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控制继电器技术产业之新发展

2016-01-05 00:40
机电元件 2015年1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金 峻

(库顿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0)

研究与设计

我国控制继电器技术产业之新发展

金峻

(库顿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本文概述了2011年以来我国控制继电器技术产业所取得的新成就,论述了近年来我国控制继电器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展望了我国控制继电器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前景,勾画了全面建设继电器强国的新进程。

关键词:控制继电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1新成就、新跨越

1.1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2012年、2013年我国控制继电器销售额分别为158.1亿元和168.82亿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1.66%和6.78%;产量分别为58.12亿只和63.29亿只,分别较2011年增长-6.23%和8.9%,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见表1。

表1 近年我国控制继电器产业规模及增速

2012年及2013年我国控制继电器销售额世界占比分别为46.38%和47.43%,产量世界占比分别为48.69%和50.02%。2013年,我国控制继电器产量世界占比首次突破50%,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近几年,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增速减缓,但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2出口降幅趋稳回升

我国控制继电器2012年及2013年出口额分别为10.60亿美元和11.28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1%和6.49%;出口量分别为19.36亿只和21.11亿只,同比增长分别为-12.15%和9.09%,见表2。

2013年,我国控制继电器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20.83亿美元,同比增长8.44%。

2014年1-6月,我国控制继电器出口额为5.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60%;出口量为10.85亿只,同比增长为15.97%,详见表3。而同期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和出口量都分别下降了5.9%和8.2%。

表2 近年我国控制继电器进出口数据

表3 2014年1-6月我国控制继电器进出口数据

1.3科技创新水平全面跃升

1.3.1出色完成国家重大配套任务

2012年6月12日,“神九”升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汇自动和手动任务;2013年6月26日,“神十”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圆满完成“神十”与“天宫一号”的交汇对接;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交拍成像;2012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2013年1月26日,我国新一代300T的大型运输机运-20成功首飞等等。这些都凝聚着我国继电器人的智慧和汗水。

1.3.2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新一代的通讯继电器、高频继电器、高压继电器、宇航继电器、光MOS继电器、继电器组件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都显示出我国继电器产业的巨大的创新力量:

具有高驻波比、低插入损耗、高隔离、开关速度快的高频继电器以及用于机载电子干扰系统和雷达系统的大功率射频继电器(群力和40所等);

新能源领域用高压直流继电器(宏发);

切换300VDC/20-100A的高压直流宇航继电器(北京航天微机电所);

新能源汽车继电器、智能CAN总线车身控制系统、汽车电子关键控制部件产业化(沪工,已经取得8项发明专利,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失效率从L级提升到M级,加速度、冲击均达到100g的高可靠密封继电器(群英);

SSR军标生产线(科通和桂林航天)、TO-5生产线(群英和桂林航天);

利用电子陶瓷多层叠印刷工艺研制成功的世界最小的电磁继电器6mm×5mm×2mm(苏州磁明科技为MEMS继电器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贵州航天与哈工大联合研究的《密封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多余物自动检测技术》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通研究的《电子元器件密封性质质谱检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1.3.3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成就凸显

2012年宏发被授予“全国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截至2014年6月,宏发共申请继电器专利397件,已经获得授权332件,其中发明专利66件;

安徽明光爱福电子2012年即申请继电器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

2012年11月5日,宏发主持制定的六项通讯继电器国家标准正式公布,2013年2月15日起实施,宏发现已成为全国有或无继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宏发2013年申请立项的国家标准《基础机电继电器-第7部分-试验与测量程序》已正式列入国家2013年第二批标准制修订计划。宏发作为全国首批“电器产品可靠性提升工程”示范单位,支持制订的CAS215-2012《控制用电磁继电器可靠性评价》标准已经正式批准公布。

2新特点、新趋势

2.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上世纪最后十年,我国继电器产业的销售额的年均增速21.91%,新世纪前十年为16.19%,见表4。而2011年后,我国继电器产业就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发展增速明显放缓。预计,今年将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期,不会再有大起大落,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发掘长期增长潜力,从根本上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

表4 “八五”~“十一五”期间我国控制继电器产业规模的年均增速

2.2结构调整加速,呈现积极变化

2.2.1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

紧抓智能电网大发展机遇,宏发于2008年成立了电力继电器公司,大力发展磁保持继电器这一系列产品。2012年,该公司的营收达到8.8亿元,荣登世界顶峰。

面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迫切需求,沪工成功研发了新能源汽车继电器、车用智能化电子接线盒、汽车电子关键部件等新产品,积极向继电器的智能化、组合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面向宽带建设、面向4G,宏发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讯继电器及自动化生产线;40所、群力等研发的射频同轴连接器,高达18GHz的高频继电器已经在群力投产;科通、群力、桂林航天等高水品建设SSR、组合式延时继电器、光MOS继电器生产线。

瞄准轨道交通、智能工业、工业机器人、智慧城市建设,40所研发“固体功率控制器”、桂林航天研发的热继电器(用于高铁列车);天义研发高铁、地铁专用继电器等,这都是依靠军用继电器制造优势成功发展民用继电器的新突破。

2012年,宏发通过兼并重组新建两家公司:宏舟和宏发电器,前者主营用于新能源领域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后者主营低压成套开关设备。

