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杰与吕小军举重抓举技术的对比研究

2015-12-28 08:39毕志远,张龙,艾康伟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运动学对比

陆浩杰与吕小军举重抓举技术的对比研究

毕志远1,张龙1,艾康伟2

(1.太原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晋中030619;2.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61)

摘要:运用三维运动学方法对伦敦奥运会冠军吕小军和亚军陆浩杰在2011年全国举重冠军赛比赛中的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陆浩杰抓举技术比较合理,体现了近的技术特点,发力比较经济,杠铃垂直速度在整个提铃过程中能保持持续上升,表现出了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水平。吕小军引膝技术不合理,杠铃垂直速度在引膝提铃阶段有明显的下降,发力效果不好,能量浪费较大,如果改进技术还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举重;抓举;运动学;对比

中图分类号:G884.1

收稿日期:2014-10-07

作者简介:毕志远(1988-),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Lu Haojie and Lv Xiaojun

BI Zhi-yuan1,ZHANG Long1, AI Kang-wei2

(1.Dept.ofP.E.,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Shanxi,China; 2.ChinaInstituteofSportScience,Beijing100061,China)

Abstract:The method of 3D motion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the former London Olympic champion Lv Xiaojun and silver medalist Lu Haojie in the 2011 Chinese National Weightlifting Championship. Results showed that Lu Haojie's snatch technique is reasonabl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being close, the force of second pull being economic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of the barbell keeping rising in the whole lifting. The technique of Lv Xiaojun in transition stage is not reasonable, barbell vertical veloc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at stage, the force effect being not fair, however, if technically improved, there will be promotion space.

Key words:weightlifting; snatch; kinematics; comparison

举重是我国体育传统优势项目,抓举训练技术日趋完善,训练理论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运动员所能举起的重量也越来越接近于人类的极限重量,所以在极限负荷下运动员必须以最符合生物力学的规律的形式完成动作,对运动员专项素质和技术要求极高,所以运动员能不能把握好发力的节奏,用力的大小、方向,以及控制好自己身体的重心将直接决定到比赛最后的成绩。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模式可以作为极具价值的范型,优秀运动员在大重量下的成功技术,可以认为是最接近生物力学规律的合理技术。对两名优秀运动员比赛情况下试举大重量时的杠铃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他们运动学参数的异同,对举重技术训练和实践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表1 运动员基本信息一览表

1.2研究方法

在比赛场地使用Panasonic NVGS55和Sony DCR-HC52E数码摄像机各一台,按照三维摄像测量的要求架设摄像机,两台摄像机通过举重台中心的主光轴之间的夹角约为90°,两机主光轴对准运动平面,拍摄距离14 m,机高1.5 m,拍摄频率为50 帧/s。

摄像机架设完毕后,用PEAK三维标定框架对运动范围进行标定,运动员在同一区域进行举重比赛,维持两台摄像机的位置及各种拍摄条件不变,选择运动员抓举技术进行拍摄。

使用SIMI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影像进行解析分析,解析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 Hz的低通滤波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方法计算解析点的三维空间坐标。

2划分动作阶段

根据抓举的运动学特征和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将抓举动作技术分为:伸膝提铃阶段(即从杠铃离地开始到伸膝最大时刻结束)、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角从伸膝最大时刻开始到引膝最大时刻结束)、发力阶段(从引膝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束)、惯性上升(从杠铃速度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达到最高点时刻结束)、下蹲支撑(从杠铃达到最高点时刻开始到杠铃下降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束)、接铃完成(从杠铃下降速度达到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速度为零时刻结束)6个阶段。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杠铃最大高度及惯性上升高度

表2 吕小军,陆浩杰关键技术指标一览表

杠铃最大高度(杠铃相对于地面)是评价发力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不同运动员之间进行比较,本文用杠铃最大高度比上运动员身高得到运动员杠铃相对最大高度, 通过比较吕小军和陆浩杰杠铃相对最大高度,杠铃重量165 kg时,陆浩杰71.12%,吕小军73.16%。杠铃重量170 kg时,陆浩杰69.91%,吕小军72.02%。发现吕小军杠铃相对最大高度要高于陆浩杰,在能保证试举成功的基础上杠铃最大高度越低说明动作更省力,可以把多余的能量用于克服更多的杠铃重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指标反应陆浩杰的抓举技术更经济。

