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宁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成效掠影

2015-12-31 07:51脱俊彩
新商务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回族村镇宁夏

本刊记者 脱俊彩

充分利用回族村落的资源特征,以保护原有民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为重点,突出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对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建设改造,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其中,宁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徐胜凯/摄

随着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重点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位一体”入手加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受益于此项政策,宁夏逐渐探索出适合的可行性路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近几年,自治区民委按照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结合生态移民新村建设、黄河金岸建设、旅游景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宁夏回族村落的资源特征,以保护原有民居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为重点,突出民族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对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建设改造,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及特色乡村旅游业,重点扶持打造了20多个有一定经济基础、有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突出的民族特色村,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其中,使特色村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又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气息,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和生态文化旅游的亮点,实现了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与民族文化传承及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

2014年11月,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塔桥村、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和杨河乡纳家户村、平罗县灵沙乡东润村、吴忠利通区金积乡秦坝关村、古城镇党家河湾村、东塔寺乡穆民新村、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余桥村、盐池县冯记沟乡强记滩村、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中卫市沙坡头迎水镇鸣沙村等12个回族聚居村被国家民委首批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是自治区民委着重打造的有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切入点,通过采取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宁夏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宁夏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都是遵循西北地区回族的建筑风格,大多采用青砖青瓦砌筑,在细节处理上用符号、色调与装饰来表现回族建筑的精髓,在墙壁、牌坊、檐口、山墙等处运用砖雕、伊斯兰花饰,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

永宁县纳家户村是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址之一,为了鼓励和扶持村里发展传统的刺绣、剪纸、鞋垫、布鞋、编织等手工业制作,挖潜回族特色小吃等饮食业,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村里组建了由130余人参加的秧歌、舞狮、叭喇鞭、旱船、毛驴、秦腔组成的原隆村社火队,在节日期间表演,营造喜庆气氛。

吴忠市穆民新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几年来,经各级政府及个人投资,搜集整理了剪纸、刺绣、花儿清唱、口弦子、回族武术、回族书法和回族舞蹈等回族非遗传承项目,并多次在民族特色村进行展示、演出。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这些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为特色村添加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改造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大大提升

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回族自治区,宁夏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建设工作中,着重考虑在新建村庄或改造旧村落时突出回族建筑的文化元素,突出回族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除重点打造回族特色风格建筑外,整合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宁夏在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改造项目时,亦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整治和改造,着重解决了人畜饮水、特色街(巷)道、设施农业、环境整治等问题。例如,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工作,拓宽、硬化村道、巷道,修建民族文化广场,对居民的外墙、院墙及门亭进行粉刷维修,改善人居环境,使通电、通水、通路率达到100%。

穆民新村脱俊彩/摄

宁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镇环境整治方法:固原县原州区三营镇通过对美丽小城镇、美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街房屋不断改造,亮化硬化绿化措施不断实施,使村镇聚集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党家河湾村的古城新村,作为黄河金岸重点项目之一,居民不仅搬出以前的土坯房,乔迁新居后更享受到智能电网入村给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为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民人居条件的前提下,提升乡村的外部观感,优化旅游配套资源设施。目前,已在每个行政村配备了乡村保洁员,部分村庄通过整乡推进和危窑危房改造使村庄面貌一新,村一级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完成配套,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得到进一步规范;平罗县灵沙乡东润村实施集镇2.3公里道路两侧绿化、亮化工程,栽植各类绿化树6000株,实施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改造工程,对沿街商住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规范统一沿街商业门店面门头广告牌等附属设施;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余桥村争取环保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农民居住生活环境。

李君杰/摄

发展特色产业,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宁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建设。结合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品生产和乡村旅游业、农家乐等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村镇文化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当地民族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永宁县原隆村依托养殖园区万头牛养殖基地,发展托管养殖的特色农业。中卫县鸣沙村、永宁县纳家户村、吴忠市穆民新村等在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村虽然都发展旅游业,但所依托的资源却不一样,其旅游经营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卫县鸣沙村主要依托当地大漠风情和黄河奔腾一同展现的自然生态景观;永宁县纳家户村则依托保存完好的纳家户清真大寺以及沙雕、金丝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忠市穆民新村的“家访式”体验旅游项目,是实行生态立村、旅游强村、科技兴村的特色战略,同时依托回族村落独特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回族风情,大力发展的具有回族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这些结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不仅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积极从事养殖业、餐饮和运输业,相应的土特产品业也不断得到开发,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村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发展意识更加浓厚

宁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推进,使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村镇走向开放,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

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各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各地村民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大台阶。有的通过发展旅游业,在广泛与各地游客交往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的组织村民赴外地参观学习,感受竞争压力,增加发展信心。有的由单打独斗向组织化、团队化转变,增强发展实力。

闽宁镇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来自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的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底子薄、基础差,家庭妇女就业难、增收难。针对这些问题,宁夏扶贫开发培训中心联合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专业培训机构,举办系列职业准入门槛较低、易于学习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如月嫂、家政服务员、保洁员、老年陪护等,还专门举办葡萄种植技术大田现场培训,在移民群众中普及生产生活技能,为村民解决务工难题。很多移民通过参加培训,学到了技术技能,很快转变了以前“等、靠、要”的陈旧思想观念,走上劳动致富的道路。

民族刺锈李君杰/摄

特色村镇建设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宁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大力开展“巩固民族团结,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宁夏”教育实践活动和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大家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切实增强“四个认同”,全社会唱响“五个好”的主旋律。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在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稳步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移民主要来自隆德县的纯汉族和原州区的纯回族聚居区,他们对当地群众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多,在原隆村,他们不是以路为伴,就是以蔷为邻。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想方设法引导广大回汉群众主动交流,相互了解,风俗习惯上互相尊重,生活细节上相互包容,有效促进了民族和谐。

各村寨还通过民族文化的宣传展示,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加深理解、增进感情;政府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组织开展各种形式节庆和慰问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民族团结氛围;大力开展民风建设活动,让遵纪守法、明礼诚信、淳朴向善、理性包容、民族团结、勤劳致富的观念深植各族群众心中。

经过几年的建设,宁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现出“基础设施完善、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受益良多的是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的人生因村子的变化而改变着,未来对于他们来说,有了更多的可能、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精彩。

猜你喜欢
回族村镇宁夏
村镇污水治理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宁夏
宁夏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