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标题中滥用预设现象的批评语用学分析

2016-01-08 09:59陶恒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期

陶恒

摘 要:批评语用学是语用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关注各种社会语用现象。本文以网络小说标题为研究对象,从批评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小说标题三种常见的滥用预设现象,同时指出其对社会语用文明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批评语用学  网络小说标题  滥用预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小说中的语用预设研究”相关成果

一、引言

网络文学是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写作、首发在网络上的原创文本。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网络文学从边缘化逐渐规模化、商业化,成为数字时代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文学凭借趣味性、娱乐性,满足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弥补了精英文学主流文学只注重艺术实践和社会功能而忽视其娱乐消遣的功能失衡,促进了艺术的民主化和多元化”[1]。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式样,网络文学在创作和传播等诸方面迥异于传统的纸介文学,正如韩少功所言:“文学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可逆变化,是以电子化和数码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手段,一如以往纸的发明印刷的发明,正在使文学猝不及防地闯入了陌生水区”[2]。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语言应用也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由于网络文学写手的写作水平和语言素质参差不齐,网络写作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网络文学中充斥着对固有汉语语言范式的肆意破坏,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异常活跃混乱的语言现实,随着作者、作品和阅读受众的不断激增,网络文学的语用方式正在对社会语用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二、批评语用学概要

1993年,丹麦学者、欧洲大陆派语用学著名学者Jacob Mey在其代表著作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批评语用学(Critical Pragmatics)的概念。他认为,研究语用学在社会各方面的运用,必须把握住“语言使用者”这一基本概念,如在这一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者是谁、语言运用者所面临的语言运用条件是什么,以及语言运用条件对语言运用者的影响又是什么,等等。他认为,语言运用存在不平衡现象,语用学在社会各方面的运用都离不开“是谁的语言”这一问题[3]。

Mey对“批评”概念的意思做出明确的阐述,他认为“批评”常用来表示一种“对生活现象所持的反思性、观察性态度”,是一种主观性、倾向性语言评论[3]。中国学者陈新仁对批评语用学做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批评语用分析首先是一种评论;其次,它试图展现言语交往特别是社会用语中文明的、合理的语用方式,或者揭示言语交际中某种消极或不良的社会观念、做法、说法,等等;最后,通过评论,试图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批评语用学作为语用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聚焦各种社会语用现象,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积极批评语用分析(positive critical pragmatic analysis,PCPA,主要研究文明、礼貌的社会用语)和消极批评语用分析(negative critical pragmatic analysis, NCPA,主要研究语言使用背后的权力压迫、社会偏见、欺诈蒙骗等)。[4]

自Mey正式提出批评语用学提出以来,该领域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后续研究比较缺乏,目前国内的批评语用学研究成果只有少数一些。本文以网络小说标题为研究对象,从批评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小说标题几种常见的滥用预设现象,指出这些标题语言对社会语用文明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小说标题中的滥用预设现象

传统纸介小说的标题和文本几乎同时出现,而网络小说采用的是超链接方式,最先介入读者眼帘的不是文本而是标题,读者必须通过搜索来选取,因此作为网络小说第一张面孔的标题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为了在浩如烟海的小说标题中吸引读者点击,网络小说作者通常在标题语言上花样百出,一些所谓的“创新性”的语言方式,给规范和习惯中的汉语表达带来了巨大冲击。

笔者从某著名原创文学网站的小说文库随机抽取了500个小说标题,通过调查发现,虽然随心所欲地解构语言规则和编码规范的行为随处可见,但是这种拟题的随意性伴随着一定的规律性。例如,网络小说的作者只需对一些预设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就可以创造出许多标题,比较典型的滥用预设现象有篡改经典表达预设、乱用流行词语预设和粘贴类型标签预设三种。

表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三种滥用预设现象的使用分布中,滥用类型标签的标题比例最高,因为操作最为简便,同时从标题可以看出类型化写作已成为网络小说的创作主流;篡改经典表达比例次之,因为经典表达类型多且数量大,选择余地大;流行语数量有限,有语境的限制故在标题中使用率相对较低。

(一)篡改经典表达预设

网络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多追求的是能够代表当下书写心境的“快感”——一种从书写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能够对所谓的“崇高”、“深度”等进行消解和破坏的欢悦,[5]于是篡改和亵玩经典表达几乎成了小说标题命名的一种常规方法和策略。成语、典故、格言、深入人心的经典诗句以及广为流传的俚俗之语等等,都是网络小说的亵玩对象,作者通过谐音、换字等变异手段改造预设原型意欲获得一种“抓眼球”效果。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网络小说中有相当数量的标题使用戏仿过头, 以低俗的错讹和扭曲的语言恶搞经典表达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例如《衣冠爱上禽兽》、《无毒有尔》、《相贱恨晚》。

