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6-01-14 13:13谢天王铁骊刘保平韦瑶瑶谢睿张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谢天+王铁骊+刘保平+韦瑶瑶+谢睿+张俊波

摘要:面向我国核应急对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南华大学“核—医—安全—管理”学科链体系,设置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进而形成纵横结合的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核应急;跨学科知识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07-02

一、核应急响应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核能与核辐射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核应急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核应急人才培养日趋重要。核事故处理机理复杂,往往需要核电、环安、医疗救援等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人才在应急管理人才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协同应对与处理。这对核应急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在纵向上,作为处理特定核事故场景的专业人才,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且在横向上,作为复杂非常规突发事件响应的应急人才,需要清楚了解核事故演化的一般规律,理解应急管理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应急知识与自救他救的基本技能,以形成跨学科知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二、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培养核应急人才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本研究以“调查研究—模式设计—实践检验”为主线,围绕培养理念与框架、课程体系设置、实训机制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依托南华大学核应急培训基地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的优势教研资源,在总结国内外核应急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在大三(四)本科生以及研究生阶段开设核应急方向,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研究与教学的先进高校核应急人才培养模式。

1.界定纵横结合的跨学科核应急人才的知识体系。跨学科人才在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应对能力。国内虽已形成成熟的“专业培养”与“双学位”、“辅修”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但学科知识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学生的知识融合运用程度远未达到跨学科培养的内涵要求。

参考国家原子能机构对核事故应急培训基本内容的界定(CAEA 2003),基于南华大学现有的“核技术—医疗救援—环境安全—管理决策”学科链与专业体系,构建培养核应急方向学生的目标知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横向的共性知识与纵向专业知识,知识间相关性分为R0(无关)、R1(弱相关)、R2(相关)、R3(强相关)四个级别,R0是针对非核应急方向的学生而言,在此图中不体现。运用该体系,可重新设置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共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实现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构,为设置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进而形成纵横结合的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框架。

2.建立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围绕核应急人才目标知识体系,在高校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补充设置相应的核应急共性知识课程,构建并完善“学科—跨学科”互补结合的系统性课程结构体系。

增设共性课程需要涵盖:(1)核应急基础知识类课程,包括核能与核技术概论、核电厂与核设施安全、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核事故应急概论;(2)核应急专业技术知识类课程,包括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放射性污染物去污与处理;(3)核应急管理知识类课程,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核应急管理、核安全文化与核应急;(4)核应急法规及标准类课程等。针对特定核应急课程的知识相关性,其学习、教学与考核方式将根据学生现行专业的不同而调整。如医疗救援类专业核应急方向学生,作为应急响应执行层,需要坚实的专业理论与救援操作基础,重点掌握核应急专业技术类课程知识;同时,为了更好地在应急联动响应过程中与其他学科人才进行协同处理,也许初步了解核应急基础知识与管理协调类知识。又如,管理类专业核应急方向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特性,将来的工作性质将覆盖核应急响应过程中决策分析、指挥调度各个环节,需全面了解理论学习所有核应急共性知识,并通过理论与实训结合的教学与考核方式,重点掌握核应急管理类课程的知识。其培养方式可参考表1来建构,通过借鉴国内外核应急培训经验,比较直接采用原版、自编、原版和翻译版本同时使用等不同方式,探讨符合学生本专业特点的核应急共性知识教材选取方式(CAEA 2003;Mazen 2009;IAEA 2013)。

3.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系统、高效、可靠的技能实训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为理论知识的巩固理解与熟悉运用提供实际操作与训练的环境。围绕特定核事故对应急技能的需求,结合高校现有“核应急设施、设备”等专业实训资源,针对各类核应急人才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计划,构建跨学科核应急技能实训机制十分必要。

以核应急管理人才为例,从行动演练—模拟仿真—协同决策—指挥调度等多方位视角设计涵盖以下内容的实训课程:(1)核应急场景分析与综合研判实训,其目标通过场景模拟与仿真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核应急决策支持人员利用软件对事故情景在线分析与综合研判的能力。(2)核应急联动计划制定与方案评估实训,通过案例教学、德尔菲法、桌面推演等教学方法,培养核应急决策人员协同决策、制定、评价联动响应行动方案的能力。(3)核应急指挥调度实训,拟通过沙盘推演、决策分析建模、布局与调度仿真等实验教学方式,培养核应急指挥决策人员在线快速的应急响应能力等。

4.打造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跨学科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某学科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跨学科核应急共性基础知识;作为跨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通晓核应急共性知识,还要了解应对核事故灾害链不同场景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共性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客观上对教师的人员配比、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根据人才培养课程与实训体系,综合运用人才引入、外聘、内部培养等方式,设计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与设置方案。结合自我培养、校内培养、外校(或专业机构)代培、国外培训等不同的教师培养途径,根据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体系环节及其自身特点,探讨各种途径的优劣与不同情况下的适应性问题。培养内容可以包括对核安全相关专业任课教师的核应急共性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以及对跨学科共性核应急知识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培养两方面。

5.探索核应急人才实践检验与评估体系。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全面地检验核应急人才的知识水平与实际应急响应技能,理论考试—技能考核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人才评估体系必不可少。高校应与核设施、应急管理部门等对口单位共同构建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定岗实习机制;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核应急人才,根据其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以及学生的实习绩效评价,给予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核应急从业资格认证,为人才的认定与输送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束语

由于各核特色院校有各自的学科优势和不同的外部环境特点,培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核事业发展的态势,核应急人才培养目标也会随着新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因此,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培养核应急人才应立足于各高校现行的学科体系,围绕培养理念与框架、课程体系设置、实训机制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性的构建,进而形成具备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培训未来核安全科学家[J].世界科学,2009,9(9):51-52.

[2]CAEA.核电厂核事故应急培训规定[EB/OL].http://www.caea.gov.cn/n16/n1130/78821.html,2003-06-25.

[3]IAEA. IAEA Response and Assistance Network.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R].2013.

[4]Mazen M,Abu-Khader. Recent advances in nuclear power:A review. 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2009,51(2).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