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础教育比较与反思

2016-01-06 14:48苏智欣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课程设置

苏智欣

摘 要:关于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与比较,一直是人们关注颇多的话题。当前,中美两国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统一标准和考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则强调减少统一标准和考试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需要对彼此的教育现状与改革内容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从而相互借鉴学习,促进各自教育的发展。文章从课程设置、教学制度与方法、教室布置、学生素质培养、特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差异与特征,指出了各自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两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国;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制度与方法;特殊教育

目前,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向着统一的标准和考试迈进,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则是减轻统一标准和考试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与中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美教育交流和访问,以交流和培训等形式,为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创办中美比较教育工作坊。我们研究的领域包括教育工作的多个方面,如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堂布置与氛围、教与学等,主要目的是为中美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以相互参照的镜子,避免教育改革与交流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一、课程设置

中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包括主要的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科学等,但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中国学校主要学科的内容比美国更有深度和难度,中国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较高。中国学生除较早学习数理课程外,还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在校时间也较长,这造成了中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甚至伸延到学生的大学阶段。在美国的高校中,美籍亚裔学生和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往往在数理课上名列前茅。

美国的中学要求学生像大学生一样自己选课并跑班上课,而且采取“懒汉式”的选课方法,即学生在学校一旦选定一门课(无论主课还是副课),一学年之内必须每天用一节课时的时间去学习这门课。美国中学生如果选择了一门舞蹈课,在校时就必须每天用一节课时去学习这门课,而不能再选修其他的艺术或体育课。这样,学校比较容易安排课程,但是学生的选择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其多样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美国教师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而美国的艺术教育更注重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和体能的锻炼。例如,美国的很多学校开设舞蹈课是为了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要。倘若美国在教育经费方面遇到困难,首先选择减少的便是艺术和体育课程的经费支持。

十几年前,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和探索。目前,中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幼儿园。很多美国教师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非常大,把美国的一些比较先进的儿童发展理论进行了充分应用。中国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虽然这是西方教育家提出的观念,但是现在在统一标准的压力下,美国的幼儿园也不得不重视学习,取消了一些娱乐活动,牺牲了一些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

中国的课程应该怎么改革?我认为,中国学校可以向美国学校学习,让学生广泛参与课程的决策、发展和实施。这样,学生会将课程的决策视为与教师共同的责任,将课程发展视为创新的过程,将课程的成功实施视为自己的任务和团体的荣耀。中国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使用公开发行和公开使用的课程资料,而没有将学生本人也作为课程信息的开发者和最新资料的来源处。

二、教学实施

中国的小学实施分科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美国的小学实施的是包班制或多科教学,这是美国基础教育薄弱的原因之一。美国大多数小学教师的学科背景是文科,因此,许多小学教师不太愿意教授数理学科,而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使得众多小学生也产生了惧怕数学的心理,导致其数理成绩较差。此外,由于实行包班教学,美国小学教师每天要在教室里为所有学生授课5~6个小时,包罗班级所有科目,在学校没有时间备课、与其他教师交流、批改学生作业。美国小学教师对此的应对策略就是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或者布置简单的课外作业,以便不改或少改作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比而言,中国的小学教师几乎都是分科教学的“专家”,主课教师每天只需要在课堂教学2~3个小时,有充分的时间在办公室与其他教师交流、备课、批改作业,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指正反馈。而美国的小学教师什么都教,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均,教师也非常辛苦。我的导师是一位美国教育专家,他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指正性反馈,学生是很难进步的。美国小学教师上完课之后已经精疲力尽,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作业或指导学生,一般放学铃一响就回家,无法为学生提供指正反馈。

在中国,一般是学生留在教室,教师来教室授课;在美国,则是教师留在教室,学生来教室上课。中国教师合用办公室,有助于教师一起认真备课、商讨教学方法。而在美国,教室就是小学教师的办公室,学校一般不会为教师配备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会议室。

曾有几位美国学者合著了一本对比教学差异的书。他们认为,对于如何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做一些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学生学习上的差异主要是由教学差异造成的,中国和美国在教学方式上有两大差异,即中国实施的是集体备课和分科教学,美国实施的是孤立性备课和包班教学,两者各有优势与不足。集体备课对新任教师是有帮助的,但集体备课容易导致教学方案雷同,虽然新任教师可能会从中受益,但是不利于其创造力的表达。美国的社会学家评论,美国的孤立性备课就像《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一样,一个人流落在孤岛上,这对新任教师较为不利。而且在美国,特别是洛杉矶,新任教师还要教最难的科目、带纪律最差的班级。美国学校认为这是在“考验”新任教师,结果导致40%的新任教师在任教的前3~4年里认为教学非常困难,因而离开教学岗位。但反过来讲,独立和孤立的美国教师会有更多自主权和创新意识。

