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析识脉象

2016-01-09 03:25王慧婵,滕晶
吉林中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脉象气机

从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析识脉象

王慧婵,滕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摘要:气机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气的“升降出入”之理蕴含于万物生长变化之中。脉象之变化亦符合气的升降出入规律。从气机升降理论探究脉象之态势,认为气血是脉象形成的基础,气的“升降出入”可以在脉象上有所反映,通过把握脉象,可以判断人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了解气机升降的道理,而后认识脉象,则可以做到“心中了了,指下亦可名状矣”。

关键词:气机;脉象;升降出入;气机失调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10.003

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5)10-0980-03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2014GSF119029);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资助(2014ZZ034)。

作者简介:王慧婵(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神经系统疑难病的研究。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王丹2015-04-13)

*通信作者:滕晶,电话-13573175851,电子信箱-tengjing1972@163.com

From qi movement lifting-lowering and out-in theory to understand sphygmology

WANG Huichan,TENG J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qi activity originates from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all living matter can be viewe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is theory,and pulse-taking is included.Analyze pulse condition from the aspect of qi movement.Qi is a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pulse condition and pulse condition reflect the rise and fall of qi and blood,in addition,through grasping the pulse condition,we can judge that whether the qi movement is disorder.Well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qi activity firstly,then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ulse condition in heart and tell the feeling of the fingers.

Keywords:qi movement;pulse condition;ascending,descending,exiting and entering;qi movement disorder

观前人脉学之书,皆言切脉之法精微奥妙,即使心中了了,指下亦难明其状,笔者去繁执简,溯源穷流,以期执阴和阳、升与降的规律,使脉诊之法变得简单明了,正如《医源》所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升降运动是自然界生命运动变化的主要形式,“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内脏腑功能及生命活动表现与天地间自然现象相应,受到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参天地而知人身,自然界节律性也可以在脉象上显现出来[1],即脉象亦有阴阳升降之理。人体内之气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脉象是气的“升降出入”功能的体现[2]。当气机升降失调时,脉象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故察脉象可以知人体气机升降态势,为辨证、治疗及用药提供依据。

1气机升降理论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

升降出入是气的主要运动变化形式,为历代医家所强调。王琦教授亦认为,升降运动是自然界天地阴阳动静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维持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重要形式[3]。《黄帝内经》中载:“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在上,为阳,天气下降为雨,为阳降;地在下,为阴,地气上升为云,为阴升;阴升阳降,在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的过程中,交感呼应,使万物生长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记载:“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有升降,人身亦有升降。人身之气升降,主要通过脏腑生理特性体现。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脾升胃降为人体内气机升降的枢纽;肝主疏泄,肺主肃降,则肝升肺降也为人体内气机升降的关键[4]。此为人体之小升降。《临证指南医案》中载:“藏属肾,泄主肝,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肝肺之分也。心主动,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至于枯寂,动泄不至于耗散,升而不至于浮越,降而不至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也。”简明扼要的指出了生命活动以五脏六腑的升降为中心,并明确指出肝肺的升降相因、脾胃的升清降浊、心肾的上下互济等,都是气的升降运动的体现。《四圣心源》曰:“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生于左则为肝……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而为肺。”肝脾左升,胆胃右降,此为人体之大升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升降理论,列举了譬如升陷汤、醒脾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等方[5]。五脏升降相因,无太过,无不及,升降活动有序,共同维持人体内的动态平衡,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2脉的“升降出入”

