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措施研究
——以皖北六市为例

2015-12-28 07:51卓翔芝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皖北创新性安徽

郭 宝,卓翔芝

(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政府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措施研究
——以皖北六市为例

郭 宝,卓翔芝

(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提高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效果需要针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企业创新需求而实施相应的扶持措施。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的创新性资源产生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产生新的运营能力与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则由运营能力利用运营性资源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新一轮的创新性与运营性资源,从而最终持续循环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这表明,政府既可以提供创新性资源,又可以提供运营性资源扶持企业创新,既可以直接扶持企业,又可以建设企业外部的创新与竞争环境扶持企业创新,据此,以皖北地区为例,提出地区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对策。

企业创新;政府扶持;创新扶持;创新能力;创新性资源;运营性资源

一、引言

地区内的企业,特别是弱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均具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1],而提高扶持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采取何种扶持措施。黄国平、孔欣欣认为目前金融政策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相容,国家有必要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2]。郭宝等研究了政府采购扶持企业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出应从政府、企业、第三方、用户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才能保证政府采购扶持企业创新获得好的效果[3]。孙亚认为为防止政府资助以及税收优惠出现的企业投机行为,重点要对人才进行资助与激励[4]。闻媛指出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环节和层面,多种政策工具要有选择性的配合,以充分发挥政策支持作用[5]。王春晖、李平概要分析了政府采购、公共研发、政府财政资助等扶持企业创新政策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与适用条件[6]。这些研究对制定与选择政府扶持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提出了较有价值的建议,但这些研究只局限于扶持措施现状与措施本身作用,而忽视了扶持措施与企业创新能力的互动来讨论扶持问题,这样更易使扶持措施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割裂开,不利于制定符合企业或地区性的创新政策。据此本文提出一个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基础的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模型,以此为基础来探讨政府如何制定更有效的创新扶持措施。

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模型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意味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能使企业不断产生出创新成果;二是如何将成果转为企业收益使企业获得持久创新的条件。据此,笔者提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动态模型

1.创新能力与创新性资源

能力从本质上讲是对资源应用的技巧或技能,蕴藏于企业内部的制度、流程等企业资源中,因此创新能力来自于对创新性资源整合。创新性资源是直接与企业创新有关的各种资源,企业通过整合创新性资源而产生出各种创新成果,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三种创新性资源决定创新能力的强弱,分别是创新关系性资源、创新结构性资源、创新性人力资源。

(1)创新关系性资源。主要指创新制度与机制,既包括正式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与机制,又包括非正式的创新意识、创新气氛、创新惯例与习俗。

(2)创新结构性资源。主要指与直接驱动企业创新活动相关的资源,比如,财务资源的创新投入、创新信息系统、知识数据库、实验室、创新所需要的设备、工具与方法等资源。

(3)创新性人力资源。主要指有一定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创新型员工、技术专家、工程师以及有着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创新型管理者、企业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创新管理者与企业家。

三者关系:创新性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创新关系资源与创新结构性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这三种创新资源相互支持、相互强化。只有在有利的创新制度、机制、文化、习俗、惯例下,只有当企业拥有或能控制一定的资金、知识、信息、设备,企业创新性人力资源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创新潜力,而只有当企业拥有一定数量、质量的创新性人力资源时,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对创新关系性资源进行完善、建设与设计,投入必要的创新资金、创新设备、创新智力资产等创新结构性资源,同样,在一定存量的创新结构性资源基础上,创新性人力资源才有进行创新实践的物质载体,创新关系性资源才能有用武之地。

从扩展的角度来看,地区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诚实守信的规范、合作创新的惯例、支持创新的法律政策制度都是宏观的创新关系性资源;地区内的各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强企业、图书馆、创新平台、创新中介组织等所拥有的创新结构性资源构成了地区性创新结构性资源;地区内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工程师则构成了地区性的创新性人力资源。显然,地区内创新性资源越充分,越会及时满足单个企业的创新需求,越有利于企业创新[7]。

2.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是创新者在完成创新活动后产生的有形或无形的智力资产,这种资产既可以是方法、工具、图纸、建议、显性化的知识,也可以是创新精神、创新文化;既可以是一种完善型的新产品,也可以是具有知识产权性的专利与发明;既可以是与运营性资源无关的单纯的知识创新,也可以是直接用于改善或提高运营能力的运营性资源创新;既可以是与企业现有业务、员工现有工作相关的,也可以是不相关的。

3.运营能力与运营性资源

运营能力是企业整合运营性资源的能力,而运营性资源指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资源。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或产生新的运营能力,将企业创新成果高效运用到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去而使企业获取利益与竞争优势。这种资源一般也包括三类:运营性关系性资源,主要包括工作制度、激励奖罚机制、工作习惯、工作流程、行业规范、习俗等正式与非正式运营制度;运营性结构性资源,主要包括通用或专用的运营设备、生产服务设施、运营性的资金等资源;运营性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一般性的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管理人员。同样,运营性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利的根本,运营性关系资源与结构性资源是企业获利提升的保障,这三种资源也相互支持、相互强化。

