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古蔺的四渡赤水情

2015-12-28 02:25张涛
中国西部 2015年25期
关键词:古蔺古蔺县渡赤水

文/张涛

红色古蔺的四渡赤水情

文/张涛

跟着哥哥当红军 摄影/康宁

2015年6月24日至25日,10多位红军后代来到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古蔺县,追寻先辈足迹,缅怀英雄壮举,弘扬长征精神。回首80年前的冬天,历经万险的红军来到川黔交界的古蔺县,上演了毛泽东军事史上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太平渡口的老鹰石、博物馆里的浮桥门板、二郎滩上的红军街、黄荆老林里的红军树、“总政治部+总司令部+军团驻地”等中央所在地无不诉说着红军在古蔺的不朽传奇和光辉足迹。在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胜利80周年后的今天,红军故事已经积淀成深厚的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老区发展“不怕困难、敢于胜利”,誓要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

感恩红军,矢志奋进。在这片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上,看变化,访民情,问发展,聆听红军英雄壮举,探寻古蔺发展之变。

红色记忆

距古蔺县城35公里的太平渡,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山、水、房交相辉映。这里不仅是一座古镇,更是四渡赤水“主战场”中的“主战场”。

1935年1月29日至3月21日,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古蔺54天,三次进入古蔺太平镇,两次从这里渡过赤水河。他们书写标语、张贴布告、扩军宣传、反霸除奸、分盐分粮、救济群众……800多名蔺州男儿参加红军,2379个优秀儿女参加地下党组织。红军在白沙(今双沙)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取得了二郎滩背水战、太平渡阻击战、镇龙山奔袭战和打云庄等战斗的胜利。如今,太平古镇成为国家级4A级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89岁的车盛寅老人亲历红军入驻太平古镇。“红军来之前,周围的群众都跑了,因为国民党宣传‘红军要共产共妻’,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车盛寅说,当年红军来时是冬天,他们扛着枪,穿得很单薄,来到太平渡未进群众家门,他们书写标语,打掉土豪朱蜚声,把没收的盐、米、猪肉与财物等分给周围的群众,他们离开时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据车盛寅回忆,他家是做烤饼生意的,红军在他家屋檐下休息,但没有抢他的饼子,后来红军来买饼,还给了苏维埃钱币,红军告诉他“到红军的临时银行兑换成银元,就没有麻烦了”。“当时我一下觉得红军好,如果是国民党的兵早就把我们的两箩饼子端跑了。”车盛寅说。而今车盛寅在长征街上利用自己老屋开了一间杂货铺,只要游客喜欢,他兼导游,免费讲红军故事。

红军长征途中,有很多红军留在了古蔺。70岁的胡敬华是红军战士胡荣清的后代。1935年,胡荣清跟随大部队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渡河。在青岗坡战斗中,胡荣清臀部负伤,为了不耽误部队的行动,他同几位战友留在了太平渡。

“分别时,排长交给父亲3块袁大头,并安慰他们‘好好养伤,我们等你归队’。”胡敬华说,为了躲避地主、民团的审查,父亲一边乔装成哑巴,一边偷学四川话,并帮人烤酒、杀猪,隐秘从事地下工作,后还担任太平渡街场的街长。

1949年12月10日,古蔺县解放,老区人民正式当家做主,过上了新生活。

古蔺之变

如今,红军转战过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太平古镇每天人数很少,自从创建成国家级4A级景区后,游客增长了好几倍。”古蔺县太平镇副镇长刘贞春介绍,今年端午小长假,又恰逢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胜利80周年,太平古镇景区的游客量达到16182人。“等G352(古)蔺(二)郎线改造完成,以及叙(永)古(蔺)高速建成通车后,太平古镇肯定是游客心中的‘香饽饽’。”刘贞春说。

翻过历史看今朝。2009年6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调研古蔺时指出,要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长征街原貌。自此,太平古镇维修工程进入了“快车道”。

古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高资质的设计单位,引进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整体打造太平古镇,加快推进以太平古镇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研究军事案例、思索人生哲理、体验军事对抗、砺练顽强品质、探寻古朴民风的红色教育、文化体验、拓展训练基地。

不仅如此,2015年年底,叙古高速将通车至县城,G352蔺郎路和古(蔺)赤(水)路改造工程将基本完成,叙(永)大(村)铁路在攻坚中突破,一批骨干交通的投入,将彻底打破老区的发展瓶颈,红军80年前的“蜀道难”,从此变成“通途”;而幸福美丽新村、扶贫开发“精准落地”,惠及老区人民。

老鹰石 摄影/康宁

续写传奇

古蔺县有富饶的酒、煤、农业、旅游等资源,但又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一现实,富饶与贫困,强烈的对比。多年来,古蔺人民不甘落后,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中,探知出四渡赤水的精神精髓: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机动灵活的战略思维、百折不挠的无畏精神和团结奋进的顽强作风。

这种精神经过一代代古蔺人的学习和传承,提炼出“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古蔺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起“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的强大正能量。

今天,古蔺人继承和发扬四渡赤水精神和“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开创新的业绩。“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酒煤主导产业深度调整、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坚定‘在乌蒙山片区38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以扶贫攻坚为主线,统揽全县各项工作。”古蔺县委主要领导说。

对此,古蔺结合实际,用好、用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等各类政策机遇,挂出“作战图”,关键词锁定为“六个加快、六个转变”。聚力产业转型、项目攻坚、旅游突破、城乡提升、改革开放、扶贫攻坚“六个加快”,剑指“六个转变”,即主导产业由酒业、能源“双轮驱动”向酒业、旅游、能源“三足鼎立”转变,地理区位由“盆地边缘”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变,形象定位由“老少边穷地区”向“生态田园、红色古蔺”转变,城乡建设由县城“一枝独秀”向全域“多点突破”转变,开放格局由“局部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失衡、不协调”向“集约、均衡、可持续”转变,誓要“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按照《关于抢抓长江经济带机遇加快泸州发展的意见》,古蔺有137个项目被列入了《意见》,总投资达到1900多亿,红色古蔺按下了“快进键”。

80年前,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每一步都是艰险。如今,“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古蔺人把四渡赤水的精神精髓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征程中,在新常态下上演一场新的“四渡赤水”。(责任编辑/王鑫 设计/赵清)

猜你喜欢
古蔺古蔺县渡赤水
古蔺县云贵高原中蜂保护区(省级)的建立情况
定制服务泸州银行助“古蔺麻辣鸡”拓展市场
书籍《古蔺花灯》
古蔺花灯
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出路
古蔺农商银行发放扶贫贷款35440万元
古蔺西部地区杉木育苗造林技术
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通信保障
对四渡赤水前后红军军事转折问题的再研究
夺取长征战略主动权的得意之笔——谈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