(二)乱用流行词语预设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流行语来源广泛 , 有政治口号、俗语、电影或电视剧的片名和台词、流行歌曲名、畅销书名、一些行业的行话词语、短语、固定格式和语句等。一些写手在小说标题中随意嵌入流行语,选择忽视引用流行语必须顺应语境的适切性的前提,故意代入和读者共享的现实语言,从而让标题凸显逻辑混乱和时空错乱,其目的是为了制造“雷人”效果来吸引点击;此外,一些鄙俗的流行语也频频闪现小说标题,例如《屌丝闯世界》、《千金不滚粗》等,散发着就低避高的反审美趣味。

(三)滥用类型标签预设

消费时代对网络小说的最大影响就是类型化写作成为网络小说的最大特色,大多数作者在写作前,就已经将自己的作品归为某一类型。文学网站也大都将自身营建成文学作品“超市”,设有武侠、言情、耽美、同人、推理、恐怖、盗墓、修真、黑道、异能等板块,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搜索。资深的网友习惯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风格命名为“××文”,例如,“后宫文”渲染帝王后妃的情感纠葛和后宫女人的争权夺利,“重生文”描述主人公重生后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种田文”着墨于家长里短,当然少不了大家族里的宅斗;“空间文”则记叙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件宝物,内含异度空间,帮助主角完成任务的故事。很多网络小说的标题都能显示出所属类型,一种方法是直接粘贴小说类型标签,比如套用《穿越之××》、《重生之××》等命名模式;另一种是粘贴类型关键词,以“后宫文”为例,标题中常常出现指示小说类型的如“王妃”、“皇后”、“王爷”、 “后宫”、“宫斗”等关键词。例如,近一段时间庶女文流行,诸如《庶女要自强》、《庶女也自强》、《庶女要为后》等大量雷同标题不断涌现。粘贴类型标签的标题极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反映出一些写手急功近利的写作心态:他们不仅想象力缺乏,也无打磨小说语言的耐心,只一味屈从于惰性思维,拒绝思考。

四、网络小说标题中滥用预设的负面影响

当我们以宽容的目光看待网络文学这一新生事物时,不能不考虑它对社会语用产生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学使众多的草根网民圆了文学梦,“给文学带来了自由、宽容,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一蹴而就、鱼龙混杂、文字垃圾”。[6]文学网站为了追求网站流量和点击率,一味迎合读者的趣味,造成大量主题、内容重复的流水线作品的出笼。标准化的写作导致语言的模式化。从标题的几种语言模式来看,本来意在创新的网络文学语言陷入机械化的窠臼,有违其彰显个性和自由的初衷。网络的管理松懈状态导致一些作者失去对语言的责任意识,他们恣意扭曲恶搞汉语,传播粗鄙下流语言,对青少年网民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想象力缺失,青少年的阅读交流语言出现了扭曲化、程式化现象,正如佐藤学所言:“基于科技与大众消费市场带来的语言和故事洪流之中,我们只能反复地‘复制语言和经验, 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意义和‘纽带而漂浮不定。我们挣扎于可以谓之一种‘团体性失语症的危机。”[7]

五、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在网络上创作、阅读作品,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将逐渐增强。读者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对于网络小说大同小异的标准化书写和恶搞语言现象日益厌倦,期待有更多文学水平和语言质量均属上乘的精品出现。所以有关方面应建立有效的网络管理体系,引导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文学网站也不能一味追求利润,应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质量,鼓励差异文化,从根本上改变网络小说内容重复和语言鄙俗的现状。未来网络文学将如何发展,其语言将发生什么变化,笔者将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 吴秀明.大众文学的畸形消费现象批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6):74-78 .

[2] 韩少功.扁平时代的写作[J].扬子江评论, 2009 (6):1-3.

[3]  Mey, J.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315.

[4 ] 陈新仁.批评语用学:目标、对象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10-12.

[5] 郭新洁.世俗的喧哗与嬉戏——网络小说语言特征探析[J].现代语文,2008 (12):96-97.

[6] 吴过.网络:文学的双刃剑[EB/OL]. http://www.mypcera.com/book/2003new/da/w/wuguo/short/018.htm

[7]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