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腐败与转型期腐败治理

2015-12-29 08:43姜永伟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15期
关键词:转型期腐败权力

文/姜永伟

权力是一柄双刃之剑,它既可以被用来治国安邦、为民造福,也可以被用来祸国殃民,其正负效应是由权力的两重性决定的,即权力既有造福社会的倾向,也隐含着被腐败的可能性。

权力腐败的样态在社会惯习理论上具有相似性和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则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差异极大的社会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新的发展契机,而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当然不能独立于全球化浪潮之外,但是要想跟得上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首先要考虑的即是铲除阻碍社会常态性、健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权力腐败。

我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和改革阵痛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我国社会产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相对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其结果是权力腐败已成为困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国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付出沉重代价,就必须对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中权力腐败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反腐败对策。

第一,权力腐败的根源。在公有制社会里,权力来自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也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因此,只要权力真正掌握在公众的手中或公众代表手中,就不会成为少数人谋私的工具。但是,在历史提供的现有条件下,社会分工依然明显存在,国家权力还不可能由全社会公众直接行使,而只有通过公众的代表(完全意义上是政府官员)来间接集中行使。这就导致了权力所有者与权力使用者的剥离。从理论上讲,权力使用者应当体现权力所有者的意志,但在现实生活中,权力使用者毕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个人利益有可能诱使权力的使用背离权力所有者的利益,将人民委托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公共权力就异化为私有权力了。因此,在非私有权力的制度中(包括我国现有制度在内),也自然会有因公共权力异化为私有权力而产生以权谋私的权力腐败的可能。

第二,权力腐败的治理。反权力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仅仅依靠类似严打之类的突击行动虽能在短期内查出一批腐败案件且产生震慑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反而容易迭陷运动存则治腐效果彰、运动止则治腐效果息这样的怪圈。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腐败的有效治理,必须着力构建权力监督制约的四大长效机制。其一,加强道德建设,强化权力腐败的自我制约,树立公务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精神。其二,加强权力制衡,强化权力腐败的体制制约,“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其三,增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监督成效,如果没有较为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这个基础,任何精巧、精密的监督机构或防腐、反腐设计,其作用都是极其有限的。其四,加强舆论约束,强化权力腐败的社会制约。在现代社会,随着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和发展,舆论监督作为反权力腐败的重要途径,日益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能。

从转型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型期:第一个转型期是经济转型期,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由此带来的不同人群经济地位和财富数量的巨大差异;第二个转型期是社会转型期,主要表现为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如果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基本完成的话,当前社会转型则正处于起步时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艰巨的转型。

权力腐败的治理在这一进程中的意义和艰巨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现实条件下,权力滥用和腐败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大规模发生的严重态势,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这一阶段都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随着转型的逐步深化,转型期腐败的不可避免性不能成为容忍腐败的理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惩治腐败行为,遏制腐败的蔓延趋势。可以说,转型期加剧了权力的腐败,但转型也同时蕴含着根治腐败的可能,中国式廉政的道路和模式也即蕴含于应对权力腐败、加快转型步伐的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转型期腐败权力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转型期矿业乡村综合效能评价及障碍诊断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民营金融权力榜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权力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