从扩展的角度来看,其它企业与组织的运营性资源、地区内普通的劳动者、地区性或行业性的运营规范、商业模式、生产性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竞争以及保护劳动者、消费者权益等法律政策等都构成了地区性的运营性资源。如果地区内一般性的运营性资源都较充分、表现高质,那么地区内单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在创新资源的推动下,通过学习、模仿、创新、竞争得到提高,直接提升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又间接地促进了企业创新资源的积累,最终促进了企业长期的创新能力[8]。

4.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

任何企业在初创时都有初始创新性与运营性资源,具有初始的创新能力与运营能力。其后,企业在企业家的管理下,一方面整合创新性资源,获取新的创新能力,产生新的创新成果与新的运营能力,同时整合运营性资源,使创新成果直接转化或通过市场竞争及知识产权管理使企业获得收益与竞争优势而间接转化成新的创新性与运营性资源。企业会根据面临的创新与发展需求而将这些收益在创新性资源与运营性资源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由于企业能够拥有的创新性与运营性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因此企业还将整合外部的地区性创新性资源与运营性资源为己所用。如果地区性的这些资源充沛,质量合格,那么就有利于企业创新。这样,经过持久的反馈循环,企业的创新性资源得到积累、优化,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形成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动态发展循环体系。

三、皖北地区企业创新状况

安徽省皖北地区主要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对于皖北地区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状况可分别从企业创新性资源、企业创新成果、地区性创新性资源与运营性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1.政府扶持及企业创新情况

(1)表1为皖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2013年政府投入与研发减免税统计表。

表1 皖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2013年政府投入与研发减免税

资源来源:根据2012、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9-10]有关数据整理。

从表1可知,皖北六市2012-2013年,政府研发资金下降24.69%,占全省政府扶持资金的比例由17.06%降到9.08%,下降较大,而安徽全省政府研发资金总量上升约为41.45%,这表明皖北地区整体上政府资助力度较弱。研发减免税无论是安徽全省还是皖北六市都增大了,且皖北六市增长率以及占比全省研发减免税比安徽全省都略有增加,但是占全省研发减免税的比率只保持在18%左右,这表明皖北六市研发税收扶持形势良好,但力度不够强。

(2)表2为创新性人力资源与企业R&D内部支出资金统计表。

从表2可知,无论是安徽全省还是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内部支出资金都是增加的,但安徽全省增加略快,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内部支出资金占全省此类资金略有下降,这说明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资金总量增加但还不理想。从R&D强度上看,安徽全省与皖北六市都没有达到1%,但安徽全省略有增加,而皖北六市却略有下降,这也表明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我维持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资金较少。从R&D人员数量来看,安徽全省以及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是增加的,且皖北六市的增长率略大于安徽全省,都接近于20%,占全省总量也略有增加,达到23.04%,这表明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视创新性人力资源的吸引与培育,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从R&D人员全时当量上看,皖北六市此类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增长率为24.32%,安徽全省约为17%,占安徽全省R&D人员全时当量略有增加。从当年的R&D人员全时当量占R&D人员的比例上看,皖北六市略有增加,而且维持在60%左右,安徽全省R&D人员全时当量占R&D人员的增长率达到1.01%,皖北地区只达到0.18%,这表明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还较弱,R&D人员的创新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R&D人员全时当量的增加很大程度来自于R&D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因为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导致的全时当量的增加。

表2 皖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2013年R&D内部支出及R&D人员、R&D强度

(3)表3为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形的创新成果统计表。

表3 皖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2013年发明专利与科技论文统计

从表3可知,安徽全省及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及有效发明专利总量都是增加的,但皖北六市企业专利申请增长率小于安徽全省,有效发明增长率大于安徽全省,皖北六市专利申请占全省的比值略有下降,有效发明占全省的比例有所上升,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当年的专利申请比值的增长率达到14.21%,而安徽全省此类增长率只达到6.71%,远小于六市比值,这表明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数量增加略慢,但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创新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科技论文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占全省之比都有所下降,维持在30%左右,论文总量下降了14.03%,远大于安徽全省的1.3%,这也表明皖北六市企业的深度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还是较弱的。

(4)表4为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外合作统计表。

表4 皖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2013年对外R&D支出与合作统计

从表4可知,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外合作总R&D支出总量、对境外机构支出总量、对境内高校支出总量及占安徽全省总量比例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增长率分别达到24.64%、62.34%、9.36%,而安徽全省此类企业在对外支出、对境外机构、对境内高校的支出总量都在下降,而对境内高校的研发支出下降0.12%,为对境外机构下降的2倍。这表明在对外合作上,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表现比安徽全省情况要有所改善,且重视对境外机构的扶持。

