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2016-01-05 08:17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

张 奕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2)

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张奕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710072)

摘要:文章对中籍外语教师及在我国工作的外籍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中外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提出了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所需的政策保障体系。文章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国际化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路径:即通过结构的优化与组合,以在岗、脱岗培训、教师本体研究、学习共同体、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依托,以提高中外籍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一定的学科扩展能力及较宽广的国际视野,最终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外语教学;师资队伍国际化;学习型组织理论;教学教育国际化

一、引言

在当今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著名高校均将国际化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如哈佛大学提出培养世界公民的发展战略;麻省理工学院始终坚持教育全球化的教学理念;牛津大学把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剑桥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着力吸引全世界最有天赋的人才;耶鲁大学立志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学。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鲜明地提出了“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毋庸置疑,国际化的教师资源及富有成效的国际化教学团队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首要步骤,是培养具有国际型人才的基础条件。

目前国内对师资队伍建设及中国教师教育与发展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戴曼纯[1]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郝彩虹[2]、黄建滨、邵永祯[3]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顾佩娅等[4]则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论证了高校外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国内外文献显示,对在中国教学的外籍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针对中外籍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外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中外籍教师结构比例失调而且尚未形成复合互融的有机团队;二是外籍教师缺乏中国化再教育和专业发展培训;三是高校对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没有明确的认识。本文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从中外籍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外籍教师的中国化再教育与专业发展,探讨了建设国际化外语师资队伍的路径。

二、当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的特点

本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依托,采用问卷形式,对1998年以来在陕西13所高校从业的中籍及外籍师资队伍的教育及发展状况做了详细调查。问卷调查累计达到233人,内容涉及教育背景、从业经历、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发展动机、发展需求、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师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等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领域中普遍存在如下特点。

(一)中外籍教师对教育与发展的需求不同

面对教学改革及职称晋升的压力,高校中中籍英语教师存在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需求。但由于科研意识薄弱,缺乏科研方法及科研指导,致使科研产出较低。教师陷入忙碌的教学中,无暇顾及自己的专业发展。另外,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在社会上的认同较低,教师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较低[8]。

针对外籍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98%以上的外籍教师不存在科研压力,更无申报项目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他们热爱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及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使他们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了其在中国教学的重要性。

(二)中外籍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不同特点

在对高校中国籍英语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存在年龄层次过于集中,性别比例失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等问题。问卷调查还显示,中籍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35岁以下教师占60%以上。来自学生评价、校方评估、科研考核、教学改革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8]。

而对在中国的外籍教师的调查显示,存在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低,缺乏专业知识等问题。陕西省13所高校外籍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年龄处于20~30岁教师占29.7%[7]。这部分人属于刚刚完成学业的学生,来中国教学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拓宽人生阅历。40.5%以上的外籍教师处于50岁以上这一年龄段[7]。他们在本国已经退休,来中国工作基本处于休闲娱乐状态或是为了体验另一种文化。本科学历占外籍教师总人数的54.1%,仅8.1%的外籍教师具备博士学位[7],但基本与语言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无关。

(三)中外籍教师知识结构不同

调查显示,目前中籍外语教师的知识体系主要以语言、文化和文学为主体,对教育学、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学习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问卷调查显示,仅5.4%的外籍教师在来华教学之前参加过教师培训[7],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绝大多数外籍教师并非职业教师,对教学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教学一无所知;对中国的教育体制、教学要求及管理更无任何了解,因此在中国的教学可以说处于盲目摸索阶段。同时64.8%的外籍教师在中国教学时间在1~2年之间[7],因此外籍教师教学的临时性成为提高其教学稳定性与延续性的障碍。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中外籍教师职业发展的三个共同目标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及理论是由彼得·圣吉(Peter Senge)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者提出的。其核心内容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6]。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全新、前瞻及开阔的思考方式,强调突破及创新,鼓励团队实现共同的理想与抱负。

项目组在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外籍教师专业发展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框架,制定了中外籍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目标。

(一)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

问卷调查显示,高校中外籍教师均接受了本科专业知识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发展能力,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语言教师应能够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结果应用到课程设置、教学评估、课堂教学等各环节中,并形成具有教学意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同时还应有能力承担起将语言理论应用于语言学科发展的重任。学习组织理论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在不断的学习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愿望,从而能够培养耐心,突破自我。据此,本研究制定的中外籍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之一为: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形成科研团队,明确科研方向,加大科研产出,以最终达到将专业学习贯穿于职业发展全过程的目标。

(二)拓展知识结构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心中,能够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组织成员)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6]。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改善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创新,进而解决个人及组织面临的各种困境。长久以来,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束缚了外语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传授语法结构、词汇含义等,在教学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在与外来文化的撞击过程中,中籍教师固有的思维方式受到挑战。而外籍教师由于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的不熟悉,教学陷入茫然,教学缺乏系统性。因此,中外籍教师职业发展的第二个共同目标即为:改善中外籍教师的心智模式,拓展其学科知识并形成系统思维。