脉不仅候五脏六腑的盛衰,而且候全身经脉之气。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地之升降在于上下,脉之升降亦在于上下。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除带脉以外,都是上下走向。令人立正站立,双臂上举,手掌朝前,可以发现,手足阴经走向均为向上,手足阳经走向均为向下[6],即“阴升阳降”,经气上下运行,往复周身,循环无端的格局,正是脉象升降出入运动形式的基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在脉象上的反映是左右手分别代表左右路脉[7],左手路寸、关、尺三部脉主气机的上升;右手路寸、关、尺三部脉主气机之下降,即左升右降,为脉象之大升降,主于理论,且与人体脏腑之气左升右降的运动形式相应。左右之中又各有小升降:寸尺以阴阳分,则寸为阳,尺为阴,由尺到寸为由下到上,为阳升;由寸到尺,为由上到下,为阳降。以脏腑言,左手脉肝升胆降,右手脉脾升胃降,主于临床。脉之出入在于浮沉。人身之阴与阳,贵在平与秘。脉理亦难越之。浮为阳,沉为阴,沉而有根为精气内守,浮而有神为阳气固秘。浮沉相合,融为一气,不浮不沉,中气调和。寻阴阳之态势,升降在于上下,浮沉在于内外。上下决定脉势,内外决定脉质。升降有序,浮沉相合,上下交泰,气血冲和,则脉象中和。

3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脉象

《黄帝内经》言:“百病生于气”。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脏腑功能失调,气机运行逆乱。《证治汇补》言:“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指出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是脏腑疾病形成的原因。朱丹溪尊《内经》之意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疾生焉,是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机升降失调在脉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气之升太过,或当降而反上升,气与血并逆于上,脉象表现出上越之势,表现为寸盛尺弱。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描述这种气逆的脉为:“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提出脉位整体上移(长)、脉管内压力增加(弦硬)和脉管内压力的不均衡(寸盛尺虚)[8]。

气之降太过,或当升而反下降,或气之升发不足,大气下陷,脉象表现出下陷之势,表现为寸虚尺实;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描述大气下陷的脉为“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李东垣对内伤清气下陷的脉描述为“右关脾脉大而数,数中显缓时一代”,并创补中益气汤,《医灯续焰》对东垣补中益气汤的脉评述为“脉洪大或无力,或脉微细软弱,或惟右脉虚大。”

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则郁于中,运转不利,脉象则有关郁之势,表现为关部独大。《脉学阐微》:“弦而兼沉,气郁不舒。”或左不升,右不降,上下不能交接,则气分两头,脉象上关部粗强,寸部、尺部

沉弱。

气出不及,气入太过,神机不能随气达于外而内闭,气向内收,有内潜之势,三部脉沉取有力,浮取无脉,整体上尺部比寸部沉。《医宗金鉴》描述为:“沉伏郁闭。”

气出太过,气入不及,三部脉浮而无力,沉按无根,整体上寸部比尺部浮。张景岳在《类经》中描述这种气机失常的脉为“浮而散者,阴气脱。”齐向华教授创立的“系统辨证脉学”认为气出太过的脉象多有“弱而散”的特征,并根据“结”“代”及“浮”“沉”“迟”“数”等脉象要素的不同系统联系,判断气机出入失衡的程度[9]。

4结语

由上述而知,从气机升降出入理论的角度解读脉象,可以增强对脉象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可以通过脉象的升降浮沉把握人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有助于临床凭脉辨治,对于正确认识疾病,准确用药有重要作用。《雷公炮制药性赋》中言:“升降浮沉之辨,豁然贯通,是可以为医而司人命也。”即强调灵活运用升降浮沉规律的重要性。若明此道理,那么对脉象的掌握就可以做到“心中了了,指下亦可名状”。

参考文献:

[1]赵艳青,滕晶.《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对脉诊的影响探讨[J].四川中医,2013(10):22-24.

[2]李吉武,彭万年.从元气升降角度析识脉象之理[J].国医论坛,2014,29(6):9-11.

[3]王琦.王琦用药30讲:第30讲升降论[J].天津中医药,2014,31(7):388-391.

[4]朱向东,安耀荣.气机升降理论探析[J].中医研究,2006,19(9):1-3.

[5]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8-41,82-93.

[6]吴绍德.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7]曾培杰,陈创涛.任之堂中药讲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

[8]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45.

[9]齐向华.系统辨证脉象培训教程[M].北京:人们军医出版社,2013:112.

猜你喜欢
脉象气机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便携电子打气机
无线脉象数据采集笔的应用分析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