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安全长城铸国之重器

2016-01-06 06:08朱爱红
军工文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电科电子科技军工

文/朱爱红

筑安全长城铸国之重器

文/朱爱红

“捍卫国家安全、保卫公众安全、企业安全、个人安全”成为电科人全力聚焦的事业之一。

安全就是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科技捍卫国防安全、国家经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全,增强国防事业基于信息化的体系作战能力和对抗能力,在信息时代切实为国家、公众、企业、个人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016年8月1日,在东海某海域,从陆地到海上,从天上到水下,在看不见的空间里,一场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的实兵实弹对抗演习正在紧张进行。在舰艇指挥室里,信息化指挥平台实时显示各个方向的信息,大尺寸荧屏尽览波涛万里的海空战场。随着键盘的敲击声,一道道作战指令迅速传递到各作战单元。各突击群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协同作战,对目标展开有效打击……

2016年9月初,G20峰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隆重举行。“低空卫士”承担了低空防御的重任,在峰会安保低空区域建立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防御体系,对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目标进行了精确定位,为指挥中心做好会议的安全保障提供了数据支撑。维系此次会议各领域安全的还有:安全注册、安全用网、平安通信、安稳飞行、安享水源……

这看似不相关的两个场景,使一个一直致力于推进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军工集团,从捍卫国家安全、保卫公众安全、企业安全、个人安全的幕后走到了台前。这个军工集团便是新晋世界500强、蝉联央企业绩考核12年A级、四个连续任期A级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引领电子科技,构建国家经络,铸就安全基石,创造智慧时代”是其一直以来坚守的企业使命。

从修配到仿制:举步维艰的沉重起步

l950年10月,国家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所需的通信装备,不依靠进口,全部立足国内,自行解决。为了支援前线,从事通信装备修配、生产的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把一腔爱国热情化作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和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同心同德的团结协同精神,自发加班工作,自行设计、研制、生产了师团、团营、营连所需的无线和有线通信器材,并及时送到朝鲜战场。为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时称“军委通信部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迅速发动了“公物还家”活动,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收寻雷达器材,甚至从泥土中、从草堆里挖出国民党军队遗弃的器材用于雷达的修配,共修复了三个型号129部雷达。与此同时,还抽调技术人员组建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一个雷达营,开赴前线。

正当军工电子研发、生产一步步走上正轨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退专家并停止供应图纸,给正在进行之中的军工电子装备仿制工作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军工电子人上了生动的一课:关乎国家安全命脉的国防军工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条道路可走,任何依赖进口、依赖合作、依赖援助的思想都是没有出路的。1961年,被邓小平同志称为“科学宪法”的《科研十四条》颁布。中国电科十四所(时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广大知识分子专心致志攻关,攀登技术高峰,一些雷达新技术、新工艺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在军工电子行业影响深远的“三敢三严”作风:敢想、敢说、敢干,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孕育了影响军工电子几代人的“七种精神”: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献身职业、成就事业的敬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求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协同精神;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一批军工电子科研成果在艰难曲折中诞生:195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部移动式米波远程警戒雷达诞生,共生产数百部,成为我国早期雷达网的骨干雷达;l955年4月、12月,P波段远程警戒雷达和微波海岸警戒雷达相继诞生,微波海岸警戒雷达1956年荣获国家级科技奖;1958年进行研制、1960年开始批量生产的低空测高雷达,在后来福建地区击落敌P2V间谍飞机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1961年12月、1962年4月,103型、104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 ……

从跟踪研制到自主创新:艰难曲折的沉重起飞

1964年春天,毛泽东主席在会见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三位科学家时,专门谈到了防御问题。他说:“有矛必有盾,要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这便是著名的“640”指示。

建立国家防御体系,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不啻于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毛主席的指示很快催生了一系列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就有预警雷达系统。研制这一系统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雷达工业的开山鼻祖——中国电科十四所。同年,由聂荣臻元帅提议,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主持,国防科委所属院、所的代表,中科院及其下属的各自然科学研究所的代表、部队及地方的领导630人在中国电科十四所召开了一场学习中国电科十四所先进经验现场会。会议代表提出:要像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样,科学研究界要学中国电科十四所。聂荣臻元帅在致大会的指导信中,从政治思想、科学技术管理、三结合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电科十四所给予了高度赞扬。

围绕国家防御体系的建立,中国电科十四所人历经十年时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部大型预警相控阵雷达。该装备完成了多次对空间目标进行观察、跟踪、编目等国家科学实验任务。1979年、1983年,该雷达还成功跟踪了某国“天空实验室”、某国核动力卫星陨落的全过程,并准确地预报了陨落的时间和地点。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远程警戒雷达、单脉冲测量雷达等一大批代表时代先进水平的产品,相继问世。1978年,这批产品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系统在我国的“两弹一星”乃至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筚路蓝缕到世界500强:凤凰涅槃的展翅腾飞

为深化电子科技体制改革和增强国防电子综合实力,2002年3月1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正式成立,全面开启了军工电子以军为核心、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纪元。从此,“安全”——“捍卫国家安全、保卫公众安全、企业安全、个人安全”成为电科人全力聚焦的事业之一。

在军工领域,中国电科完成了大批军工科研生产任务,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为部队提供了大量的电子信息装备,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和各项国家重大活动的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某大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我军第一个集指挥控制、预警探测、情报侦察、区域通信和电子战于一体的大型系统工程,开创了我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建设的先河,代表着当今我国军事电子信息系统装备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新时期的“两弹一星”。

以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为代表的预警机系列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军正式拥有了体制先进的预警机装备,极大地推进了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为人民空军战略转型奠定了关键装备基础。

数据链装备研制,为我军实现在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形成体系对抗能力提供了关键手段。

测控通信系统作为“载人航天”工程8大分系统之一,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历次发射、回收的测控任务。

某机载远程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其完善的功能,优良的性能,对于提升我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舰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被誉为“中华神盾”,是我国第一部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水面作战舰艇首次具备了区域防空能力。

以机载双模行波管、砷化镓微波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一批关键军用电子元器件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封锁禁运,为大幅度提升我军主战装备远距离、高精度、全天候、小型化、高可靠作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与物质保障。

在民用产品与技术领域,中国电科完成了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综合信息系统工程,研制出综合安防指挥系统、城市安全应急系统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中国电科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从汶川地震的应急救援,到国家安全体系的建立,无论在看得见的地方还是看不见的地方,无论是有形的电子科技装备还是无形的国家经络体系,中国电科的身影无时不在,中国电科的产品无处不有。穹窿上下,中国电科编织的安全网络时时处处护佑着华夏大地。

在中国电科企业文化发布会上,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说:“铸就安全基石,就是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科技捍卫国防安全、国家经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全、增强国防事业基于信息化的体系作战能力和对抗能力,在信息时代切实为国家、公众、企业、个人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这是中国电科人对共和国、对全体中国人的庄严承诺!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猜你喜欢
电科电子科技军工
西安展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IPO档案之里得电科
2S1广州弘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13B广州市码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电科 深空之眼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