行业重视共性技术研究,强化继电器技术基础、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为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行业资金集中投向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宏发2013年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9.3亿元,用于高性能继电器、高压直流继电器产业化,以及提升继电器研发能力和精密零件配套能力升级项目;2014年6月27日,宏发海沧工业园区开工,占地298亩,总投资额8.5亿元,并于2016年7月初建成投产;2014年5月,沪工三期扩建项目正式启动,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

2.3多种举措促进产业升级

2.3.1由传统应用向新兴重点应用转型

大力开发新兴重点领域应用的新型继电器、专用继电器和特种继电器,加快由传统应用领域向宽带、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目前,60%的汽车继电器需要进口)、工控(80%大型工控系统采用国外系统)、船用(大型船舶80%电子设备为国外垄断)、新一代的战略武器和新型战术武器以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智能工业、智慧城市、信息消费等新兴重点应用领域转变。

2.3.2由低端继电器产品向高端继电器产品转型

强化自主创新,全力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开发新一代通讯继电器、高频继电器、高压直流继电器、高可靠宇航继电器、高性能工控继电器、船舶用继电器、轨道交通用继电器、低功耗节能继电器、MEMS继电器、继电器控制组件等高性能继电器,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2.3.3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

努力提升产品装备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提高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执行制造系统(EMS),推进制造模式向网络化制造、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

2.3.4由传统销售模式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型

努力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电商运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之中。

2.3.5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不仅在 “制造上”下功夫,在“服务上”动脑筋,更在二者融合上做文章。迈出单纯制造环节,为客户提供“制造+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的盈利模式。把握市场先机,延伸产业链条。

2.3.6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提升企业对各要素高效集成、精益控制、持续改进的管理能力,推进全程目标管理、全员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信息化管理。2014年6月23日,宏发启动SAP项目,聘请IBM公司作为该项目咨询服务供应商。

2.4创新融合推进继电器技术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继电器技术创新进程加快:一方面,努力推进继电器更灵敏(低功耗)、更小体积、更高性能(如:高频继电器等);另一方面,突出创新的系统性、集成性,推进继电器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各种适用新技术融合、软硬融合,追求更多功能,实现继电器多功能化、模块化、组合化、智能化,以更大化和更优化的方式释放继电器的价值。

自1835年继电器发明以来,继电器技术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当下创新的核心是系统创新,系统优化和系统整合将成为未来创新的重要特征。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继电器将与更多数字控制、微电子、软件及网络技术融合,释放更大的价值。系统研发突破将以颠覆性创新技术打破对继电器的传统认识,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建立“系统理念”,必须从客户整个系统来看自己能在继电器方面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去设计最适合客户的解决方案。如通过设计创新将整机系统中的某些功能器件(含芯片、嵌入式软件等)移植到继电器中,为客户提供一种整合了多种功能或可实现多种功能的解决方案,帮他们优化系统设计,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增值方案和产品价值。

3新常态、新征程

3.1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挥别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继电器发展迎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增速换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进入不断优化,新兴继电器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更多转向创新驱动;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和更多新挑战。

面对新常态,在产业阵痛的同时,也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全行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二元深度融合,把行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惠及员工的基础之上,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由继电器大国向继电器强国迈进。

3.2建设继电器强国进程

我国正处在向继电器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强做优,世界一流”是我们的核心目标。根据我国未来总体的发展战略,预计我国继电器强国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25年,基本建成继电器强国,迈入继电器强国行列; 2045年,进入世界强国最前列,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继电器强国。

2025年迈入继电器强国的具体目标是:高端继电器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门类产品的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门类继电器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新兴继电器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要加快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结构优化、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产业体系建设,完成强国的战略转变。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指导方针。创新驱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品自主设计能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质量为先,强化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技术基础,大力提升产品品质。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制造。优化结构,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品,发展现代服务制造业。

实现上述目标,要体现四大转变和一条主要线。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一个主线:融合!信息技术与继电器技术融合;产品与服务融合;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互联网与制造技术融合。

3.3创新是实现强国梦的根本驱动力

创新事关产业前途命运,是实现强国梦的根本驱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要依靠创新,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更要抓住成果产业化这个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真正实现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在战略上落到实处,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

我国继电器行业正面临新的产业变革,以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点的智能化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是继电器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一定要将智能因素融入继电器,将智能化这一特性贯穿到整个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智能化使继电器等机电产品向“智一代”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智能化使继电器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制造发展,全面提升制造精度和效率,催生新的加工原理;智能化将大大促进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延伸发展性服务业,全面改变继电器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征程中,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中国继电器产业一定能抢夺先机,书写继电器强国的历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金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的新高度[J].机电元件,2010,30(4):32~34

[2]金峻. 构建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J].机电元件,2012,32(1):49~58

[3]金峻. 2011年我国继电器发展述评及前瞻[J].机电元件,2013,33(1):45~55

[4]金峻. 2012年我国继电器产业发展基本情况、面临形势及主要任务﹝内部报告﹞

[5]继电器信息 2012年 第1~6期

2013年 第1~6期

2014年 第1~5期

收稿日期:2014-11-20

Doi:10.3969/j.issn.1000-6133.2015.01.014

中图分类号:TN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33(2015)01-0060-05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