(三)提高外籍教师的中国化素质和中籍教师的国际化素质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第三项内容是建立共同愿景。圣吉认为,建立共同愿景就是要求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共同体验的使命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开展创造性的学习[5]。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中外籍教师对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语言教学的本质等缺乏共同的理解,从而造成外语教学某种程度上的不一致性。实践证明,建立中外籍教师共同愿景的有效手段是团队学习。通过团队学习,激发中外籍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使中外籍教师在中国语境下逐渐形成较统一的语言观及教学目的,进而形成共同愿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独立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长期的教学使得教师处于专业隔绝状态(Professional Isolation)。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一个心理安全、相互信任、气氛融洽的学习共同体,以便中外籍教师相互学习,自由交流,在共同克服教学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国际视野并最终实现外籍教师的中国化教育及中籍教师的国际化培养。

四、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模式及保障体系

(一)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模式

基于对中外籍教师教育与发展需求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国际化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外籍教师与中籍教师在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本土教师及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师通过结构优化与组合,经过对中外籍教师脱岗、在岗培训,教师本体研究、学习共同体、国内与国际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最终达到中外籍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扩展能力、较强的教学及科研能力和较宽阔的国际视野等目的,如图1所示。

(二)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1. 机制与政策是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优化组合的基本保证。随着我国对外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支持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政策也不断丰富完善。如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一系列基础课教师及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访学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国家教育部的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计划等。广阔的政策与机制背景为优化中外师资队伍提供了基本保证。

图1 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模式

2. 发展需求是形成国际化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基本前提。目前各层次的教师都有较强烈的发展需求和愿望。不同执教阶段人员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基于明确的发展需求分析,形成了本模式的中外籍教师教育和发展的方向,即国际视野、科研与教学能力、学科拓展能力等。

3.培训手段是形成国际化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关键。本研究在实践中实施了各种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及方法。如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从行动研究入手、开展本体研究、建立稳固的学习共同体、举办多层次的学术会议、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等。丰富多样的培训手段实现了国际化外语师资队伍建设。

五、外语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国际化外语教学团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与美国BYU、Whitman、JCCC和瑞典Karlstad等大学建立了长期互派教师合作关系,实现了外语教学团队中外籍教师15%~30%的比例,90%以上中籍教师赴国外研修或联合教学。98%的外籍教师参加了中国化再教育,拓展了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了其与国际化教学团队的深入融合,实现了外语师资建设国际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西北工业大学从教两年以上外籍教师超过30%。

(二)外语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我们针对外语类本科生的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演讲、商务英语、高级阅读和电影欣赏等6门课程,实现了中外籍教师联合协同授课模式。外语类研究生的认知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语用学、课程设置和文学批评等8门课程均由中外籍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大纲,以研讨方式合作授课。中籍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年均发表论文30余篇。外籍教师在中国出版教材、讲义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国际化外语教学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十年共培养外语类本科生和研究生700余人,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一次性通过率从原来81%提升到96%~100%,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100多位学生获得各类国际、国内奖励。

(三)国际反响强烈

在国家外专局支持下,项目组于2005年在西安成功组织了中国首届外籍教师教学国际研讨会。共计7个国家35位外籍教师、专家参加会议,发表论文36篇。美国英语学会、BYU教师基金会、瑞典LP基金会和香港建华基金会等多个国际教育组织给予了15年的持续支持。瑞典Karlstad大学对西北工业大学外语教学团队进行了系列报道。以国际化外语教育方式培养了16名来自瑞典、蒙古和土耳其的留学生,均已顺利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 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8年的澳籍外教Pauline Dimond女士荣获陕西省三秦友谊奖,这是陕西省首次为从事语言类基础课的外籍教师颁发此项奖励。另有4人被全校学生评为最满意外籍教师。

六、结语

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在重视中外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科扩展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应形成稳固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及输出。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出台与之相适应的中外籍教师师资培训体系以及中外籍教师考核标准,以真正落实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张希春. 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2-46.

[2]郝彩虹. 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6): 54-56.

[3]黄建滨, 邵永祯. 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01(6): 20-25.

[4]顾佩娅,古海波,陶伟.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调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7): 51-58.

[5]沈葳,张睿,高俊山.学习型组织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4(3):22-25.

[6]皮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张奕.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评估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宁夏大学学报,2009(4):179-182.

[8]周燕. 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06-210.

(责任编辑:马红鸽)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20002);陕西省教改重点基金项目(13BZ05)

作者简介:张奕(1967-),女,土家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5)02-0111-04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Team

ZHANG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Northwest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lish teachers and native English teachers and finds that the two groups of teachers demonstrat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this paper sets thre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ims for Chinese English teachers and native English teachers. Meanwhil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government policy has offer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two groups to integrat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team could be implemented through in/out of service training, teachers-study,learning commun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word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ternational teaching team;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模型探究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
Application of 'Never Forget English'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高职外语教学与外贸职业能力培养与研究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