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巧克天险,一往无前

2015-12-28 02:29本刊编辑部
中国西部 2015年25期
关键词:大渡河船工渡河

强渡大渡河巧克天险,一往无前

大渡河河谷石棉段摄影/罗政

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大渡河是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奔腾穿行于横断山脉中,流至石棉县,突然掉头向东,形成了一个九十度大转弯。安顺场就位于大渡河大拐弯以西大约20公里处。这里河宽大约300米,水深达30米,两侧高山,中间河谷,独特的地势导致红军一旦选择渡河就毫无回旋余地。河底有许多嶙嶙乱石,加上湍急的河水,便形成了无数漩涡,当地人将这些激流漩涡称作“竹筒水”。当地船工需要渡河时,需要先把船拉到上游200米处才开始放船。此时必须要有十几个船工,一起挥动船篙,与水流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船斜冲到对岸。河对岸全是高高的石坎,若是靠岸角度不准确,船撞上对岸坚硬的石壁,船毁人亡,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大渡河,一个举世闻名的险要渡口,横亘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道路上的一道天堑。

史书上曾有记载,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部队到达大渡河渡口,因遭遇清军围截而强渡失败导致全军覆没。72年后的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行至安顺,蒋介石不惜血本,不仅让自己的嫡系打头阵,还拉拢刘湘、杨森等地方军阀,组织了几十万大军守在周围,并扬言:后有金沙江,前有大渡河,几十万大军左右堵击,红军就算插翅也难飞。他还梦想着要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此时的红一团任务空前艰巨,作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必须要抢先一步渡过大渡河!

红一团一营的营长叫孙继先,在他的带领下,红一营的将士们经过一天一夜的冒雨行军,赶到了距离安顺场十几里地的一个小山村。在这里,大渡河湍急的水流声都能听见。急行了140多公里的路,将士们都极度疲惫,一倒头就沉沉睡去。孙继先还没有睡觉,此时的他接到指挥部发来的命令:连夜偷袭安顺守敌,夺取船只,强渡过河!

前面就是安顺场,小镇上有近百户人家。敌人为了防止红军渡河,已经作了先前准备,布置了两个连队在安顺场防守。镇上所有的船只都已经被毁坏,只有一艘小船供敌人渡河使用。而在安顺场的对岸,渡口下游约15公里处,驻扎了敌人的一个团,在上游泸定城也驻扎了三个团,大渡河下游还有杨森的两个团。看来,安顺场已经成为能否渡河的地理关键,要想渡河,必须抢夺船只,占领安顺场。

在命令中,刘伯承司令和聂荣臻政委还特别指示:此次渡河,关系着数万红军的生命!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

孙继先一接到命令就立刻回到营里召开了连以上的干部会,研究并确定了一营和二连此次强渡大渡河的任务要求。根据分工,团政委黎林带领的二营在安顺场下游假装攻击,分散敌人注意力;孙继先带领一营集中火力夺取安顺场,之后强渡大渡河;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

胜利就在前方

天空还是一片漆黑,但红军战士早已整装待发,此刻的他们冒着细雨上路。在泥泞的乡间小路行进了大约10公里,战士们已经靠近安顺场。安顺场驻扎着国民党军队。在他们看来,这个时候,红军应该还被困在彝海边的彝区里,不会这么快就顺利抵达安顺场附近。因此红军的突袭让敌人方寸大乱。随着第一声“砰!”的鸣枪,红军从四面八方将敌人的连队包围。敌人的惨叫声淹没在大渡河的咆哮声中,不到三十分钟,红军就将两个连的敌人击退了。不仅如此,红一营还在敌人的手里夺下了一条渡船。正是这条船,后来成为了强渡大渡河的依靠。

为量化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在完成框架设计、指标设计,需要进一步进行指标权重设计和指标评分标准设计,因此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参考国内外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成果,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通过实际的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参照国家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有规范或标准,在深入研究电力企业核心业务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本企业下属各单位的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并借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计算。

红军占领了安顺场后,如何渡河成为了营长孙继先面对的大问题。

站在安顺场的河边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壮阔的画面:在星星的光亮之下是苍茫的青山,两座青山之间的大渡河宽三百来米,水深三丈多,激流涌上岸边巨石,卷起高高的浪花。巨大的水声打破了本该寂静的黑夜。

没有船工,没有任何准备,立即渡河难度太大。那么应该如何渡河?