包班制下的美国小学教师几乎没有在校备课时间,也很少有与其他教师讨论的机会,上课时往往会漏掉一些知识点,且没有多余的时间为学生批改作业,使得一些家长需要在其他机构(如私营的库曼作业和辅导中心)为学生购买作业。而中国的小学教师,特别是教授主课的教师,常常会为学生提供指正反馈。另外,中国教师有一起在学校吃午饭的时间,还会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美国教师则很少有这样的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美国教育改革家主张教学工作也应该是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活动。中国教师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们每天都有时间在教师合用的办公室与其他教师愉快地交往和交流,并有机会、有规律地参加全校教师的文化活动和政治学习。但是,美国教师的孤立备课和全天多课堂教学的模式将他们困在自己的教室里,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与其他教师开展社交和文化活动。久而久之,许多教师便产生了孤立无援、厌教厌学的情绪,甚至离开教师岗位。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大量的和孤独的课堂教学工作,想出了一些妥协的方法,如不给或少给学生布置需要教师改正的作业,不讲授课本上的部分章节,或者寻求更有意思、能获得更多报酬的工作。

美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观摩的时候发现,中国教师和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比如,在语文课上,中国教师强调背诵,美国教师侧重阅读和文学分析。美国教师认为,中国教师在教学中感情表露较少,美国教师授课时则像演员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度也较高,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美国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表达、感觉和理解,安排学生游戏和活动。中国的小学课堂比较缺乏争议性、批判性、创新性,强调基础技能的熟练掌握。

中国学生的大部分在校时间是坐在教室里等待教师来上课,较少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足,团队做项目的习惯还未形成。美国课堂则比较注重小组活动,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分享观点和问题,参与度较高。美国学校鼓励学生互教互学,中国学生较为依赖教师讲课,在共同学习方面能力较差。中国学生需要死记硬背的功课比较多,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较少挑战教师和其他学生。

从教学来讲,中国的课堂大多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美国的课堂则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美国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中国教师在课堂里是权威,即便学生发言,也不是争议和捍卫观点,而是重复教师的观点。中国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站起来,得到教师的允许后才可以坐下。美国学生多是分组而坐,参与项目和调研,教师在教室里频繁与学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美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调员,而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这是中美教育之间比较大的不同之处。

在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训练方面,中国学生坐在固定座位上做很多练习;美国学生则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互动和参与实践活动。中国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改革,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目前,中国学生的实践活动比以前多一些。那种能动口就不动手的偏理论教学方式正在变为能动手就先动手的实践教学方式。这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影响之下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

芬兰学生的PISA排名也很靠前,但是芬兰有不同于中国的教育理念。芬兰的学生可以不用做大量的作业,也不用参加标准考试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即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三、教室布置与学生素质培养

从教室布置和教室氛围来看,中国学校跟美国学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中美教室布置有很多不同,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室。在中国的大多数教室里学生排列成行听课,教师站在前方的讲台上讲课,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美国的教室设置则是多样化的,学生分桌分组而坐,学生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当然也可以看到站在前面的教师。

中国的教室比较小,整洁有序,但是公用操场面积较大,课间休息时间比较长,学生有更多的在室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中国学校的教室里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标语,美国的教室里面贴的则是学生的工艺作品,一般不会贴口号性的标语。从美国学校教室的装饰上能看出学生是在上什么课,中国的教室则看不出来。中国的教师认为,教室的墙上不应该贴过多的东西,以免学生分心。

在纪律方面,美国教师感到,中国学校强调认同性,学生遵守规则,比较好管理。中国教师在课堂上会受到比较高的尊重,他们也愿意全心全意教学,为学生付出很多。

相比于美国学生,美国教师发现中国学生更喜欢学校、更尊重和感激教师,他们守纪律、学习动机强、彬彬有礼、注意力强。中国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给美国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PISA 2012问卷曾提到学生在学校是否开心的问题,选择开心的中国学生较多,甚至超过了美国和芬兰的学生,这点让我觉得非常意外。我们印象里的中国学生要做很多作业,觉得他们可能会对学校生活感到枯燥,没想到中国学生在学校里面还是很开心的。由于目前美国学校标准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撤销了一部分有趣的课程,致使有些学生不愿意上学。另外,中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比美国学生长很多,他们在校学习和参与有趣活动的时间也相对较多。美国教师也了解到,中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比较长,晚上在家还要花很多时间写作业,缺少放松的时间。总体来讲,中国学生的理论基础比美国学生扎实,上课时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

