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公德修养

2016-01-06 16:59葛晓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24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传统文化

葛晓梅

[提要] 国民公德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整个社会风貌的状况,反映社会整体文明发展水平。提升国民的公德意识、加强公德修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既依赖于政府、社会的引导,也需要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加强公德教育,改进公德教育方式,并在法制建设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树立公德的权威性。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修养;公共生活;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9日

社会公德是为维护、保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主题。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国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社会公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在社会公德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国民中普遍存在一些不文明习惯,突出表现为“中国式陋习”,已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大国形象,凸显出加强国民公德修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性。

一、国民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国民公德意识薄弱,公德素养不高,其原因除个人道德修养因素外,还包含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公德历史根基薄弱。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这就使得社会公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社会公德水平也就表现出一定的差距。中国正处在由工业时代中期向后工业时期的进程中,与处于后工业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社会公德总体水平不高。

(二)国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民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还有大量文盲存在,这也是导致公民公德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社会公德素质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文化是推动社会公德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公德的进步是一致的,培养和提高文化素质是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必要手段。

(三)公德教育形式化。道德教育的内容设置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脱离,脱离生活,知行脱节。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科学知识教育,轻视德育教育,“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道德教育贪高、求大,大多偏于空洞说教、泛政治化、泛思想化,偏重于灌输抽象的道德原则,太过强调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把“利他”、“奉献”、“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无视社会现实和社会成员的觉悟水平,存在着霸道的神圣化的现象,过于强调“高尚”道德培养,忽视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人格教育。

(四)对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破坏。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遭到破坏。当时民族危机,面对西方物质文明,认为中国事事不如人,所以要拼命往西走,知识精英们希望用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等价值观,代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来推动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带有强烈的爱国色彩,但是有点过激,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批判,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引发了以后一次次反传统运动,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激烈反传统”的传统。

文革时又提出破四旧、批林批孔、打倒“封资修”,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长期批判,扫荡了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伦理道德,是彻底摧毁传统的非理性运动,是无知者对传统的毁坏。后来又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励子女揭发父亲、学生揭发老师、朋友揭发朋友等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使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文化只可能在旧的基础上升级换代,而不可能一夜之间全盘更换。

(五)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增长被置于核心地位,公平和正义只是作为第二层次甚至是第三层次的发展理念。于是就出现了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公平正义的现象:只要经济发展了,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破坏,什么都可以违背,许多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被扭曲,社会公德也被一些人一再地践踏。自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理想、信仰、道德情操、礼仪、责任被一些人抛到一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被理解为“金钱优先”,能不能赚钱和赚钱多少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而不看他所赚的钱是不是合法的钱。在所有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又互不相让时,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便迅速蔓延,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

二、加强国民公德修养的实现路径

(一)厘清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界限。人类社会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封闭性和隐秘性,它包含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私人生活具有封闭性、隐秘性,也就是隐私权。私人生活有独特的领域,这个领域一般限制在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在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

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区别就在于,公共生活是在一个社会的开放空间当中,它具有和私人生活完全相反的属性,私人生活是和自己发生联系的的生活形式,有些状态是隐秘的、不可展示的。而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公共场所,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要和其他人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联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更为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因此,属于私人生活的内容就不能放在公共生活中,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虽然私人生活中有个人自由的权利,但是个人自由不能出界,不能影响公共领域,不能影响其他人的生活,自由的核心要分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准确地区分“群己权界”,很多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就是因为没有分清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界限。

(二)丰富完善公德教育教化手段。德性始于教化,成于规范。宣传社会公德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自觉完善公德修养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良好的公德修养是从小养成的,把公德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不应变,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课堂的作用很重要。重视社会教化、社会氛围在公德教育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有效的教育形式很重要。一是宣传道德模范,形成尊重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社会风尚,让道德理念具象化、大众化,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和践行,确保道德建设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二是利用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生动形象、易于打动人、容易接受、又很简练等特征来感染和影响人们传播公德理念,发挥电影艺术的社会效益,教化作用;三是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把孝敬父母、感恩励志、报效国家的寓意融入其中,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们的有效方式;四是多读人文书籍提高人文修养。培养公民阅读习惯,提供培育阅读的环境,人文生活的空间。

(三)以法促德,建立社会公德奖惩机制。公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发挥法律长期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保障道德建设的持续不间断进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切实克服运动式执法、被动式执法的弊端,建立完善全天候执法、高效率执法的体制机制,使违反公德行为随时能被发现、被纠正、被处罚,让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法律和公德约束的存在,确保公民个人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循德依法。

公德建设之难,在于习惯养成。公德的养成既要依靠个人修为、社会倡导,更要靠法律的硬约束。发挥法律的强制性、惩戒性、导向性作用,在遵守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不能自觉遵守的情况下,唯一办法就是立法约束,提升违反社会公德的成本。“天下大务,莫过赏罚,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惧。”只有辨是非,明赏罚,公德才能得到宣扬,不文明行为才会被遏制。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文明是建立在严格的教育和对不文明行为严厉罚款的基础之上的,以法促德是一个基本的经验,在没有自觉遵守意识时,需要严格的法律。仅有柔性教育是不够的,以刚性制度规范公民社会公德,既为“当好人、有好报”提供制度支持,又为处罚违反社会公德、触碰底线的行为提供法制保障,用严厉的法律来保障社会公德的遵守。

(四)知行合一,注重实践。遵守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行动中。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大多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很多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忽略,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忽视,,就会形成不好的社会风气。从日常小事做起,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言谈举止反映的是我们的文明素质,举手投足折射的是我们的公德修养,公德意识要融入到习惯中。

社会公德建设要人人参与。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存在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抱怨“人心冷漠”,一方面又告诫自己“少管闲事”;一方面抱怨别人不守公德,一方面又时常纵容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标准”,正是时下公德水准不高的原因之一。要强调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都应该成为社会公德的维护者,不能只当享受者、“批评家”。

(五)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道德是古人把为人处事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为人处事的准则,流传并且教育后代,使大家以同一种规则、准则要求自己,衡量别人,慢慢形成了道德标准。是一代代人累积下来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规范。这些规范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绝大多数仍然符合现在社会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加强社会公德修养,应该接受、传承这些传统道德,把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时代化。

传统道德是依附于传统文化而存在的。记录在典籍中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以儒家经典为代表,传统道德在儒家学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人生活的。儒学的本质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儒学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也就是说,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传统道德最浓缩的精华。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道德品质。不论是在商业交往,还是社会交际,这些品德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得到社会肯定的根本,也是做人的信念。

继承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好家风传承的传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学习先贤事迹,明白做人规矩,懂得处世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家规家训和社会法规、社会公德自然融合。家训传导的家庭的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家族利益也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通过“我们的家训”、“厅堂悬挂家训、培育文明家风”等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与社会公德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菊.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学理论,2014.3.

[2]黄大叶.浅析加强公德修养的现实意义和主要途径[J].冶金企业文化,2014.5.

[3]白俊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传统文化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状况及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