游泳?这肯定不行,大渡河水深且急,加上水中多漩涡,人一旦下水必定会被卷走。

架桥?大渡河流速大约每秒四米,打下桥桩立刻就会被水冲走,而且时间紧迫,肯定来不及架桥了,所以这也根本行不通。

于是,红军只能将渡河的希望寄托在这条破旧的小渡船了。

孙继先营长立刻派人前往安顺场周围山沟里寻找船工,找到十来个船工后,天已经亮了。

天明后,河对岸一切显得清晰起来。对岸是一个小村庄,周围已经被敌人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渡口的附近有一些碉堡,渡口四周挖了一些散兵壕。初步估计,有一个营的敌人据守于此,要想渡过这条天堑般的大渡河,看来一场血战是在所难免了!

摄影/何林隆

十七勇士飞舟强渡

此刻的红军别无选择,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强渡大渡河!火力布置好之后,就要开始安排渡河了。但目前可用的只有一条船,因此就必须要挑选一支精悍的队伍,成为强渡领头奋勇队。于是,营长孙继先开始挑选队员。勇敢的战士们听到消息后都争抢着要加入奋勇队,为了速战速决,孙营长决定只集中在二连里选择。在屋外场地上,二连的战士们听着营长宣布名单:“连长熊尚林,二排长曾令明,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四班长郭世昌,副班长张成球,战士张桂成、肖汉尧……”一共是十六个名字,他们都是二连最优秀的战士。十六个英勇的战士走了出来,准备接受这份光荣的任务。这时,一个小战士突然从队伍里跑了出来,坚定地说:“我也要加入!我也要去!”他是二连的通信员。孙营长拍了拍小战士的肩膀,说:“好样的!”同意了小战士的请求。

这就是后来被我们所记住的十七勇士,他们每人带着一挺冲锋枪、两把大刀、一支短枪、手榴弹,背着工具立刻准备执行任务。这支光荣的队伍的队长是熊尚林。

熊尚林是江西高安人,参加过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翻开红一团的战斗史,血战湘江、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都有他的身影。在号兵激昂的冲锋号中,熊尚林带着勇士们乘着船划向对岸。一旁的阵地上,几十挺机枪射向了对面敌人的碉堡。

乘风破浪,小船向着对岸驶去,刚到激流地带,敌人的火力就集中向着船扫射,四周掀起巨大的水柱,小船剧烈摇晃。冒着巨浪,十七位勇士奋力向着对岸划着,每当船划到礁石旁的漩涡附近,船工们就用双手撑住岩石,不让小船卷入漩涡。几个船工用手撑着岩石,渡船旁边喷起白浪,要是再往下滑,滑到礁石下游的漩涡中,船非翻不可。小船越来越靠岸,大约只有五米远的时候,十七位勇士一齐站了起来准备跳上岸去。这时候,从对岸村子冲出一队敌人,向着渡口涌来。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一营加强了火力,为将士们作掩护。敌人崩溃了,慌忙向四周逃窜。终于,渡船成功靠岸,十七位勇士飞奔上岸,占领了渡口。

大渡河旁的红军雕塑 摄影/梁凤英

当年勇士们使用的渡船 摄影/梁凤英

强渡大渡河油画

红军渡 摄影/梁凤英

敌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又一次向红军发起了反扑。红军的炮弹、子弹,再次飞向对岸的敌人。滚滚硝烟中,敌人纷纷倒下。十七位勇士趁此机会,齐声怒吼,猛扑敌群。十七把大刀在敌群中闪着寒光,忽起忽落,左劈右砍。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拼命往北边山后逃跑。勇士们顺利地控制了渡口。

过了一会,渡船又回到了南岸。孙继先率领机枪射手上了船,向北岸驶去,随之过河。这时,天色已晚,船工们加快速度把红军一船又一船地运向对岸。红军乘胜追击,又在渡口下游缴了两条船。于是,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了大渡河。强渡大渡河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十七位勇士和千万红军用自己的英雄壮举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要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梦想,他们的英雄壮举,将永远被后世传颂。从此,安顺场也被称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后来,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接见了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朱德总司令赞扬道:“你们用自己的勇敢换取了战斗的胜利,避免了更多的伤亡,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你们的英勇行为永远不死。”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专门写了一节“大渡河英雄”,他这样评价强渡大渡河的深远意义: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

(责任编辑/杜妮 设计/王静)

猜你喜欢
大渡河船工渡河
赞船工
大渡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分析
关于“小船渡河”中最短位移下的时间问题
“鸟人”
众猴渡河
瞬间
水电样本:大渡河的智慧化应用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贾人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