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收—聚”模式提振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实施活力的实践与启思

2016-01-07 12:13乐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实践

乐颖

〔关键词〕课程实施;生涯规划辅导;实践

一、模式缘起,课程实施现状特点

(一)优势明显,学生生涯规划的意愿普遍明显而迫切,自主意识强

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设计也是一种实践,我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多年,课程实施对象主体是高中生,高中生开始接受生涯规划并关注生涯规划;生涯规划贯穿人的一生,需要因人、因时、因地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和完善,随着高考改革铺开,学生对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大学等生涯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更为迫切,学校和家长也对生涯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二)有提升空间,浩瀚而海量信息需要梳理,多样性和独特性需要协调

一方面,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涉及的专业、大学、职业等信息,浩瀚而海量,学生在选择和吸收时需梳理,课程实施更多采取授之以渔的归类式操作,尤其突出以点带面的品质。另一方面,高中生多样性的个体都是独立、品质的存在,课程实施过程,悦纳生涯的多样化,也关注生涯的独特性,课程实施需要深刻关注个体纵向的成长与内化,需要有更充分的课后操作流程。

二、广—收—聚模式的提炼

对于现在肩负升学压力、学业节奏紧凑的高中学生,怎样的生涯规划课程才能有滋有味?面对重视生涯独特性的90后,课程如何凸显“人”的主体地位,悦纳生涯的多样性,笃定生涯的独特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一直坚持生涯规划“有愿景,也要有执行力”,能抬头看天、能低头走路,能专心做事。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是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给他们紧张的学业生活以动力和助力。

针对让课堂实施更有活力的需求,笔者经过多轮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战,梳理提炼出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适用的“广—收—聚”模式:老师备课要“广”,课堂实施要“收”,课后跟进要“聚”,如图1。简述为,教师备课要“广”,广纳言论、广泛选材,悦纳多样性;课堂实施要“收”,收关注、收共性问题,保证有效性;课后跟进要“聚”,聚愿景、聚动力,保持独特性。我校校本必修课程共9个主题:生涯彩虹、知己识心、聚焦高中、本科专业、本科大学、职业生涯、自主创业、生涯决策、扎实行动。以下举“本科专业”主题的具体实施为例来分享广—收—聚”模式的具体操作。

三、广—收—聚模式的实践(以本科专业主题为例)

(一)教师备课要“广”,广纳言论,广泛选材,悦纳多样性

课程对象的学情分析如下:自主意识强、自信满满,对别人家孩子好奇、部分神往,保持距离感;活动能力强、活跃度高,对自己的努力,过程胜于结果;整体动力不均匀,很忙也很茫,但显锋芒。

1.积极收集多样性材料

正如多棱镜能折射多角度的画面或资讯,教师就像多棱镜海选本科专业材料,通过书籍、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将图片、文字、视频等灵活度比较高的材料都先纳入材料包中,尤其是一些漫画,特别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然后针对自己设想的几个大方向先确定材料的类别,再对材料做甄选和分类。教师备课时要保持价值中立,悦纳多样性,充足的多样性材料就像教师武装充分的弹药,遇到90后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能见招拆招。

如,针对职业和专业的关系,自主整理过一个生涯故事:刘××,大学本科专业为社会学,大学期间不仅很好地完成社会学专业,可贵的是一直坚持编程的特长,职业生涯一直和电脑有关,现在为知名电商,还是业界的风云人物。选择多种类型有“故事”的生涯故事,课堂呈现生涯多样性水到渠成。

2.重点准备真实材料

校本课程材料积累和梳理需要精力,用真实触动真实,坚持下来,其价值也是很“赞”的。从两个方面选择真实的材料,一方面从2010年开始编辑课程丛书《学长生涯感悟》,每年向校友征集20篇左右的文章,内容包括回顾高中生活、关于大学、关于专业、关于生涯规划等分项内容,该丛书每年7月推出一辑,已完成五辑,共94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结合学生实际作介绍,校友的故事总是亲切真实多棱多样,尤其是黑马的励志、高中过来人的各种感慨,确实是勉励且助力。

另一方面,从2011年开始在艺术节中开展职业访谈DV大赛,经过几年的磨合与梳理,学生也已经能比较自然地、用生涯规划的思维有意识地去呈现。从初期介绍职业信息到呈现多元立体的职业世界,近期作品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该职业对高中生有什么要求”“这个工作的幸福感有哪些”“这个职业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困难”。DV内容不仅介绍职业,且更具人文情怀。目前已经开展五届,共收集整理65个视频。课堂上,一个10分钟不到的视频很容易点燃学生的星火热情。

3.通过问卷掌握学生生涯共性问题

既然遵循学生为本,那么课堂实施要解决的问题,自然要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本科专业”主题的问卷内容如图3:

值得提出的是,可以抽必修课的时间来完成问卷,学生填问卷时,有两个关键点:第一,需要给参考,图2是针对专业问题的问卷,看了问卷导语可能还不够,需要先给学生一个参考,于是先把本科大学课程主题的几个问题列出来给学生有个大致参考(见图3)。第二,需要给指导,教师必须要走到学生中间查看,作解释和提醒。

最近这一轮学生想关注的问题有:专业与职业的关联程度,若是自己心仪的专业与父母的意向产生矛盾该如何协调,专业的冷与热怎么理解,专业的数量、种类及特色,到了大学发现自己不喜欢已选专业,可否转专业,选专业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通过问卷及教师自己的整理和思考等,为大学专业这个主题整理出若干问题。这样,生涯共性问题从学生中来,课堂实施时再到学生中去。