当杠铃速度达到最大后杠铃开始做上抛运动,杠铃在这个阶段所经过的距离称为惯性上升高度,惯性上升高度越高说明杠铃发力后获得的速度越大,可以为下蹲支撑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会造成回落速度增大,增加接铃的难度,通过上表的数据:杠铃重量165 kg时,陆浩杰0.269 m,吕小军0.316 m,相差0.047 m。杠铃重量170 kg时,陆浩杰0.261 m,吕小军0.320 m,相差0.059 m。可以看出同等杠铃重量情况下吕小军杠铃惯性上升高度要高于陆浩杰,说明吕小军的发力较大,使杠铃获得的最大速度较大,过大的发力会造成力量的浪费,也说明吕小军的成绩还有提高的空间。

通过圆的引入,帮助学生创设了探究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从而对椭圆的相关基础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3.2杠铃速度增长节奏

图1 吕小军陆浩杰抓举165kg成功速度增长节奏图

图2 吕小军陆浩杰抓举170kg成功速度增长节奏图

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出,吕小军和陆浩杰各阶段杠铃速度增长节奏是:伸膝提铃阶段>发力阶段>引膝提铃阶段。伸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是杠铃速度增长主要阶段,在伸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吕小军杠铃速度增长百分比要大于陆浩杰,引膝提铃阶段陆浩杰杠铃速度增长百分比大于吕小军,杠铃重量165 kg和170 kg时,伸膝提铃阶段,吕小军杠铃速度增长百分比高于陆浩杰5.6%和3.38%,引膝提铃阶段,陆浩杰杠铃速度增长百分比高于吕小军13.78%,12.53%,发力阶段,吕小军杠铃速度增长百分比高于陆浩杰8.18%,9.15%。两者差异最大的阶段在引膝提铃阶段,陆浩杰杠铃速度增长百分比平均高于吕小军13.16%。吕小军在引膝提铃阶段杠铃速度增长偏低,说明吕小军的引膝技术不合理,需要改进。

3.3提铃各阶段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

图3 吕小军陆浩杰170 kg成功提铃各阶段 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

图4 吕小军陆浩杰165 kg成功提铃 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

提铃过程中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可以反映运动员抓举技术在提铃过程中的用力节奏,提铃过程中各阶段时间比方面:在杠铃重量为165 kg和170 kg时,陆浩杰在伸膝提铃阶段,引膝提铃阶段时间比要大于吕小军,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时间比陆浩杰小于吕小军,提铃过程中各阶段杠铃上升高度比:在杠铃重量为165 kg时,陆浩杰杠铃上升高度比在伸膝提铃,发力阶段,惯性上升阶段大于吕小军,在引膝阶段小于吕小军。在杠铃重量为170 kg时,吕小军杠铃上升高度比在伸膝提铃,发力阶段,惯性上升阶段大于陆浩杰,在引膝提铃阶段小于陆浩杰。有研究表明:抓举技术优秀的运动员在引膝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和做功比要大于抓举技术较差的运动员。抓举165 kg时陆浩杰发力阶段时间比13.56%,杠铃上升高度比为25.10%,吕小军发力阶段时间比16.36%,杠铃上升高度比24.24%。抓举170 kg时陆浩杰发力阶段时间比13.33%,杠铃上升高度比为27.22%,吕小军发力阶段时间比16.67%,杠铃上升高度比27.41%。通过数据可知:陆浩杰发力效果要比吕小军好,吕小军由于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伸髋引膝受限,引膝不充分,发力效果不好,能量浪费较大,如果改进技术还有提升的空间。

3.4速度曲线

图5 陆浩杰165 kg成功和170 kg 成功时杠铃垂直速度曲线

图6 吕小军165 kg成功和170 kg 成功时杠铃垂直速度曲线

运动员在抓举动作过程中杠铃重心在垂直方向上的速度存在两种类型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一种类型是杠铃垂直速度曲线在 X 轴上方存在两个速度峰值,即在引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的引膝过渡阶段杠铃垂直速度有明显的下降;另一种杠铃垂直速度曲线在 X 轴上方只有一个速度波峰,即在引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的引膝过渡阶段杠铃垂直速度仍继续增加。据资料统计世界水平优秀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大多表现为后者,很少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也就是说,优秀运动员在引膝提铃和发力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仍能保持杠铃速度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因此,很多人将杠铃的垂直速度是否在整个提铃过程中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作为衡量动作技术好坏的标准之一。