(5)表5是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与新产品的获利统计表。

表5 皖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2013年转化专利与新产品获利统计

从表5可知,安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许可及转让数略有增加,而皖北六市略有降低,占全省比率由2012年的27%降到2013年的22.48%,许可及转让占发明专利数比率由2012年的14.76%下降至2013年的7.27%,降幅达7.49%,全省由7.72%降至5.40%,降低2.32%。所获得的转让及许可收入全省增长率达到234.72%,而六市增长率仅达14.83%,占全省转让收入的比值从23.2%降至7.96%。新产品收入方面,安徽全省增加而六市却下降,占全省比率由9.41%降至1.02%,降幅达到87.25%。这表明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较弱,新产品商业化能力还较弱,还需要政府进行技术交易市场以及运营方面的扶持。

2.地区性创新性与运营性资源建设①

(1)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至2013年,在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上,皖北总计有6个,安徽省全省共有12个,皖北地区此类中心数量占全省总量的50%,在市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上,皖北六市共有16个,全省总计有98个,皖北六市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占全省的16.32%,建设态势远小于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态势,这表明皖北六市地方政府对于市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还没有特别的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力度还不强。皖北六市没有国家级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这表明在较高层次、较大规模上,皖北六市在推进技术创新的扩散、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方面的扶持力度还较弱小。

(2)安徽省技术创新联盟。至2013年,安徽共有1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8个座落在合肥,芜湖、蚌埠、宣城各有1个,马鞍山有2个。显然,在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产学研的合作方面,皖北地区较皖南地区较弱。

(3)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至2013年,皖北六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为15个,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为70个,皖北六市占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的21.43%,仅占约五分之一,这表明皖北六市政府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与全省整体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4)全省民营科技园区。至2013年,全省民营科技园区共有16个,其中皖北六市有3个,占全省约18.75%,总的来看,皖北六市民营科技园区发展较落后,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是不利的。

(5)专利代理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内科技专利市场活跃程度,也反映了地区企业专利获利难度。至2013年,安徽全省专利代理机构总计11个,合肥有5家,皖北六市中只有蚌埠与阜阳有专利代理机构,分别有2家、1家,皖南有3家。这也说明安徽全省除合肥外,专利或技术市场的建设还较落后。

总之,皖北企业内部创新性资源、运营性资源的供给虽然都有所改善,但是还没达到较理想的程度,特别是创新性人力资源较少,地区性创新资源与运营性资源仍然不够丰富,企业创新成果相对较少,转化成果能力较弱,自我创新积累能力仍然较弱。

四、皖北六市近年来扶持企业创新政策评价

2007-2013年,除了国家级、省级、县级政府主要的扶持企业创新措施以及从属措施、工业园区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外,而在主要直接的明确的扶持企业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政策中,皖北地区政府主要的扶持企业创新政策主要有:金融措施22项、产业及大型企业扶持措施20项、综合性扶持24项、中小企业扶持14项、知识产权扶持10项、税收扶持9项、直接扶持5项、人才引进3项、政府采购2项②。

总体上看,皖北六市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市级的政策供给态势是良好的,但是在创新性资源的扶持政策,创新性人才的培育与吸引,政府直接资助,政府采购扶持力度方面还较弱,缺少具体的合作创新政策、技术交易市场扶持政策、创业及创业环境方面的扶持。就运营性资源而言,缺少对企业生产与营销环节的扶持,缺少地区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这也表明现有的扶持体系与企业需求无论是力度上还是类别上并不十分匹配。

五、结论

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于企业整合自身以及地区性的创新性资源与运营性资源的过程之中。整合创新性资源的过程是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使企业获得发展动力,而整合运营性资源过程是转化这些创新成果而获取种种收益与竞争优势的过程,为企业提供发展基础,企业再将所获得的各种资源再次投入到新一轮的资源整合中去,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而地区中的创新性与运营性资源的充裕程度也对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而言,既要进行创新性人才又要搞好运营性人才的激励与扶持;既要做好对扶持措施实施监控的工作,又要做好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以决定重点扶持创新

>性资源还是运营性资源;既要以单个企业为扶持对象,又要着眼于地区企业整体的创新扶持,还要进行地区性创新环境建设,特别是引导各种组织的合作创新;既要完善扶持措施类别,又要加强扶持力度。

注释:

①根据安徽科技厅网站有关数据整理。

②根据皖北六市市政府、科技局、财政局、知识产权局网站有关数据整理。

[1]杨晔,杨大楷,刘安琪.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评估——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4):47-53.

[2]黄国平,孔欣欣.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28-37.

[3]郭宝,卓翔芝,宫兵.政府采购扶持企业创新的机理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66-70.

[4]王楠.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选择研究[J].软科学,2012(2):88-93.

[5]闻媛.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与工具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 (8):47-49.

[6]王春晖,李平.政府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效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06-107.

[7]许箫迪.政府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态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16):107-110.

[8]李伟红,陈燕.河北省创新政策响应与地市分布关系的经验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3):74-79.

[9]安徽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3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0]安徽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4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马建平]

F 270

A

1672-6219(2015)03-0073-05

2015-03-30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皖北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政府扶持措施研究”(SK2013A172);安徽省软科学项目“皖北地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研究”(1302053053)。

郭宝,男,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卓翔芝,男,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

猜你喜欢
皖北创新性安徽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