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

2016-01-12 00:36赵瑶瑶尹雪琳
戏剧之家 2015年24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梁祝

赵瑶瑶,尹雪琳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00)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

赵瑶瑶,尹雪琳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00)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结合作者的英译实践和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原则,对越剧《梁祝》的语言、艺术形式进行了简要分析,探索了“三美论”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并将译本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语教授石逸莉博士的英译本相对照,希望对中国戏剧的英译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越剧《梁祝》英译;许渊冲“三美论”;石逸莉译本;文化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是令人惆怅叹息的爱情悲剧,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梁祝的故事在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上远远逊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此,完成高质量的译文,让世界了解中国戏剧,才是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必由之路。

一、越剧《梁祝》简介

有关梁祝的记载非常丰富,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至晚唐张读《宣室志》,故事已经较为详细具体。后有南北朝时期的梁文帝萧绎所作的《金楼子》,明徐树丞的《识小录》,以及明代的《同窗记》和后来的越剧《梁祝》。

据越剧老艺人马潮水(1885-1974)等人回忆,早在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民间的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小曲目,到处演唱,受到欢迎。1906年后,落地唱书搬上舞台,越剧艺人对《梁祝》唱词作了部分修改并进行演出。现在流传的剧本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口述,由剧作家徐进等整理而成的。越剧《梁祝》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剧本包括剧作家徐进所作前记和后记、正文十三场以及带有曲谱的剧本唱词。

越剧《梁祝》中的梁山伯虽出身贫寒却心有大志、才气十足。祝英台虽是养在深闺的富家小姐,性格却活泼开朗,颇有男子气概。杭城求学让两人不期而遇,三载同窗让金童玉女情定终生。可是在讲求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二人的爱情却难以为世人接受。梁山伯在心灵遭受重创之下离开了人世,而祝英台也在梁山伯墓前纵身跳入开裂的坟墓中。二人化作翩翩飞舞的蝴蝶,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奇而令人痛心的爱情故事。

本文作者以该剧本为蓝本,进行了英文翻译。本论文即是在英译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并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石逸莉教授的译文相对比写成的。

二、许渊冲“三美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三美论”最初由鲁迅先生提出(原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后来许渊冲教授将其用到了翻译理论尤其是诗歌翻译中,形成了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即:第一,意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第二,音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第三,形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长短、对仗)等。且许渊冲教授强调“意美”第一,“音美”次之,“形美”第三。例如,许渊冲教授对王维诗《鸟鸣涧》的翻译:

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In still night 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 fills the dale with spring.

第一句中的“unenjoye”是个副词,意为“无人欣赏”,准确表达了“人闲”的意境。“hear”一词虽不起眼,却极其恰当地暗示了山谷的幽静。第二句中的“dissolve”一词将群山写得活灵活现,突出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译文按照“aabb”押韵,对仗工整,真正做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

越剧《梁祝》语言朴素优美,近似诗歌。全文由旁白、幕后合唱、人物唱词和人物对话组成,虽然没有诗歌那种完整的韵律和工整的形式,却也灵活多变。将“三美论”作为理论指导,既可充分传达原意,又可提升译文的美感。以下是原文和译文节选。

(一)原文:祝英台:(唱)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樵夫将柴砍。

梁山伯:(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艰难。

译文:Zhu Yingtai: (sings) Going out the city, walking across the pass, We only see a man chopping the wood on the mountain.

Liang Shanbo: (sings) From dawn to dark he works so hard. It must be difficult to make a living by chopping wood.

本段的梁山伯唱词部分中,“from dawn to dark”仅用时间变化就可暗示樵夫的起早落夜,同时也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本句采用行间韵(“dark”和“hard”)和尾(“hard”和“wood”),也能让读者感受到韵律上的美。

(二)原文:梁山伯:(唱)祝家庄上访英台,一边走一边喜,同窗竟会成连理;一边走一边想,我与她同桌共读情义长;一边走一边呆,我不辩男女三长载;一边走啊一边忖,想起了十八里相送她到长亭。眼前就是旧时景,回忆往事喜又惊。

译文:Liang Shanbo: (sings) I walk to Zhujia County to visit Yingtai——delightfully, We two classmates become happy lovers——surprisingly. Our friendship is deep——fairly, But I don’t know, for so long a time, that Yingtai is a girl——foolishly. Remembering our 18 miles journey to the pavilion, With the old scene at present, I am happy and excited.

