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选修制发展历程

2015-12-28 21:53孙祎
学理论·下 2015年10期

孙祎

摘 要:选修制的实施顺应了美国时代的发展,适应了美国大学生对学习自由度的要求,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职能,承认了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教育价值,并为美国大学的成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和动力,使美国旧式学院逐步转变成为促进社会民主进步的现代化大学。

关键词:美国选修制发展;选修制争论;选修制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43-02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选修制终于在美国确立并引导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一高等教育改革赋予学生“学的自由”和教师的“教的自由”;打破了传统古典人文学科的垄断地位,使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取得合法地位。本文试图对选修制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析,增强我们对选修制的全面认识,以助于我们反思选修制对当代高校的现实意义。

一、选修制的产生

12世纪初期,欧洲已经成立了一批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如英国牛津大学(1168)、法国巴黎大学(1180)、英国剑桥大学(1209)等。这些综合性大学涵盖了当时的全部科学领域,包括教育、法学、医学和神学等。但在19世纪之前,欧洲大学都是采用传统的学年制,即以班级为教学管理单位,由学校按学科、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按照一定顺序、进度完成规定的课程,通过相应的考核后准予毕业。这种教学制度使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呆板僵硬,学生无论其学习基础如何,接受能力高低,都必须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而且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性。

19世纪初期,德国著名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针对当时大学在管理和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弊病提倡“学术自由”即“教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教授可以选择在其职业范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教材,讲授他所认为正确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教学方法;学生有根据自己或他人的观点选择学校、教师和课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的权利[1]。学术自由最终在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1809)得以实行。柏林大学在创办之初就坚持实行课程选修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所学课程而不再受到学校的限制,这种教学制度在柏林大学取得了成功,并逐步获得了德国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选修制的初期发展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深受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熏陶和学术自由精神的影响,他认为如果一成不变的照搬国外课程设置,不可能符合美国现有的国情和目标,应该择其善者而用之,以建立适合美国社会状况的课程体系[2]。因此杰斐逊主张“允许学生在选课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的上他们喜欢上的课,安排自己喜欢的活动,听他们认为应该听的讲课”[3]。

1779年,杰斐逊率先在他的母校威廉·玛丽学院尝试实行选修制。他打破了垂直安排必修课的传统做法,摒弃以古典文学为核心的全部必修课程体系,增加了医学和自然科学等实用性课程。杰斐逊的这种尝试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德国的“学习自由”的理念付诸实践,但由于一批宗教势力和保守分子的极力反对,这一尝试被迫搁浅。直到1825年杰斐逊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选课制度理想方案才得以实施。弗吉尼亚大学规定学生可以在该大学各学院设置的課程中进行自由选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修完特定学院的课程则可以获得学位;不打算攻读学位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3]。同年,从德国求学归来的哈佛大学教授乔治·蒂克纳在受到德国学术自由的思想影响下,在哈佛大学开始尝试实行选修制。他提议应“以系为单位重组教师;允许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修课程;不拿学位的学生可选修部分课程”;虽然这一倡议得到了得到了学院董事会的批准并付诸实施,但这一改革却遭到了哈佛学校教师的集体反对,蒂克纳只能在他自己的现代语言学习系得以实施,最终由于哈佛内部保守势力的强大,该计划以流产告终[4]。

1850年,布朗大学校长弗朗西斯·维兰德说服其学院董事会实行包括“不完全课程”和“推广课程”在内的选修制;1857年,密歇根大学校长亨利·塔潘引入选修制,他认为“不仅要水平扩展课程的广度,还要垂直拓展课程的深度。主张引入新课程包容旧课程……”;另外,尼古拉斯·巴斯特在哥伦比亚大学、丹尼尔·吉尔曼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安德鲁·迪克逊在康奈尔大学都进行了各种选修课的尝试[5]。然而由于美国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加之美国高校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新增设的自然科学课程水平不高等多种原因,选修制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选修制的确立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美国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迅速转变,欧洲大规模移民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模式,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引发了一系列进步改革。为顺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向工业化转向,注重实用科学和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实业人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著名教育家查理斯·艾略特在1869—1909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不予余力的积极推行选修制。

