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电气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6-01-05 18:44刘明亮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刘明亮

摘要: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等院校各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变化的必然要求。文章根据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电气类、自动化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各种能力结构,探讨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包括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建设、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相应课程体系设置等。

关键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电气、通信、自动化、物联网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企业用人思维发生改变,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造成了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社会要求在提高,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依然原地踏步,导致电气类毕业生工作胜任力达不到要求,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市场分析调查得出结论:在中国梦宏伟蓝图之下,我国市场经济会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对具有综合能力的电气类人才需求只能是越来越多,但对只具有单一能力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减少。图1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构成。高校培养的电气人才应该是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需求为前提。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的专业能力培养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转变是一种必然方向。

一、根据社会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确定了培养目标,才可以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黑龙江大学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担负着国家和地方人才培养的重任。地方高校电气类、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定位于应用性教育,抓住专业的发展走向,结合区域特色、行业经济动态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为黑龙江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和服务。地方高校学生的培养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胜任能力为目标、毕业生能就业为前提,调研市场需求的改变、人才需求种类、毕业生就业岗位状况,结合本校电气类、自动化类相关专业现状,从电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把需要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教学中的具体目标。应用性本科电气类、自动化类专业应定位于: 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 为指导方针;以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电气产业为己任;适应人才发展社会化、国际化的形势,跟上学生就业多样化趋势;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动手能力提高、人品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根据地方经济、行业要求强化培养电气类、自动化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管理协调沟通能力等。

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大学的专业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培养的承载衔接点。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导向,紧跟时代要求,把社会需要作为专业设置的准则。要充分调研论证分析,以解决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计划,由市场职业要求确定专业学制,勾画专业整体框架。新形势下市场缺哪方面的人才,高校就应设置相应的专业,以行业要求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

具体到电子电气类、自动化类人才培养,应该遵循面向社会、市场、企业的要求,跟踪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同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国家振兴经济行业的需要、从业者的需求数量,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讨论,确定增开社会亟需的新专业,例如各学校新开的集成电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步调整甚至取消社会需求很少或没有需求的老专业。高校的专业设置,还需根据学校的位置和办学特色,工理结合,保证一些专业开设并保持稳定。例如黑龙江大学地处祖国边疆,与俄罗斯有漫长边境线,电气类学生培养就要有我们的对俄特色,能让学生毕业后在地方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专业设置忌讳“大帮哄”,各个高校同时开设,没有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科技的进步出现许多交叉学科,地方高校应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设置专业原则应为“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宽基础,活模块”。

三、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标准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提高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设计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是构建地方高校电气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做到图2要求的内容。

图2 课程设置原则

1.课程设置规范性。规范电气类专业课程设置,系统化。根据专业需求,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2.课程设置前瞻性。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课程内容应保证科学性、前瞻性、特色性。如缺乏对前沿性科技的把握,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将受局限,妨碍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

3.课程设置科学性。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授课计划前提下,留给学生选择余地,按照自己兴趣和方向合理制定其余课程学习计划;引导交叉学科的交流,创造机会让不同领域的学生能方便地互动、沟通,拓宽知识和眼界。

4.课程设置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和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一致,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胜任能力为出发点,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电气类、自动化类课程的内容做到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学习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做到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

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让行业、企业成为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主体,邀请企业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内容选取、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的教学不能采取“填鸭式”,不能只告诉学生概念和结论,应该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学习场景、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广泛采取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黑龙江大学创造条件,将一些专业课拿到企业去上,将企业一点环节带入教室,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培养目标应当是适应当地特色,让学生获得相关行业技能和知识贮备,为地方经济发展,为行业内相关产业提供生产、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电气类、自动化类课程实施一定要重视实践训练,以培养通理论、强实践、重实务、能创新的电气类本科人才为目的,立足于黑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依托三个一级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注重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使教学模式完备。建立以提高学生实践就业能力为评价标准的教学评教机制,促进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结合行业内企业资源培养在校大学生。增加实习训练机会,学校投入资金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心创建了开放式、多功能实验教学中心。运转过程中大力开发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题目,建设适应电子、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外锻炼平台。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借此强化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还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互助的能力。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敢于表达,能够关心、理解尊重别人,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协助学校举办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品德和能力。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往往是校门到校门,理论功底很深但实践能力稍弱,因此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也同样重要。黑龙江大学建立了与企业人才交流机制,每年派相关专业老师去企业实训,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实践。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为每一个专业硕士研究生配备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企业导师。鼓励在校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是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严格贯彻国家相关会议精神。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标准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拓宽毕业生择业领域。学校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电子、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进一步的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