻批评进入了对电影的精神分析,他指出,电影院的黑暗条件, 观影者强制性的静止不动, 光影闪动的催眠作用,几乎使观影者进入了梦境。博德里认为,电影体现了一种人类的自恋性,是主体的某种欲念的想象性的解决,对电影的观影经验是游移于知觉与幻觉之间的,它在观影主体身上造成了一种精神的退化。

克里斯蒂安·麦茨则认为,电影体现的是一种“半梦”的效果——它和人类梦境具有相似性,它又不能等同于梦。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具有梦的特质, 但是,电影与梦在主体感知态度、感知形式、感知内容等三个方面存在差异。[16](P82-108)尽管如此,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作为“无意识的镜像”,与人类的梦还是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观看电影的主体和做梦主体在克里斯蒂安·麦茨看来是一致的;梦是无意识运行的结果,而观众的观影状态也进入了某种无意识状态;电影影像与人的无意识结构非常的类似,它们的符号都是影像,都是虚幻的;电影与梦都对应着某一画面,他们的过程一致,它们是人的无意识本能欲望的满足。《想象的能指》提出,电影是人类自恋的结果,通过电影过程中的认同和对象化操作,人类实现了自我人格的精神自恋。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无意识心理在构成情节、形成节奏和色彩时具有一定作用,“影片结构间接反映无意识欲望的结构”。

克里斯蒂安·麦茨还提出,电影体现了人类的观淫癖和恋物癖。电影有着人类的窥淫癖根源,也有着人类的恋物癖根源。电影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恋物机制。电影的取景体现了人类的窥视癖和窥淫癖,一个取景的窗口体现着人类全部窥视的心理。电影的观影过程就是一种看,它是一种单向的看。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观影活动是满足无意识的一种看,它是一种窥视。观众的观影状态是一种窥视的状态,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一种窥淫癖的状态。电影体现的人类窥视的癖好与窥淫的癖好,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人类恋物的癖好。

通过对电影的“镜像分析”,克里斯蒂安·麦茨指出,电影作为人类的无意识镜像,它是通过“大规模的人类学的修辞手段”来完成的,“隐喻”和“换喻”等修辞手段既隐藏在电影的创制过程之中,也充斥于电影文本之中,同时,符号学中的“隐喻”和“换喻”与观影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移换”和“浓聚”等相对应[17](P122)。电影作为人类无意识的镜像,其编码和解码过程隐含着“大规模的人类学的修辞手段”,体现着人类的无意识的欲望。

四、结语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出现意味着电影理论被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尼克·布朗曾在他的《电影理论史评》一书中指出:“精神分析为描述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描述主体在意义建构中的位置提供了一种语言。它对主体的社会化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主观性的描述超越了简单现象学的还原……更重要的是,它恢复了以前被结构主义一笔勾销或遗忘了的主体问题在评论上的应有地位。”[18](P121)尼克·布朗捕捉到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重视探究主体与电影之间关系的特点,但是,这一论断尚未充分把握到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电影史意义——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在电影理论从经典电影理论向现代电影理论转换中的意义。电影理论经历了从以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为代表的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以电影符号分析和文化分析为代表的现代电影理论的转换。电影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

由上可知,现代电影理论以电影符号学、电影文化分析和电影传播理论为代表。可以看到的是,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现代电影理论中的一个分支,是现代电影理论从文本符号分析走向文化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文化分析理论、观影关系理论、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以对人类文化和符号系统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分析,将文化研究推进到一个宽广的领域。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电影机制中观影关系的研究,对观影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除了在观影关系方面对电影传播学的接受理论产生影响之外,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女性主义电影文化批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就是把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分析电影中的男女两性叙事。她指出,电影形式是父权制和男性权力中心所建构的,男性的无意识建构了电影的视觉快感。女性主义电影文化批评认为,电影语言是男性社会建构的被压迫的典型。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电影理论从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文本符码分析、文化分析转向的一个结果,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根据无意识理论、释梦理论和镜像理论,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应该说,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电影的文化分析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但它的很多理论和分析方法是想象性的,它将电影视作是人类无意识和本能欲望的“镜像化表达”的方法,其方法论基础是一种象征分析,目前尚缺乏严谨的论证,并且它也被认为缺乏科学的实证基础。尽管如此,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对于人类有限的理性来说无疑是具有探索性的,并且,它对于揭示整个社会僵化的文化结构中的真实面相和不平等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 语言系统还是语言?》,载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 皮尔·保罗·帕索里尼:《诗的电影》,载 《世界电影》, 1984(1)。

[3][4][5][7][8][9][10][11][16][17] 克里斯蒂安·麦茨: 《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2][13]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4] 弗洛伊德:《释梦》,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8]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张 静)

From Textual Analysis to Mirror Image Analysis——The Analysis Strategies of Psychoanalytical Film Theory

SHU Ye1, LI Rui2

(1.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3; 2.School of Arts,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Psychoanalytical Film Theor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film theory.It represent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film theory from classical lens narrative analysis to text code analysis and cultural analysis,taking Freud’s Psychoanalytical Theory and Lacan’s Mirror Theory as important resources.Inspired by the Unconscious Theory, Dream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Mirror Theory,it searches for the deep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showing a shift from Textual Analysis to Mirror Image Analysis.By analyzing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of movie,it seeks to find the encoding rules of the Cinematic Arts.Psychoanalytical Film Theory closely relates to Ideological Criticism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ontemporary Cultural Criticism, Feminist Criticism and Viewing Relation Theory.

modern film theory; psychoanalytical analysis; mirror image analysis; viewing relation

舒也: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 李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猜你喜欢
克里斯蒂安拉康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征文通知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空间诗人”的快乐建筑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全地形攀升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结构与症象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中国:新兴市场变革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