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立学院师范专业隐性课程的开发

2016-01-14 09:55肖独伊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开发

肖独伊

摘要: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生源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传统的显性课程体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从物质环境、精神文化、专题活动三个层面开发与构建隐性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师范专业;隐性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19-02

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在社会认同中,人们还普遍存在着心理落差,学生的理论水平有限,技能水平也不够。独立学院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隐藏起来的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功能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1]。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隐性课程被称作“潜在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会体现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方面,主要包括以学校建筑为主的物质环境,以不同校园文化为主的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人际环境。

在西方教育领域,课程研究者早已将隐性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能更好地养成某些持久的社会性品质,如品质、习惯、态度等。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社会性品质甚至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而在我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才开始关注隐性课程。有关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基本限定在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内,而较少关注到独立学院的师范专业,如《论新建本科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浅析师范院校隐性课程的開发》等文章都是从普通本科院校的角度来探讨隐性课程的实际意义。而部分地方独立院校也担负着培养人民教师的重任,虽说可以借鉴甚至是照搬某些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课程计划,共享显性课程资源,但其效果仍旧有限。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很有必要。

(一)特点

1.隐蔽性。相对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存在状态是不易被察觉的,甚至经常被忽视。由于隐性课程游离在学校政策与课程规划之外,不受重视是必然的。然而,在学习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深刻、最有意义的。

2.持久性。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隐性课程经常伴随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意识形态出现。虽然不易被察觉,但是其影响力却能贯穿整个教育经历,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又如情感的熏陶等。这种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的影响,一经确立,极难改变,能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

3.灵活性。隐性课程的表现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凸显特色的教学环境,极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等。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学生的各个方面,如意志品质的养成、情感态度的历练等。

隐蔽、持久、灵活多变的隐性课程,不仅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教育,而且能很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能极大地改善教育的效果。

(二)功能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化,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在隐性课程中无意习得的规范、价值与态度,能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达成学习目标。

二、独立学院师范专业开发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

在近些年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外的研究者基本达成一点共识,认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属于课程体系中,是一种内隐的教育影响因素。当然也存在分歧,如在隐性课程的外延问题上,还没有定论。

布卢姆曾指出,在教育过程中隐性课程同样重要,尤其是在某些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如品质、习惯的养成[2]。这些社会性品质与知识、技能一样重要,对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符合新时期教师人才的素质要求

独立学院师范专业课程以显性课程为主,在第四学年安排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但迫于就业压力,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很多学生利用这个时间段出去寻找工作。即使有人参加了教育实习,也因为缺乏职业指导而收获不多。加之教育实习只集中在第四学年,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自然收效甚微。以显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传授了理论知识,却没有关注到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培养优秀的人民教师,独立学院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就必须重视隐性课程。

(二)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了,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情境陶冶法已经展现出积极的影响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思想的形成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3]。由于这些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更多地产生于课堂之外,所以从长远上来看,学校必须借助隐性课程。

(三)符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许多新特点。在学习方面,他们会体现出更强烈的挫败感,张扬的个性又使他们不乐意被人牵着鼻子走。在生活方面,他们兴趣广泛、朝气蓬勃,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难以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孝感本地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英语(师范方向)专业学生为例,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大集体经常表现出迷茫感,对于自己的职业未来缺乏合理规划。

三、独立学院师范专业开发隐性课程的途径

隐蔽、持久、灵活的隐性课程会贯穿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涯,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影响深远。独立学院师范专业隐性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开发物质环境类隐性课程

1.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位于地方的独立学院在开发物质环境类隐性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以位居湖北孝感的独立院校为例,校园建设可以依托孝感的孝文化资源,通过建设传统文化展示墙,展示优秀的传统美德,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除了營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之外,校园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教育者雕像,既可以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有至圣先师之称的孔夫子,也可以是手握书卷、眼神坚定的教师楷模。

2.教室环境:在微观层面,还可以发动学生共同创设教室环境。为了使师范类专业学生更顺利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学校可以在教室的墙壁、长廊上悬挂著名教育家的个人信息及其名言警句,也可以定期通过黑板宣传来介绍最新的教育信息。这种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吸收正能量,形成职业操守。

(二)开发精神文化类隐性课程

1.班级层面:独立学院的师范专业班级除了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还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定独具特色的班纪班规,如制定《未来教师准则》,主要参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可以设定既符合专业特色又彰显班级个性的班级名称,如“三思后行班”、“平等友爱班”等。

2.教师层面:改革需要人才,人才呼唤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素养在学生心灵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独立学院的师范专业中,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识素养、品德风范,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知识养成方面,他们是引导者,在行为素养方面,他们是践行者。

教师要塑造人格魅力,宽广的胸怀、通达的性情、广博的兴趣等人格力量都能感染学生、造就学生。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师范专业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引导着未来教师的职业走向。

教师还要提升学识水平,以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智去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现出来的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给未来的教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宽而厚的专业素养,更要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要善于用开拓的视野探讨问题。

为人师表者,言能为师,行可示范。教师更要提高道德素质,以无畏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去引导学生。

(三)开发活动类隐性课程

1.组织一线教师经验交流会。独立学院师范专业除了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育实习外,还可以结合本地情况,聘请当地学校的优秀一线教师参加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一线教师可以介绍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这种交流能使师范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教师这个职业,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教育领域,尤其是能客观地看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差距,强化心理准备。

2.举行教育热点研讨会。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通过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现象,尤其是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学校可以发动师范专业的学生多关注、多讨论和教育有关的热点现象,指导学生组织相关研讨会,通过主动探索、辩证分析,形成可观的科研成果,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3.组织优秀人民教师事迹展。在每年的教师节,学校可以组织优秀人民教师事迹展。由师范专业学生承办,通过张贴图文、绘制海报、播放影像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

总之,活动形式是多元的,专题论辩、即兴演讲、教育咨询、社团活动、文化节、科技节都可以纳入其中。学生通过自己策划、安排,成为主动学习的个体,必将事半功倍。

作为独立学院师范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庸之辈。从宏观的学校管理层面讲,隐性课程可以更人性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讲,隐性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并认同教师这个行业。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46.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兰杏芳.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0-71.

[4]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10.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