艾略特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规定所有学生学习单一的课程,并且教学方法主要依靠教师阅读褪色并发黄的讲稿和学生的记忆力,这种教育方式既不考虑学生的天生爱好和特殊才能,学生也没有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权利,这是对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兴趣爱好和目标的忽视,只能培育庸才。而选修制能够发现并发展个体的天赋和才能。他相信“当年轻人受到他们自己独特兴趣和能力的启发后,学生的天生爱好和特殊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因转为内发,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的方向,在工作中找到工作的热情,甚至能够引导其认识自身的价值并最终取得成功”[6]另外,他坚信所有同样标准教授的课程都具有同等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价值。因此选修制最终将引入自由选择的创造力,提供丰富多彩的学术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所擅长的学科领域中更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学习什么学科和内容,和掌握必要知识所需要的时间,尤其是,决定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被动变为主动,把教师从学生对其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5]。

在艾略特的积极推动和领导下,选修制得以在哈佛大学逐步实施。至1897年,整个哈佛大学只剩下一年级一门修辞学为规定课程。两年后,哈佛大学取消最后一门规定课程[6]。学生攻读一门学科,只要选修完16门课程,并符合规定达到一定学分。

至1909年艾略特卸任时,哈佛大学有169名教授开设了400多门课程,教师数量增加至600名,学生数量增加至4 000人其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基金由1869年的250万美元增加至2亿美元,俨然已经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学校[7]。在哈佛大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影响下,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国著名高等学府纷纷效仿,连反对最强烈的耶鲁大学也在1893年全部取消2—4年级的必修课。

到20世纪初期,由于大资本家热衷于向大学提供巨额捐款,并对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提出了要求,以及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选修制得到了极大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了选修制,其类型主要分为:第一种“自由选修制”,学生可以完全自由选择课程,约35%的高校采取了这一制度;第二种是选修课与必修课各占50%;约12%的高校采用这一制度;第三种为“主修和辅修制”,三年级的学生选定一个领域作为主修专业,其他课程则为辅修专业;第四种是“分组制”,即把课程按照学科分成若干课程小组,学生选择完成一组或多组课程组,约有53%的高校采取第三和第四种制度[3]。

四、选修制的争论

尽管选修制的实施在美国20世纪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发展的初期曾饱受各种保守势力的阻挠,各种争论持续不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828年耶鲁大学发表的《耶鲁报告》,该报告代表了耶鲁学院法人和教师团体为反驳古典文科教育的批评意见而做出的专门研究调查。报告认为传统学院教育的目的是捍卫自由教育,造就社会领袖和精英,只有通过古典语言讲授传统课程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才能规范和完善其心智并发展其潜能;“训练”和“装备”心灵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是学习古典学科,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演讲和背诵。另外,该报告还指出,美国学生不像德国大学生那样成熟,能够正确利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发展道路,因此把自由选择学习课程的权利交给学生是一种轻率的举动[8]。这份报告不仅捍卫了古典教育的地位,也对19世纪的美国学院和大学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进而阻挠了以选修制为核心的新兴的课程改革浪潮的进一步发展。

五、选修制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首先,选修制的发展满足了当时美国大学生对学习自由的要求。选修制的实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天生兴趣和特殊才能,充分赋予学生学习自由的选择权利,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最旺盛的精力学习自己选择的课程。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实施的自由選修制,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解。其次,选修制使教师从过时的教育实践中解放出来,使教师的职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了让学生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教师不能只根据学生的背诵表现评分,而需要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传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且激发学生自由的智力探索,自我发展。这不仅减少了教师之间的摩擦,也迫使教师探索新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最后,选修制适应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为美国现代大学的成长奠定了基础。选修制的实施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美国高校中的地位取得了承认,逐步取代了古典人文学科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新兴的实用学科教育吸引了一批企业和商业巨子向高等院校提供大批捐赠,使高等院校有能力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增加选修课数量,改善办学环境,扩大学校规模,进而使美国旧式学院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社会生产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推动社会民主进步功能的现代化美国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秀芳.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J].德国研究,2001(1).

[2]John S.B.& W.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

ory of America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M].New York:Har-

per & Row Publishers,1976:427.

[3]黎学平.美国高校选修制度的早期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4]徐志强.自由与使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5]Hazen C.C. Emerson, Eliot, and the Elective System[J].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1951(1).

[6]王保星.选修制的实施与美国现代大学的成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7]马赛,郝智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鉴论美国学分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J].高教探索,2009(1).

[8]王璞.捍卫自由教育造就社会精英——《1828年耶鲁报告》研读[J].高校教育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