(二)课堂实施要“收”,收关注,收共性问题,保证有效性

现在进入实战阶段,课堂实施要完成三个任务,收关注、收生涯共性问题、保证有效性。这样的操作,一般需要两个课时完成。

1.收关注

课堂导入直接采用生涯互动收拢学生的关注度,“本科专业”主题直接采用接龙的方式导入:每人报一项大学专业,前后最好不要重复。全班学生看到这个互动,微微有小骚动,学生开始嘀嘀咕咕:好像知道的大学专业很少啊,不能重复啊。教师先稳住学生情绪,提示几个专业。一轮报下来,学生豁然开朗,感叹道:原来有这么多专业,其实我们平时没注意啊。如此,五分钟内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收拢起来。

2.收问题

课程涉及的本科专业信息等内容浩瀚而海量,结合之前学生的问卷及教师自己的整理和思考,课程共设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来解决生涯共性问题,这五个问题也可以理解成是“本科专业”主题通识类的内容要点。问题如图4:

其中,带★号的两个问题是需要重点分享的,其一是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其二是专业与大学。

如,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先请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请他们先整理出自己的意见,以组为单位分享。分享的环节,授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补充、解释,这项是实战中最考验授课教师素质的,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要扎实、细致,静下来,倾听学生作为“课程用户”的风格和思维。

例举一项整理好的有代表性的思路:

(1)人文维度(分数线、专业课程、特殊政策);(2)方向维度(就业、考研、留学);(3)类型维度(优势、新设、长线、短线);(4)选考科目维度。授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喜乐手绘了思维导图,直观灵活,直面课堂的生成性。(如图5)

关于“专业的几对关系”这个问题,如专业冷与热的争鸣,在课堂上探讨是一个激活学生情怀和创意的好卖点,碰撞中体现多样价值观。“专业与大学”这个问题,从原高考的学校优先到新高考的专业优先,正好可以说明新高考的一些相关政策。

通过这五个生涯共性问题提纲挈领,根据学生反馈及课时进度,教师选择几个资讯丰富可靠的专业深入、多角度分享,当然,具体专业信息介绍可以参考图5的思维导图,也给课后学生能效仿操作留有余地。

3.收课后操作

“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是留给课后独特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课堂实施时,举“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在不同搜索方式下整理起来的专业信息,课堂实施达成启发的效果。课后,一方面积极的学生自然会主动去求索个体独特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以后遇到生涯问题时,这也是一个好操作的方法。授课教师会在课堂上明确提出:完成“本科专业”主题,初步圈定3~5个心仪专业和2~3个心仪大学。

(三)课后跟进要“聚”,聚愿景、聚动力,保持独特性

生涯咨询是课程在课堂外的有效延伸,生涯咨询也是课后显化愿景,唤醒自身能量的有效实践。课堂未及部分,课堂生成的疑惑,以及学生课后反思交流后需要沟通、畅谈的部分,可以选择到生涯规划指导中心预约生涯咨询。咨询涵盖的内容是多触点多维度的,重点有三项内容:生涯澄清(价值澄清),生涯测试和生涯畅谈。“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既然在课堂上给出,学生自己就会求索。

如最近高二两位学生针对“传媒专业”来做生涯咨询。指导教师和来访的两位学生经过几个问题共同确定他们当下关注愿景的关键词为传媒、技术类、策划类、偏向幕后,浙江及浙江附近高校。

明确这一点后,做两项咨询拓展,其一,传媒类专业百里挑一的严酷形式,我校校友几种比较典型的经历(艺考、自主招生、特长生等),举中传动画学院的小白杨奖为例说明此类专业需未雨绸缪、从长计议;其二,简单说明多对一,列举几个非传媒类专门毕业目前工作性质接近来访者愿景的真实案例;若专业为非传媒类,个体能具备文字、策划等特长,其达成职业生涯愿景也是可行且有惊喜的。

生涯咨询是生涯规划教育途径中金字塔顶端受众最小的,也是凝聚生涯独特性的方式,学生课后有触动、有求索、有思考。

三、启发与思考

通过本科专业主题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倒梯形上口宽,下口窄,“广–收–聚”模式要达到从教师的广而纳之到高中生有思考、有梳理、有沉淀的目的。

(一)以学生为本,适合最重要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高中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课程不是讲生涯规划的理论,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给他们紧张的学业生活以动力和助力。“广—收—聚”模式秉承学生为本,针对学情,从学生中找生涯问题,激发高中生的内源性动力,以愿景为目标,以行动为助力。

模式的实施提炼经历“实践探路、模式梳理、再实践佐之、模式提炼”螺旋上升的过程。该模式的实践经验:一是最适合课程第一轮起步阶段,新老高考的学生都适用,至于课程进阶阶段还另有更妥帖的策略。二是适合自主程度比较高的学情,两个课时可以完成,自主程度一般的学情也可以一个主题延长至三个课时完成。三是适合有课程压力的情况,该模式能在9个课时左右完成专业、大学、职业三个主题,如果学校提供的课时有限又必须完成相应学分,该模式也可以操作得很扎实。

(二)有教师的广而纳之,才有高中生的思考、梳理、沉淀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方向。生涯规划在乎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个体奔向生涯愿景的存在感与幸福感。生涯规划是长线的,一堂课、一场讲座或一次活动无法速成。有教师的广而纳之,才有高中生的思考、梳理、沉淀,有浩瀚武装才能见招拆招。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需要保持价值中立,课程才能落实且扎实。

以学生为本,以用户思维去完善课程实施,用真实去触动真实,用多样性烘托独特性,希望有能量的信息缓缓流淌在高中阶段,能聚集起波澜起伏。

注:本文为2013年度立项浙江省教研课题重点规划课题“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编号:13A107。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温州,325014)

编辑/曹朦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实践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