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十年回顾与现状分析

2016-01-06 14:26王志强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现状分析

摘 要:过去10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盘点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来华留学生、出国留学生、教师国际化、跨国高等教育等发展情况,对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基本趋势,制定相关指导政策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十年回顾;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1]。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领域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过去10年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开始扮演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下一个10年也必定会发生同样甚至更大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

在总体规划方面,教育部出台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均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总体意见和具体举措。在政策方面,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教育部贯彻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工作方案》等文件。

总结起来,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4个领域。第一,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出国留学政策(具体可以分为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教师出国任教三个二级政策领域)。第二,来华留学生政策(具体包括来华留学生招生、教育、学位、管理、奖学金政策)。第三,留学人员归国政策和引进海外人才政策。第四,中外合作办学政策。

二、来华留学生

(一)规模

近10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2004年为11.08万人,2013年达到35.65万人,比2004年增长221.75%,来华留学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

(二)来源地

由于地缘和文化因素,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为亚洲其他国家。2004年,有85112名来华留学生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占总体的76.69%;2012年达到207555人,占总体的63.22%;2013年,比2012年增长8.09%。非洲和欧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较快,200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分别为2186人和11524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97%和10.4%;2012年达到27052人和5445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24%和16.58%;2013年为33357人和61542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23.31%和13.02%。美洲和大洋洲来华留学生数量保持稳定增长,2004年,所占比例分别为9.65%和1.20%;201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0.62%和1.34%(见图2)。

2004年,排名前10位的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依次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和尼泊尔。2013年,这一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韩国、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2004-2013年,韩国一直是最大的来华留学生生源国,美国、泰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排名有所上升,排名下降的有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德国、法国和尼泊尔(见图3)。

(三)省域分布

2013年接收留学生人数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山东、湖北、福建,且人数均超过1万人。长期以来,北京、上海接收的留学生规模一直稳居全国前2位;近几年,两市的留学生占全国比例略有下降(2003年为55.75%,2006年为48.00%,2009年为42.51%,2012年为39.07%),但基本上维持在40%左右。天津地区来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且总量长期保持在全国第3位(2012年被广东超越)。广东省来华留学生规模发展最快,2003年仅为1071人,居全国第16位;2012年达到20940人,居全国第3位。浙江、江苏和辽宁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发展相近,近3年,浙江发展速度最快。山东省的发展较为平稳。湖北和福建分别凭借高等教育水平和区位优势,自2006年以来跃居全国前10名(见图4)。

(四)学习形式和受教育层次

学习形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在学习形式上,学历教育具有时间长、含金量高等特点。2004-2013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生规模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学历教育增长最快。2004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生分别为31616人和79228人,占比达28.52%和71.48%。2013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生分别达到147890人和208609人,占比达41.48%和58.52%,学历教育比例大幅度增长(见图5)。

2003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普通本专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9582人、3397人和1637人;2012年分别为97449人、27757人和8303人,比2003年分别增长297.65%、717.10%和407.21%,其中2008年以来各类学生规模增长较快。2003-2012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增长115.71%、179.32%和107.67%(见图6)。

(五)学习专业

从可获得资料来看,自2003年以来,汉语言、西医、中医、经济、管理、工科等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数量稳居前6名,而其他专业的来华留学生在校生比例很小。从2008-2010年的情况看,各专业在校生所占比例较为稳定,其中,汉语言专业的来华留学生规模依然最大,保持在60%左右。西医、经济、管理、工科等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占比均在5%以上。中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所占比例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他专业在校生变化较小(见表1)。

三、出国留学生

(一)规模化

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出国留学工作成就显著,规模持续扩大。2004年,出国留学总人数为11.47万;到2013年,这一数字为41.39万人,增长了2.6倍。2007-2012年,增长速度最快;2012-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见图1)。从留学形式看,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三种形式的出国留学人数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分别从2004年的0.35万人、0.69万人、10.43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1.63万人、1.33万人、38.43万人,2013年比2004年分别增长3.66倍、0.93倍和2.68倍。自费留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始终保持在90%左右。

(二)留学生目的地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主要留学目的国。这些国家是传统高等教育强国,教育市场和产业化程度高,政策灵活,同时具有语言优势。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急剧增长,也使其成为国际市场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重要的学生来源国,近年来已成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芬兰等国家的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同时,在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也是重要的留学生生源国(见图7)。

(三)留学生归国

10年来,我国留学生归国率持续上升。2004年,我国归国留学生人数为2.51万人。当年,归国留学生人数与出国留学生人数之比为2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一比例明显提升,从2008年的38.54%上升至2009年的47.23%;2013年,该比例达到了85.41%。在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自费留学这三种留学形式中,国家公派留学生的归国比例最高。

四、教师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举措。据统计,目前在教育、科研领域,77%的高等学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主任有出国留学经历。一大批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一)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增加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量支持,我国教师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以美国为例,2004-2013年,中国、印度、韩国、德国和日本到美国深造的学者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稳居前5位,其中,德国和日本10年间总体规模保持稳定(5000名)。近两年,印度和韩国呈小幅下降趋势,2011年,在美国深造的学者总数分别为11930人和9257人;到2013年,这一数字分别下降到11184人和8696人。相比之下,我国赴美深造的国际学者人数近10年呈上升状态,2004年为14871人,2013年为34230人,比2004年增长130.18%(见图8)。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高校充分认识到了推动教师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例如,国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高校加大力度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并提出具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使重点本科院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0%,一般本科院校达到10%。

