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精准扶贫毕节路建设“创新扶贫示范区

2016-01-06 17:27林科军陈芳康安娜
商业经济 2015年1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林科军 陈芳 康安娜

[摘 要] 反贫困的过程也是精准化扶贫的过程。毕节试验区27年致力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和科学实践,向贫困发起“总攻”、探索创新扶贫开发试验。按照“小试验、大方向”和“作示范、探路子”的要求,探索出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六种模式”。其在建设“创新扶贫示范区”新机制中,探索建立的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十子”机制、“四法”等,拓展、深化了精准扶贫综合实践模式研究。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创新扶贫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anti poverty is also the process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Bijie pilot area is committed to reform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three major themes, poverty alleviati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control for 27 years. It launched a general offensive to poverty and explored innovative ways to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mall test, big direction" and "making a demonstration and exploring the way", Bijie explored six models for acceler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created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innov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extending and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model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Bijie Pilot Area,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nova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一、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的初步探索及难点

以政府主导的扶贫进入扶贫新阶段,农村贫困的发生形态与扶贫战略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扶贫进入新常态。贫困结构复杂,致贫原因多样,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新常态呈现出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单维贫困到多维贫困、静态贫困到动态贫困、短期贫困到长期贫困的新特征。当前农村扶贫开发已进入唯“硬骨头”的攻坚克难的新阶段,靠常规手段已难以奏效,必须在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上创新突破,总体思路和制度框架亟待调整,建立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新体制、新机制,必须从以往存在的“大水漫灌”转变到“精准滴灌”,实施“靶心疗法”,找准扶贫的“命脉”综合施策,点中薄弱“穴位”精准发力,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真正做到“扶贫到户、扶贫到人”,确保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毕节试验区以赫章县海雀村为样本解剖“麻雀”,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十子”机制(即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在全市推进精准扶贫“四法”(即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构建“一套机制”,即十子法;突出“一个抓手”,即抓手法;实现“一个突破”,即产业链法),切实推动各类帮扶资源到村到户,实现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滴灌”转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对精准扶贫进行有益的探索。

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扶贫任务重、压力大。目前全市有贫困人口166.97万,占农村人口23.86%。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压力非常大。二是扶贫产业发展仍然落后,带动能力弱小。目前全市产业发展仍以能矿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旅游服务业处于初级阶段,对贫困对象带动较小,甚至惠及不到贫困人群。农业产业规模小,未形成链接农户产业链条,没有形成贫困农户参与大产业发展和自主发展小产业局面,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三是扶贫资金缺口大,扶贫项目融资难。由于贫困地区大部分都在山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小,市、县财政资金很难承载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成本。扶贫融资准,县区风险补偿基金较少,小额贷款贴息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规程,扶贫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贷款贴息仍未到位。四是机制体制障碍亟待破除。由干受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导致部门联动不紧密、职责分工有交叉,影响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有效衔接。另外,配套支持或考核措施还不完善,没有针对贫困人口个体的进退和考核措施,管理方式仍沿用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削弱了精准扶贫的效果。五是基层扶贫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扶贫机制改革和创新,扶贫工作重心开始向县和乡村下移,这就要求县乡扶贫队伍更加稳定、业务素质更加过硬,才能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求。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均没有单独设置扶贫机构,也没有稳定的扶贫队伍和专职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推进。六是扶贫的精准度有待提高。识别还不够精准:对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和脱贫需求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仍然存在简单化、模糊化的问题,还没有做到完全精准。分类还不够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较多甚至于多种致贫原因相互交织,存在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简单归为某一类别或某几种类别,没有做到个案“诊断”,造成对象分类不够精准。措施还不够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和工作计划时,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在措施上还存在趋同化的问题,难免“打偏跑漏”。七是脱贫的形象标准和成效管理还不够精准。按照国家划定的贫困线,贫困户脱贫标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为2300元,2014年现价为2884元)。从统计的角度,有其符合我国国情的客观标准,但这个标准在实践操作中不够形象、不够直观,很难客观界定贫困户收入,有可能导致“被脱贫”、“被贫困”的问题。八是成效管理特别是退出机制还不完善。有的贫困户按目前的标准口径可以实现脱贫,但国家贫困线标准一旦提高,或贫困户自身生产生活稍有差池,就可能又会返贫。脱贫农户收入如何可持续稳定地增长,推进跟踪巩固和后续扶持,还缺乏有效机制,确保扶贫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endprint

二、毕节试验区建设“创新扶贫示范区”新机制

新时期扶贫开发必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体系,使精准扶贫成为一种新常态。毕节试验区使命价值在于试验与示范。在精准扶贫的新阶段,经济发展和贫困减缓面临的问题是更为精准的定位贫困,并将精准扶贫纳入增长框架,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毕节反贫困的问题首要的是如何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抓好“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为支撑,加快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着力推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全国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新路作示范。

毕节试验区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结合贵州省部署,应用“自选动作”和“施工图”,勾勒精准扶贫的“毕节试验区版本”,确保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在毕节具体化、特色化、实践化。着眼点是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借鉴。为制订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意见提供范本;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减贫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减贫治理能力,增强农村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协同性、可复制性;核心是瞄准扶贫开发工作中扶贫对象识别不准、底子不清和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与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奠定精确识别、精准规划、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五大基石,构筑新机制,探索生态文明与扶贫相结合的绿色减贫脱贫新路,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扶贫示范区建设,为贫困落后山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新路、作示范。

(一)着眼可持续生计,精准创新机制体制改革

以精准扶贫促区域发展,着眼可持续生计创新扶贫示范区建设,必须破除机制体制障碍,以改革为动力,聚合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大扶贫”格局。改进贫困县乡考核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监管等方面机制体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精准扶贫“十子”工作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健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帮扶机制,等等。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突破重点、抓好突出问题解决

打造高质量的扶贫攻坚示范区,解决好突出问题是保障。不断加强产业扶贫力度,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有效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和乡村农家靓丽行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提高贫困群众转移就业能力,实施人口控量提质行动。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和提高保障水平。着力凝聚社会扶贫力量,提高“参与式”扶贫能力和水平,等等。

(三)紧盯目标任务,精准抓好改革试验课题落实

建立精准扶贫核心工作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应抓好精准扶贫“十子法”“四看法”落实,着力建立扶贫对象识别机制、规划机制、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进退机制,重点抓好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和动态管理等工作。注重精准扶贫和片区攻坚有机结合,把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和实施片区规划、县级实施规划的片区攻坚高度融合,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等。

(四)围绕示范带动,精准创新试验示范价值点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以及中央、省等有关领导的批示精神,在坚持持之以恒、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上闯新路作示范。继续深化“三大主题”,以打造精准扶贫“四法”等先进、样板为引领,力争在绿色减贫模式上出理念、在推进措施上出经验、在过程管理上出路子、在扶贫成果上出典型,探索出试验区试验示范的价值亮点,真正将毕节建设成为新时期全国其他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扶贫开发示范区,等等。

[参 考 文 献]

[1]汪三贵.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黄承伟.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

[3]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