在翻译本段唱词时,译者对唱词内容做了一些整合。译文第一句中用“delightfully”表达梁山伯访祝的愉悦心情;第二句中的“surprisingly”与原文中的“竟”字呼应,突出梁山伯内心的惊喜;第三句中的“fairly”意指梁祝的同窗之情深厚;第四句中的“foolishly”表达梁山伯三载不知英台的真实身份,觉得自己颇有些呆傻。译文并未按照原文的形式进行翻译,但是总体来说,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注重达到“音美”和“形美”效果。

三、石逸莉译本比较

石逸莉博士是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她所编著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的一种。石逸莉博士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谈起,分析了中国文化背景下这一民间传说的发展,以及随时代变化的演变。此外,她用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变和海外传播并将剧本翻译成英文,最后介绍了有关越剧的一些知识。石逸莉博士的译本也是根据剧作家徐进的版本完成的,于2014年1月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是徐进版《梁祝》的第一个正式英译本。

在借鉴参考石译本时,我们发现石译本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做出了适当调整以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石译本的某些句子刻板地按照原文翻译,采用直译法,但未能充分传达原文意义。作者认为翻译是一种达意的活动,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全面了解原意。为达到此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当进行意译。例如第一场中:

她是祝府千金女,应该是描龙绣凤在闺门。

石译本:But she is a girl, born rich in the household of Zhu, who is supposed to learn to embroider dragon and phoenix in her room.

新译本:She is a daughter, born rich in Zhu Family, who should do embroidery such as the dragon and phoenix in her boudoir.

石译本中将“描龙绣凤”译为“to embroider dragon and phoenix”,新译本译为“do embroidery such as the dragon and phoenix”。笔者认为,原文中的“描龙绣凤”指古代闺阁女子的刺绣,而非单指绣龙凤图案。因此,石译本虽紧跟原文,却并未完全传达原意。

第二,石译本中人物对话经常使用“OK”作答,且祝英台对祝公远的称呼多是“dad”,有时也称“daddy”。作者认为这些用词过于口语化,不够正式。中国封建社会非常注重礼制,人物对话也非常正式,因此,可用“yes”代替“OK”作答。同时,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女性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祝英台从小生活在封建气息浓厚的家庭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因此,她对其父亲的称呼是很正式的。可用“father”代替“dad”,既不会影响原文的意义,又可从细节处向读者展示那一时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最后,原作中出现了一些有关中华文化的专有名词,如“月老”“牛郎织女”“太守”“观音”等。石译本中将“太守”译为“a government official”,但作者认为这种译法并不十分具体,不如译成“prefect”,即“地方行政长官”。另外,石译本中将“牛郎织女”直接译为“niulang and zhinv”,作者认为翻译时可以更细致一点,体现出牛郎织女的身份,因此不如译成“the Cowboy Niu Lang and the weaver Zhinv Maid ”。作者认为翻译这些专有名词时可采取归化翻译法并加以解释,以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翻译时也可借鉴他人的译法,但要结合具体文本,不能生搬硬套。

四、结语

戏曲戏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理应为世界人民了解并欣赏。本文作者从自身实践出发,探讨了越剧《梁祝》英译的方法原则以及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对戏剧戏曲翻译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对中国戏曲戏剧的海外传播作出一定贡献。

[1]越剧《梁祝》剧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79.

[2]石逸莉.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丛书・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Fan Dai Butterfly Lovers: A Tale of 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ebrandedbooks.com,US, 2001.

指导老师:朱法荣(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J80-05

A

1007-0125(2015)12-0026-02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梁祝
有趣的汉字:比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梁山伯问路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改装读书和草桥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