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保险扶起老人用什么扶起道德

2016-01-11 17:27林寒
党员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讹人道德老年人

林寒

近年来,面对一位倒在地上的老人,扶还是不扶,已经成为不少人都要“掂量一下”的问题。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纷纷见诸报端,让“扶老人”还是“撞老人”屡屡成为真相扑朔迷离的“罗生门”。针对这种现象,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个“扶老人险”。保险推出后,几天时间内便有2.6万余人投保。那么,该险种能否真使正义感落地?社会道德问题又能否用物质金钱来解决呢?

保险为善良保驾

支付宝从没有一项业务像推出的“扶老人险”那样来得如此低调。2015年10月15日夜,它悄然上线。只需支付三元,一年之内可放心扶起跌倒的老人。支付宝对该保险的介绍是:保障因老人摔伤撞伤等意外,被保险人提供帮助后导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而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法律诉讼费用,赔偿限额两万元。保期一年,并赠送当年的法律咨询服务。

三天时间,共有2.6万人参与投保,投保用户多为80后和90后。

从道德上讲,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古已有之,即便没有扶老人险,也应该是价值所向。但不可否认,近几年的扶老人被讹事件不仅让施善者很受伤,也让众多心怀善意者陷入被讹假想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老人险或许为社会提供了一次重新正视“扶不扶”问题的机会:为何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处境如此尴尬,甚至还需借助保险来保护?

热销,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除去调侃的成分,买保险无非是因为购买者主观上愿意扶老人,只是畏于被讹而遭受损失,才为自己穿上一身“防护服”。人们用行动为“扶不扶”这个难题给出了答案——如果因为可能被讹就选择不扶,那就不会买保险了。

“相对于呼吁人性的善,相对于呼唤被帮扶者的善,相对于有目击者和摄像头来还原真相的侥幸,这份扶老人险来得更实在一些。即便它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机率很低,也会对人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作用。”相关人士认为。一位购买了这款保险的北京市民表示:“三块钱也不贵,购买图个心里踏实。”

“扶老人险”不该单兵战斗

但必须看到,自2007年南京彭宇案之后集中爆发的一系列被救老人“讹人”事件,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包括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期的医疗保障欠账、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严重焦虑等等。这些问题不能指望通过“扶老人险”立竿见影地解决,更无须将保险的经济救济与公民救人的善心对立起来。

我国现阶段老年人自身收入普遍还比较低,还常患有心血管、骨质疏松等疾病,一旦摔跤往往后果严重,治疗费用巨大。平心而论,一旦发生老人“讹人”事件,尽管不能排除想以此发财的可能性,但绝大多数老人讹诈的其实是医疗费。老人其实也面临一个权衡,是冤枉好人转嫁医疗费用,还是坚守良心自己扛?在现实利益面前,道德往往是脆弱的。如果老人本身就经济困难,巨额医疗费让其有倾家荡产之虞,那么,恩将仇报就可能是一种“理性选择”。

多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苦苦寻找“扶不扶”这一难题的解决之道。2013年,北京市宣布推出“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年度险费每份15元,保险期限一年。保单生效后,老年人如意外受伤都可以理赔,这其中也包括被撞,赔偿额最高达20万元。此外,北京市还用财政经费为约七万低保、“三无”等老人购买这一保险,实现对弱势人群的兜底保障。之前,上海2005年就推出与之类似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银发无忧计划”,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目前,这类保险已在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形成了一定市场。一个乐观的看法:若是大家都有“扶老人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这样的“双保险”,那么,从理论上来讲,“扶不扶”就应该不是事儿了吧?

从根本而言,要解决“扶老人被讹”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使老人的养老、医疗获得保障,不必通过冤枉好人去转嫁财务风险。

对探索“扶起道德”

应宽容一点

无论扶老人险还是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只是在商言商的保险产品,而不是社会诚信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因为一些讹人事件的发生、一些冷漠行为的存在,让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成为一种流行感叹。于是乎,社会便开启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扶起道德”模式。与“扶老人险”同属“扶起道德”探索之举的还有一条新闻:四川自贡一社区2015年1月成立社区“道德银行”,把居民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而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居民可以凭账户内的资产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目前,“道德银行”吸引了近1000位居民开设账户,长期活跃储户达数百人。

与“扶老人险”类似,“道德银行”同样是通过物质激励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道德帮扶的行动中来,但“道德银行”不能简单理解为做了好事能得到什么报酬、能兑换成多少物质。从一袋米、一桶油的奖励而言,也大可以看作一种“小心意”的精神鼓励。这种兑换,与其说是一种“银行”,不如说是对日常善举的一种生活化的柔性呵护。

很多人担心,物质化的兑换不是一种理想的激励方式。甚至还有人悲观地认为,这是我们已经无力用“纯粹”方式来激励道德的一种结果。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否认道德是需要激励的,我们自然也就不能否认这种激励不能凌空蹈虚,而是要落脚到一定的制度环境上。

“道德治理”可否进行多元化制度尝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命题。就像此前不少人指出的,一些看起来是道德问题的东西,说到底都是利益问题:如果医保体系健全,大家不会围绕着一个小纠纷争吵。其实,相对健全的车辆险已经提供了范例——在保险服务健全的语境下,很少有人会愿意为一次小摩擦而在公路上争吵不休。

道德领域越是出现了问题,就越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来想办法。激励自然是必要的,适当的物质激励也未必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能让激励的方式更加契合人们内心的道德考量。

道德领域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但怎么引导、怎么解题,却要放轻松,有宽容,允许在小范围内探索,一步步去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类似“扶老人险”“道德银行”这样的尝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猜你喜欢
讹人道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年度睡姿大盘点(下)
推销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