四、特殊教育

在中国,有特殊需要或身心障碍的学生往往没有享受到与普通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我们在参观一所中国学校的时候看到,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身边有一位助手,而这位助手是这位学生家长花钱雇佣的,这种现象在美国学校是不会出现的。在美国,只有获得执照并经过学校认可的专业人士才能留在学校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美国对特殊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全纳教育强调特殊需要学生应和普通学生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国的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没有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来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而美国加州所有的师范生都要修读特殊教育课程。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可以向美国学习的地方。

中国的学校尚未开展分类教学,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补习和干预。而美国教师会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专门帮助,每所学校都有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服务,并与学生家长合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IEP)。

到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参加培训的中国校长和教师都会被安排去参观附近的模范学校和普通学校,美国学校的全纳教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为特殊教育提供大量经费,专门培训能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教师。

五、小结

中美基础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为两国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给两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借鉴参考。美国教师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表示肯定的,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很多优点,他们也知道中国现在强调素质教育,而不限于应试教育。虽然中国的访问学者认为美国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但是美国的教育评论家和改革家却认为美国的课堂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和实践为主方面做得依然不够。因为他们所借鉴的是杜威的以儿童兴趣为中心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实践。

目前,中国尚有全国性高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室布置。虽然中国学前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学前教育改革成功之后,如果小学和中学没有进行全面改革,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升到高年级的时候,高考还是会给他们和家长、教师、学校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中国还应该对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特殊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势,特别是小学分科教学制度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国学生已经跟美国学生拉开了距离,可是为什么还是有更多的西方人获得诺贝尔奖呢?我认为,这与美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分不开的,中国学校在这方面需要向美国学习。当然,美国的师范教育还不够均衡,怎样更好地培养教师的创造力,教师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总之,我们要看到中美教育各有所长。通过发展比较教育,中美两国教育工作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深化两国的改革,把学校打造得更好,培养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职场中都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Cravens, X., Liu, Y., Grogan, M..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Superintendency in the Contex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12, 56(2):270-299.

[2]Burstein, N., Sears, S., Wilcoxen, A., Cabello, B., Spagna, M.. Moving Toward Inclusive Practices[J].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4,25(2):104-115.

[3]Ellsworth, N.J. Zhang, C..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s Spe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J].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7,28(1):58-64. Retrieved on Sept. 14, 2012, fromhttp://vnweb.hwwilsonweb.com/hww/results/results_single_ftPES.jhtml.

[4]Hamilton, Laura S., Brian M. Stecher, Kun Yuan.Standards-Based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M].Santa Monica:The 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 Rand Corporation,2008:2-6.

[5]Moy, R., Peverly, S.. Perception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a and Teaching in China[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5 ,42(3):251-258.

[6]Naftali, O.. Recovering Childhood: Play, Pedagogy, and the Rise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J]. Modern China, 2010,36(6):589-616.

[7]Preus, B.. Educational Trend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overbial Pendulum or Potential for Balance[J].Phi Delta Kappan, 2007,89(2):115-118.

[8]Ravitch, D.. Obamas War on Schools[N]. Newsweek, 2011,157(13/14):20-21.

[9]Stevenson, H., Stigler, J..The Learning Gap[M].New York: Summit Books,1992:28-51.

[10]Stigler, J., Hierbert, J..The Teaching Gap[M].New York: Free Press,1999:1-13,85-102.

[11]Su, Zhixin, Su, Jilin Su, Goldstein, Sue..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High Schools: A Comparative Study[J].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4,30(3): 255-270.

[12]Su, Zhixin, Goldstein, Sue, Su, Jilin..Science Education Go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High School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95,41(4): 271-388.

[13]Su, Zhixin, Qin, Haihua, Huang, Tao.. The Isolated Teacher: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Chinese[J].Wingspread Education Journal,2005,7-13.

[14]Volante, L., Jaafar, S. B.. Assessment Reform and the Case for Learning-focused Accountabilit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2010,44(2):167-188.

[15]Wang, H..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lessons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J]. Peoples Education,2011(9): 5-9.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吴婷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课程设置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