陆浩杰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在X 轴上方只有一个速度波峰,即在引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的引膝过渡阶段杠铃垂直速度仍继续增加。而吕小军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在 X 轴上方存在两个速度峰值,即在引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的引膝过渡阶段杠铃垂直速度有明显的下降,据资料统计世界水平优秀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大多表现为单波峰曲线,垂直速度很少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而且杠铃垂直速度是否在整个提铃过程中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作为衡量动作技术好坏的标准之一,可以看出陆浩杰的抓举技术要好于吕小军的抓举技术。

图7 陆浩杰165 kg成功和170 kg 成功时杠铃水平速度曲线

图8 吕小军165 kg成功和170 kg 成功时杠铃水平速度曲线

通过杠铃水平速度曲线可以看出:陆浩杰的速度曲线是双波峰双波谷型,而吕小军的水平速度曲线则是3个波峰两个波谷,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在伸膝提铃阶段,陆浩杰主要是靠伸膝蹬腿的力量来提升杠铃,所以杠铃水平速度是先向靠近小腿的方向运动,使杠铃重心更靠近人体重心,体现了“近”的特点,而吕小军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过早打开参与了提铃动作,导致杠铃重心先向远离人体重心的方向运动,然后才又向人体重心靠拢的趋势,所以在引膝的波峰出现之前先出现了一次波峰。

4结论

4.1吕小军杠铃相对最大高度要高于陆浩杰,在能保证试举成功的基础上杠铃最大高度越低说明动作更省力,可以把多余的能量用于克服更多的杠铃重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指标反应陆浩杰的抓举技术更经济。

4.2同等杠铃重量情况下吕小军杠铃惯性上升高度要高于陆浩杰,说明吕小军的发力较大,使杠铃获得的最大速度较大,过大的发力会造成力量的浪费,也说明吕小军的成绩还有提高的空间。

4.3吕小军和陆浩杰各阶段杠铃速度增长节奏是:伸膝提铃阶段>发力阶段>引膝提铃阶段。两者差异最大的阶段在引膝提铃阶段,陆浩杰杠铃速度增长百分比平均高于吕小军13.16%。吕小军在引膝提铃阶段杠铃速度增长偏低,说明吕小军的引膝技术不合理,需要改进。

4.4陆浩杰发力效果要比吕小军好,吕小军由于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伸髋引膝受限,引膝不充分,发力效果不好,能量浪费较大,如果改进技术还有提升的空间。

4.5陆浩杰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在X 轴上方只有1个速度波峰,即在引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的引膝过渡阶段杠铃垂直速度仍继续增加。而吕小军的杠铃垂直速度—时间曲线在 X 轴上方存在两个速度峰值,即在引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之间的引膝过渡阶段杠铃垂直速度有明显的下降。

4.6通过杠铃水平速度曲线可以看出:陆浩杰的速度曲线是双波峰双波谷型,而吕小军的水平速度曲线则是3个波峰两个波谷,陆浩杰抓举技术体现了“近”的技术特点。

参考文献:

[1]艾康伟,李方祥,郝卫亚,等.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7):39-42.

[2]王向东,刘梦飞,徐文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93-95.

[3](美)宾州大学雷·G·伯迪特.高水平与一般水平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J].中国体育科技,1984,(21):51-54.

[4]刘平,张贵敏,佟永典,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 2005,25(1):46-49.

[5]任景萍,叶鸣,等.对抓举动作技术身体各环节运动特征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20(6):104-107.

猜你喜欢
运动学对比
轿车前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五自由度医疗机械臂的运动学分析及工作空间的求解
基于MATLAB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速度轮滑直道双蹬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基于运动学特征的新型滑板对速滑蹬冰动作模拟的有效性
“必修1”专题复习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