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015-12-27 05:44李增发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事物微课

李增发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一中三明市365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课堂教学中各学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很多知识点的研讨和学习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解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象的本质,揭示地理事象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缺失的几种表现

第一,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认为地理学科的特点是:(1)综合性;(2)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第二,思维的逻辑性不强。在地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第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运用微课,可以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上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具体谈谈运用微课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一,运用微课,促进学生分类、比较能力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用到分类和比较思维方法很多,而比较的常用形式是列表进行比较。所谓比较,就是比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人们通过比较同类事物的不同,找出相同,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区分冷锋与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状况时,可用事先做好的PPT动画演示结合课本上冷暖锋的静态图,进行引导、比较分析,完成下面表格。

类型 形 成 雨区位置实 例天气变化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天晴,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天气现象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转晴多在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产生持续性降水或雾气压下降,气温升高,天气转晴多在锋前一场春雨一场暖

比较鉴别能力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之一,在地理学习中应多加运用,它有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形成。

第二,运用微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分析综合是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所谓分析是把复杂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头脑里分解成地理事象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它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抓主要矛盾,更要分析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相反的,所谓综合就是把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去考虑。例如,在复习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可用事先做好的PPT专题,教会学生具体解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第三,运用微课,促进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基本方法,也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本逻辑手段。形成地理概念,就要把地理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加以舍弃,只保留这类地理对象的本质属性,这种思维过程叫抽象;把抽象得来的地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在头脑里联结的过程叫做概括。地理概念是对地理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抽象概括,并用定义的形式表述的。例如:“城市化”这个概念的教学,可以用事先做好的PPT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图片:(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上海市1911、1949、1990 年城市用地图(3)课件展示北京市 1957、1997、2007年城市用地图(4)课件展示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并提出:(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究》

在学生交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通过影像资料以及学生的实际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有以下明显的变化:(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第(3)点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也是判断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事实出发,尽可能地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光是概念本身,还可以学到形成概念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思维并不是想像中的不可捉摸、遥不可及,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我们身边处处都有逻辑思维。

第四,运用微课,促进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所谓判断推理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去判断某项地理事物正确与否,或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为根据,推出一个未知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过程。例如,在复习《气候类型的判读》时,可用事先做好的PPT专题,分别展示气候类型的判读的三步曲:第一步:以“温”定“半球”(表格),即根据最高气温月份来判断属于哪个半球;第二步:以“温”定“带”(表格),即根据提供的气温资料,确定气候带;第三步:以“水”定“型”(表格),即根据降水资料,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主要从季节变化和年降水量两个方面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恰当地运用好的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能力,是可以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参考文献】

[1]檀鲁镔.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0(3).

[2]刘全科.中学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黄宗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事物微课
美好的事物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