总体来看,综合实力越强的高校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较高。以广东为例,2013年,广东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2所“985工程”大学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分别为48%和55%。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2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比例分别为32%和29%。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2所省属重点高校的比例则为12%和20%。

(二)普通高校聘请外籍教师数量逐年增加

2003-2012年,普通高校聘请外籍教师逐年增加,2012年为13652人,比2003年增加198.34%。在受教育层次上,2012年聘请的外籍教师中,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及以下层次分别为4762人、3995人、4829人和66人,分别比2003年增长555.92%、192.67%、97.67%和57.14%,说明我国高校聘请外籍教师的层次越来越高(见图9)。

五、跨国合作办学

跨国合作办学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中外合作办学

2003年初,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覆盖了28个省市自治区,服务对象超过10万人[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4%。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中外合作办学使不出国门的留学成为可能[6]。2014年12月,通过教育部复核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57所,项目954个。[7]

1. 地区分布

截至2014年12月,共有17个省市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按照数量排列,前几位的分别为上海(11)、辽宁(8)、北京(6)、江苏(5)、广东(4)、山东(4所)、重庆(3)和浙江(3)。除青海、西藏和宁夏三省外,我国大陆其他28个省市均开设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照数量排列,前10位的分别为黑龙江(174)、上海(102)、江苏(87)、北京(86)、河南(76)、山东(65)、浙江(56)、湖北(46)、辽宁(33)和吉林(32)(见表2)。

2.国家分布

来华合作办学数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均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均为教育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合作机构和项目在中国分布广泛。俄罗斯依靠地域优势,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共计85项。合作机构的数量排在前几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美国(12)、英国(9)、德国(9)、法国(7)、中国香港(6)、澳大利亚(3)、加拿大(3)和韩国(3)。合作项目的数量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英国(216)、美国(178)、澳大利亚(138)、俄罗斯(114)、加拿大(59)、德国(40)、法国(37)、韩国(37)、中国香港(36)和爱尔兰(25)(见图10)。

3.专业分布

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开设专业1244个,其中,工程类专业(土木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数量最多,为231个,占总体的19%;其次,经济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共计229个,占总体的19%;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共计202个,占总体的16%;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共计153个,占总体的12%;教育艺术类(教育、心理学、艺术设计、美术、音乐教育等)共计88个,占7%;医学类(护理学、眼科、医学影像、卫生事业管理等)共计72个,占6%;外语类(英语、法语、日语、俄语等)共计54个,占4%;其他(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新闻、法律、农业、理学等)共计215个,占17%(见图11)。

(二)境外办学

2003年,全国共有20多所大学和机构到境外办学,办学区域大多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英国等国家,境外办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中医药学等我国优势传统学科。2004年11月,全球首家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在引进国外知名大学来华创办海外分校的同时,我国大学也在积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走出国门到海外创办分校。2012年,老挝苏州大学开始招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两个本科专业,同时开展汉语言培训。根据规划,经过10~20年,老挝苏州大学将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本科生、研究生学历教育的高校,在校生规模5000余名。2013年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签订,目前已经开工,预计2015年秋季招生。2013年5月,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建立联合学院事宜签署了协议,于2014年开始建设工作。

六、总结

总体来看,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在高等教育政策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亚洲其他国家始终是最主要的生源地,欧洲来华留学生规模增长最快,其次是美洲;在生源国方面,韩国始终保持优势传统地位,美国、泰国、俄罗斯等国来华留学生数量有所上升,而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则有所下降,说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历史传统、经济和政治等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来华留学生省域分布的变化受政策、地理位置、经济水平、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第二,与此前高外流率、低回流率的“智力流失期”相比,我国人才流动进入新阶段。目前,我国已进入“智力回流期”,即人才外流率继续缓慢增加、回流率同时迅速提升。

第三,在政策鼓励和支持下,随着归国留学生规模和学者海外深造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我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应会逐渐增大。

第四,中外合作办学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外办学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海外市场的重视,境外办学的规模将逐步扩大,而借鉴美、英、澳等国家先进经验,制定相关的海外办学鼓励和质量保障政策,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②③④⑤⑥⑦根据教育部2004-2013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简·奈特. 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2.

[2]Project Atlas.Chinas Students Overseas[EB/OL].http://www.iie.org/Services/Project-Atlas/China.2015-4-10.

[3]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Scholars:Institutions Hosting the Most Scholars[EB/OL].http://www.iie.org/en/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Data/ International-Scholars/Institutions-Hosting-the-Most-Scholars, 2015-4-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2015-4-10.

[5]李盛兵,王志强.中外合作办学30年——基于11省市中外合作办学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9(2):96-99.

[6]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EB/OL]. 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80, 2014-06-15.

[7]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2014-12-22.

编辑 潘雅 校对 郭伟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